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经舞源于上蔡洙湖
2013/9/16 9:44:5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上蔡县洙湖镇有个火神庙,据考证系东汉光武帝登基后所建。庙建成后,衍生了农历二月初四逢庙会的习俗。庙会开场必有一套祭祀火神的仪式。随着激越高昂的唢呐声、噼里叭啦的鞭炮鸣,民间群众性舞蹈艺术———担经舞表演让庙会一开场就壮了声势。担着经挑的表演者和伴唱者,有歌有舞,歌舞互映,营造了喜庆热闹的场面,赢得了围观者的喝彩。洙湖镇现有近200位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每逢火神庙会、白龟庙会、重大节庆日,主动集中到位于集镇上的火神庙前,举行担经舞表演。她们利用少年时代学习的表演技巧,跳着“十字花”、“剪子步”,即使是年过八旬的龙钟老太太,舞兴一起,也顿显生机与活力。
传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带兵追赶到此,情急之下,刘秀躲藏到洙湖集边的一座破旧火神庙里,祈求神灵庇佑,并许下诺言,如日后有了出头之日,定重修神庙,再塑金身。莽兵追到火神庙,只见庙门结满蜘蛛网,莽兵遂断定庙内没人,迅速离去。刘秀逢凶化吉,遂命人重修火神庙,并再塑火神像,并命地方官组织民间艺人诵经铭颂,并定于农历二月初四逢庙会,时间为七天七夜。以传扬火神的功德。古代人崇拜火神,加上偶然的火神显灵传说,人们遂对火神推崇备至,火神庙烟火隆盛,依附于火神的担经舞便日渐兴旺发展,通过千百年的完善和积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担经舞的形成之初,是由诵经之人肩挑经文,边走边唱,渐又亦舞亦歌,由一人诵唱演变到多人诵唱,由单人舞发展到集体舞,担经舞遂由此而诞生。
担经舞的表演者分为送经人(领唱者)、担经人、瓦子队(伴唱者),表演人数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或数十人,一般为奇数。表演者主要为老年妇女,只有个别庙会上有男性参与其中,其道具有经担子、花篮子、瓦子(木鱼或简板)。逢到洙湖庙会、白龟庙会时,表演者穿彩衣彩裤,腰系彩裙。表演时,送经人领唱,带领担经人边舞边唱,瓦子队列伴唱。舞步有十字花、剪子步等。十字花又叫穿架子,剪子步又叫剪子鼓,俗称“蛤蟆出水”。演唱的经歌有《担经歌》《报母恩》《三月三》等数十种,内容多为劝世良言。
新中国成立后,洙湖火神庙被废弃,担经舞渐被人淡忘,“文革”时被取缔。改革开放后,洙湖镇以杨偏女士为主要组织人和发起人对担经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并多方寻找失散的担经舞表演艺人,回忆整理担经舞的歌词。2000年,洙湖镇在杨偏的积极倡导下,通过政府资助、企业家捐赠、群众集资的办法筹集了30多万元,在古庙旧址上重修了火神庙,新塑火神等诸神像,同时成立了洙湖担经舞艺术团。自2006年以来,杨偏多次带领洙湖担经舞艺术团应邀参加商丘柘城的火神台民间文化展演,赴淮阳太昊陵庙会演出,并为农历三月初一的宝丰文化节、三月初三的泌阳盘古庙会助兴。当年,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和七频道《走遍驻马店》栏目的编导人员走进洙湖火神庙,把担经舞的精彩表演录制成专题片,搬上荧屏,使得担经舞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声誉鹊起,扬名天下。【原标题:担经舞源于上蔡洙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驻马店日报 2009-01-25 作者: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