大多数的老安阳人对狗皮膏药并不陌生,一贴狗皮膏药虽然看似简单,但它却是治疗各种病痛的良方。安阳膏药,因将药膏摊于狗皮上而得名。
安阳膏药原名“彰德府姚家狗皮膏药”,亦称“万应膏”等多种名称,创始于明末清初的公元一六四三年,为宫廷太医姚本仁所创,传承至今,已有400年的悠久历史。
据《安阳通史》记载,姚本仁,字恒中,原籍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姚家楼人。自幼读书,善医术善治岐黄,早年于原籍行医,开药铺,因受当地官政欺行,逼游四方,远游行医。有一次他行至安阳时,将一家入棺送殡的少妇救活,被人们誉为“姚神仙”。明崇祯七年(1634),封居安阳的赵简王闻其医术高明,招为赵府良医所医正。后来姚本仁辞离赵府,在少林寺与晓山禅师共同研制成主治跌打损伤的膏药,在黄河以南广为布施,一用辄验,颇有盛誉。由于疗效显著,每天来找姚本仁看病和购买膏药的人络绎不绝。
姚本仁曾为明、清御医,顺治三年赐官太医院御前大夫,顺治五年归老于邺,居住在现在安阳市区鼓楼后街东头大槐树院内,开姚家膏药铺,铺名宗黄堂。
清康熙年间,康熙下江南视察,途经安阳时经受风寒,腹痛不止,上吐下泻。随臣即刻唤告当地府衙,召名医给皇上诊治。一时难住了府衙,后有一官员推荐让名医姚本仁给皇上治病,便将姚传到官府。姚查明病因后,用他自制的阿魏麝香狗皮膏贴敷胃腹,不到一个时辰,果然病除,康熙赞不绝口,称之为“奇药”。
南下临行前,来到姚家大院看望姚本仁,见来应诊者络绎不绝,有扶掖,有提携,有呼有叫,有泣有啼,而患者贴张膏药即可治病,甚为惊讶。后听地方官员介绍,得知姚原是明太医,康熙挥毫题匾“太医正传”四字,以赐表彰,并赏银二百两,将姚家大院门前夹道修整拓宽,改名为姚家胡同。
清代嘉庆年间《安阳县志》第二十四本卷二十八,识余第三页载姚家膏药“四方行旅过邺下,无远近争市之”高度赞赏了姚家膏药的品质和地位。
姚家狗皮膏药当时在晋、冀、鲁、豫、皖边沿省市颇有名气,随丝绸之路还销至河西走廊,新疆及西欧。
姚本仁之后,膏药处方配伍、炮制工艺等世代传承,秘不外传。解放后,姚家膏药得到了人民政府的维护,1953年5月,姚氏宗黄堂向人民政府公开了姚家膏药的所有产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的秘密。1956年公私合营后,姚家狗皮膏药更名为“安阳膏药”。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姚氏家族有些老药工被批斗,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被破坏,如:康熙皇帝手书“太医正传”大匾被砸碎,五百多年的老槐树被伐掉,三百多年的传承文书被焚烧。
1956年,在“姚氏宗黄堂”基础上,公私合营成立安阳膏药厂,1984年更名为河南省安阳商都制药厂,1996年,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姚家狗皮膏制作分熬膏、摊膏两大主要过程。熬膏以香油为主,把香油加热、待滚后把血竭、连翘、乳香、没药、阿魏等20余种药料下锅炸透去渣滤净,炼至滴水成珠后下黄丹,用清水淋洒去火毒熬成黑膏油,摊在制好的狗皮上便成为狗皮膏药。姚家狗皮膏药分跌打膏、固本膏、拔毒膏、暖脐膏、化毒膏、化瘀膏等多种,具有逐瘀止痛、消积化块、舒筋活血、驱风散寒之功效,主治妇女血块,男子气块,腹内积聚,风寒温痹,腰腿酸楚,关节扭伤,胃寒作痛,手足麻木等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狗皮膏药在医学界已得到正名。据说,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给药方式。由于给药的安全性和无毒副作用,它正在成为一个最具潜质的明星而倍受推崇。把安阳膏药等现已保留下来的几个传统膏药列为重点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加大培养膏药炮制技术人员,不断丰富和改善生产工艺,把这一疗效确切且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医名药传承下去,对于造福患者,造福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北郭剪纸
生活中,记忆里,剪纸是冬天的窗花、过年的门饰、娶媳妇的红双喜……那些剪纸艺人大多是心灵手巧的农家媳妇,在安阳县的北郭乡就活跃着这么一些能工巧匠。
北郭乡古称戏阳城,位于安阳县最东端,地处两省(河南省、河北省)、四县(安阳县、内黄县、临漳县、魏县)交界处,全乡面积53平方公里,26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北郭乡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丰富的民间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的特色。
北郭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剪纸艺术在豫北冀南地区堪称一绝。剪纸艺人主要分布在北郭乡的西北区和东北区,最富有代表性的是东河干和豆庄村。剪纸艺术作品制作简便,所用器具主要有剪刀和彩纸。剪纸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其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农耕时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
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表现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
北郭乡剪纸艺人创作的作品题材繁多,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器物等无所不有,代表作有《二龙戏珠》、《八骏图》、《鸟语花香》、《文体比赛》、《甲骨文》、《农家乐》、《喜》等。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通过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北郭乡剪纸的特色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手法合理夸张,生动朴实,造型优美。
在北郭乡不同年龄的剪纸艺人有其不同的剪纸风格。以吴金梅、张凤英等为代表年龄大的剪纸群体,这些老艺人大多以传统风俗、民间趣闻为题材,如劈山救母、状元拜塔、孤女哭瓜、喜鹊登梅、莲年有鱼、鸟语花香、八骏图等。一幅幅工艺精湛的剪纸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教育着人们秉承优良传统;以李生学、乔梅花、李海燕等为代表的中青年艺人着眼于时尚,紧跟潮流,她们创作的文体专辑中有拔河、乒乓球、跳绳、体操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了现代农民的飒爽英姿和蓬勃活力。1995 年以来,北郭乡的剪纸艺人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文化内涵的剪纸精品。
剪纸作品采取镂空的办法,以万剪不断的结构为特点,依据其内容及造型上的联系和变形使用组合的方法,达到对称、均齐、平衡、连续等形式,又因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要求对作品去粗取精,使主体更加突出,姿态更加优美,材质采用单色彩纸剪纸,宜使色彩显现单纯、明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