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的祭祀活动,自明清以来延续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项民众祭拜活动的内涵也从单纯的祈福、祈求健康等上升到了对医圣文化的崇敬和敬仰,并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于11月12日华彩亮相的中国·南阳第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上,拜谒医圣张仲景仍将成为重要活动之一。
祭拜医圣历史悠久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即医圣祠)内,张仲景的墓亭飞檐翘角,万世医宗就长眠在墓下。在亭前“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旁,副馆长张兼维告诉记者,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正值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起,民不聊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在《三国志》、《后汉书》没有记载,但是,他却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创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理、法、方、药(即有关辨证的理论、治疗的原则、处方和用药),恩泽惠及中华儿女。人们尊仲景为“医圣”,奉他的著作为医经。
相传,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张仲景便在衙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张仲景去世后,为了纪念他,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百姓纷纷到仲景墓前焚香祈祷,朝拜医圣。南阳也从明清开始,于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九月九,在医圣祠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庙会。后来,每逢农历正月十八,南阳地方百姓都会自发聚集到医圣祠,或祷告祈福,或载歌载舞,或求医治病......如今,在南阳医圣诞辰祭祀逐渐演变为一个特殊的民间节日。
万世医宗百姓景仰
整天浸泡在医圣文化的氛围中,张兼维习惯称张仲景为“医圣爷”,他说老百姓都这么叫。
张兼维说,国人对医圣,寄托了生命健康、国泰民安的殷殷心愿。在仲景诞辰祭祀活动中,百姓们在医圣墓前三叩九拜、焚香烧裱,虔诚之至。过去医圣祠里的仲景墓是一个大土冢,由于百姓们祈求“医圣爷”显圣心切,要把墓上的土抠一点带回去当药引,日子久了,仲景墓就被抠得斑斑驳驳。翻修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青石为墓体,汉砖砌墓顶,四角嵌四个羊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同音、同义,象征着吉祥。所以,如今游人来医圣祠喜欢抚摩石雕羊头以祈福。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的诞辰。按照传统,医圣祠免费开放供群众祭拜。每逢这一天,南阳都有三五万民众自发来到医圣祠,在仲景墓前虔诚祭拜。有一年,张兼维在祭祀的人群中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小脚,腰都直不起来了。张兼维怕她摔倒,上前搀扶,和她攀谈起来,问:“您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呀?”老人一脸的安详:“医圣爷功德大。我不图啥,只望他保佑老百姓平平安安!”那种发自内心的景仰,让整天在医圣祠工作的张兼维心里一阵温暖。
医圣荣光烛照后人
“祭祀张仲景,不仅保留了这一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大张仲景医术的影响,能激发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张兼维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充分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在国际上更是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原因就是中医在古朴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创建者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无疑是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南阳的一张王牌,南阳要充分释放张仲景的能量,在全国刮起中医药文化的台风。”张兼维说。(原标题: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