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我的支持再大点,我敢和广东的菜刀老大叫板!”说这话的是新乡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张玉强。
张玉强今年33岁,从小在叮叮当当打造菜刀的声音中长大。为了不让小店镇传统的制刀行业消失,他成了“店小二”菜刀的掌门人。他做人非常低调,小店菜刀虽然蜚声中外,但他依然觉得在同行业里面做得还不够好,他经常谦虚地说“拿不出好东西”。事业上他豪情万丈,在全国五金行业协会上,面对全国一家著名的刀具制造业老总,他说:“在制造工艺上你们不比小店菜刀强到哪里,你们的强大主要表现在资金雄厚上而已。”
张玉强的父亲是菜刀厂负责人,他从小在小店镇菜刀厂长大。在张玉强的童年记忆里,小店菜刀是全镇人的骄傲,也是小店镇最古老的名片。那时候在新乡地区,可能有人不知道小店镇,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小店菜刀。
最让张玉强感到骄傲的是,小店菜刀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小店菜刀始于唐朝,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仅小店镇就有制作刀具的手工作坊30多家,一时间成为远近有名的手工刀具集散地。具有同样工艺的作坊还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和天津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手工作坊逐步消失,目前全国仅剩下小店镇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传承着这项古老工艺。
张玉强说,小店菜刀自古享誉中原,独特的制造工艺让它的灵魂一直延续至今。从唐宋开始,锻打、锻造、淬火、开口、试口等工艺,就成为小店菜刀的制造必须流程。唐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抗金驻扎牧野时,士兵的兵器便出自小店。
小店菜刀的传承方式以解放前后为界,解放前以作坊传承为主,代代相传;建国后,小店菜刀走的是国营、集体化道路。1953年,小店镇成立小店铁业生产小组,主要生产菜刀;1954年转为小店铁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小店公社机械厂;1972年易名为小店机械厂;上世纪80年代易名延津县菜刀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店菜刀就停留在10个品种上,不再发展了。那时候菜刀的销售对象几乎全部是家庭。菜刀不是易损品,有的家庭一把菜刀能用几十年。菜刀不好卖,于是菜刀厂就开始生产农机具产品,一时间农用产品的风头盖过了菜刀,这一现状一直延续了十几年。
和小店菜刀有着深厚感情的张玉强,看着小店菜刀每况愈下的情景,心中万分着急。“如果当初不进行改革,小店菜刀就没有出路,甚至会消亡。”2003年以前,菜刀厂有职工六七十名,年产量极低,不仅不挣钱,每年还要贴进去三四十万元钱。这时,张玉强提出农机具生产和菜刀生产要分开。“农具和刀具本身就是两个行业”。2004年,新乡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旗下有“店小二”、“小店”、“唐青”3个著名品牌。
张玉强的办公室更像一个产品介绍室,除了办公桌和沙发外,摆放着各种刀具。他拿起一把黑色的厨刀比划着说,小店菜刀以免磨著名,菜刀越用越薄,越薄越亮,越亮越锋利,而且以切肉过底、切葱不散、切姜不毛和前切后剁中间片,刀背砸(肉)泥,刀把捣蒜闻名天下。
经过8年努力,新乡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达到200多个品种,制作水平和工艺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小店菜刀除了向现代化刀具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仍保留着民间传统生产工艺和制刀技术,而且成为豫北最大的刀具制造基地。现在张玉强最担心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生产工艺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变化,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的生产工艺逐渐失传,部分工艺后继无人,公司内掌握传统流程和工艺的老工匠仅剩两人,工艺流程濒临失传。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刀具的品种样式较少,开发新款品种更无从谈起。
张玉强的企业是全国五金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每次和全国各地的其他刀具企业老总聚会时,他都会感觉英雄气短。一次在参观广东一家全国著名的刀具企业新产品时,他说:“小店的刀具,在制造工艺上和你们不分上下,只不过我们的资金没有你们雄厚罢了!”张玉强认为,南方刀具企业之所以能在全国闻名,主要是粤菜向北发展的结果。粤菜的厨师和豫菜的厨师不一样,他们用的都是桑刀和片刀,这些很薄很轻,而北方的厨刀他们很少使用。这些厨师走到哪里就将这些刀带到哪里,所以北方的厨刀销售没有南方好。另外,南方企业善于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他们用历史文化去打造品牌。“就是没有文化背景,他们也会去制造历史背景。”张玉强说。
小店菜刀历史悠久,有着全国其他刀具企业无法比拟的厚重历史,也是小店菜刀继续扬名天下的唯一办法。下一步,张玉强也准备将小店菜刀刻上历史的印记。目前,已经是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店菜刀,已经开始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原标题:“店小二”菜刀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