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500年古槐榨出北魏大槽油

2013/9/11 9:42:56 点击数: 【字体:


    走进超市,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随处可见,但要说起“大槽油”,很多市民不知其为何物。平顶山鲁山县张官营镇楝树村,有一位65岁的老人,他掌握着流传千年的纯手工 “大槽油”制作技艺,三里五村的人们纷纷上门购买这种油。

    室温40℃

    挥汗如雨“打”槽油


    “嗨嘿嘿,先打头,后打油,烧急慌忙打棉油,哼哼嗨嗨打菜油!”7月7日下午4时,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楝树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整个油坊笼罩在一片浓浓的香气中。

    65岁的刘新建喊着号子,将大锤高高举起,然后砸向大小不同的楔子,楔子挤压着被麻绳包裹的芝麻油饼。

    不一会儿,金黄色的油便从麻绳间溢出,形成了油流,顺着下面的木槽流向油缸,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槽油”。“大槽油,就是把油饼放在半米宽的大木槽里,用油锤敲打挤压出来的油。”在刘新建看来,制作大槽油并不复杂,只是“打”油之前的过程,相当麻烦:第一道工序是炒芝麻,需要熟而不焦,这种状态出油率最高。炒好的芝麻晾凉后,均匀地铺在碾子上,反复碾压成泥土状的末,之后把这些末放在蒸锅上蒸。10分钟后,用麻绳将这些散发着热气的末包扎起来,这叫“包饼”。接着,把8份包扎好的饼放入木槽内,塞入楔子,然后用油锤击打楔子挤压油饼,金黄色的油就流出来了。

    刘新建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已是挥汗如雨。此时,室内温度达到了40℃。

    见证纯手工工艺

    “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全靠人力,所以,俺这大槽油,是正儿八经的‘功夫油’啊!”刘新建说,工序中,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道程序——压榨取油,因为它需要一套最独特的设备——木榨。

    木榨,由两根粗壮硕大、油光发亮的家槐树干挖槽而成,宽约半米,状似小船,专用来盛放油饼。

    “这套木榨快500岁了。”刘新建说,1962年,即他17岁那年,他在村里的油坊当学徒,师傅告诉他,这套木榨是他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已使用了400多年。“现在不可能再做出这样的木榨了,因为不可能有这么粗的家槐,即使有也不可能被伐倒做成木榨。”

    打油喊号子,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刘新建说,喊号子一是为了解闷,二是因为号子抑扬顿挫,能调节打油的力量。“你想啊,这个油锤最轻的10斤,最重的48斤,如果不会用力,在这儿‘打’一天油,会把人累趴下!”

    大槽油卓立于今世

    “大槽油”和一般油相比,到底有啥不同呢?

    刘新建说,商场、超市里看到的油,都是机榨油;而“大槽油”是人用力气敲打压榨出油,出油后的渣滓是油饼,这些油饼可以用来种瓜、种烟;机榨油、小磨油是磨制出油,出油后剩下的是酱。

    刘新建说,现在的小磨香油都是磨制而成,性热,而“大槽油”性凉,过去碰到内热、红伤等,都可用它来治愈,熬膏药也必须用这种油。

    鲁山县文化馆馆长郭伟宁说,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

    与机榨油相比,鲁山“大槽油”的木榨楔式榨油工序十分繁杂,炒芝麻、石碾碾芝麻、称末、熘锅蒸末、包饼、装榨、压榨取油等有10多道工序,皆靠人工来完成。木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不掺入任何化学原料,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为了让油味儿更加纯正,油的色泽更加纯净,俺总是把油储藏起来,沉淀一个月后再食用。”刘新建说。

    在刘新建家的一间储藏室里,放置着十几口大缸,缸内都是“大槽油”。他用勺子舀出来一看,金黄的油一点儿杂质都没有,在他倒回油缸的那一瞬间,纯净的“大槽油”形成了一条细细的油线。

    当然,最让刘新建得意的是,一般的油保质期只有一年半,而“大槽油”的保质期则多达5年。

    打造“独门绝技”

    “几千年了,中国人家家户户吃的都是‘大槽油’,每个村都有油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压榨机一出现,大槽油油坊就不行了。”刘新建说,当年他在油坊工作时,有几十名工人,“油坊说解散就解散了,就连木榨都被遗忘了。要不是这两块老木榨被我搬回来,现在连‘大槽油’也吃不到了。”

    郭伟宁说,去年6月,全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县里的普查人员得知刘新建家里有当年的木榨,专门找到他了解情况,鼓动他恢复生产。

    刘新建考虑再三,最终决定重操旧业。

    由于制作“大槽油”全靠手工,愿意干的人不多,他就到处游说亲戚朋友给他帮忙。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开饭店的28岁的小儿子刘套积极响应了父亲的“号召”,离京回老家跟父亲一起“打”油。

    如今,刘新建的儿子刘套和侄女婿高丙寅已完全掌握了“大槽油”制作技艺,这门手艺总算是传下来了。

    郭伟宁说,刘新建的“大槽油”制作技艺,现在是一门“独家绝技”,全县只有刘新建家会制作“大槽油”,在河南省,还没听说有第二家。

    只欠工艺认证标准

    “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打’油,作为女儿,只能全力支持。”刘新建的女儿刘军丽常年在郑州、北京两地做生意,如今,为了父亲的事业,她同弟弟刘套一样,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也投入到了“大槽油”事业中。

    刘军丽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槽油”,不能只停留在保护上,因为只保护不传承、不开发,迟早还是死亡。“但开发起来,实在是太难了!”刘军丽说,如果按照手工活儿来认定,现在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认证标准;如果按照工业标准认证,这是手工活儿。因为没有质量认证,“大槽油”恢复生产一年来,现在还无法走向市场。

    郭伟宁透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已将“大槽油”制作的文字、声像相关资料整理存档,并制定了对大槽油的五年保护计划,提高技术水平,提升艺术品牌,使传统手工艺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尽管“大槽油”目前还无法走向市场,但刘家的“大槽油”已经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几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求购者,一些远在平顶山、郑州的客户也给他们打电话求购。

    “现在,只是个小作坊。将来,我们想成立一个公司,把传统‘大槽油’工艺进行系统的传承、保护、开发,让‘大槽油’回到人们身边,也让更多的人吃到放心油。”刘军丽很有信心。(首席记者 梁新慧实习生 张俊辉/文记者 袁晓强/图)【原标题:500年古槐榨出北魏大槽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0-7-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