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治黄展览会”。1957年7月,改名为“治黄陈列馆”。1960年初,因国家经济困难而闭馆。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二十周年重新开馆,又改馆名为“黄河展览馆”,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藏品的日渐丰富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舒同先生题写馆名。黄河博物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3000平方米。米黄色的主建筑陈列大厅属欧式建筑风格,建于1957年,是郑州市颇具时代特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附属广场上的黄河鲤鱼雕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线。它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生动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患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随着展线的迂回曲折,观众犹如徜徉于“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之上,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前的精神之力。陈列还充分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其输沙量高居世界首位,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达16亿吨,相当于一米高宽的土体绕地球赤道27圈。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南以下的下游河道,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又善淤、善徙、善决,在1949年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给下游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黄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陈列还突出展现了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域人民在上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实现了岁岁安澜,减少损失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一辉煌业绩。1999年底,基本陈列中新增添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流域数字化地图玻璃地台,面积达30平方米。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5464公里的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所经过的高山峡谷、丘陵沟壑、湖泊沙漠、都市城镇、交通网道以及黄河上已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堤等都立体、直观、清晰、艺术地展现出来。观众可以在玻璃地台上自由行走,尽快观览,跨越黄河在这里已不是梦想。黄河博物馆还新设一个综合展厅,并配以10台模型VCD,观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览黄河历史春秋。
黄河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音像图片四大类,共10000余件(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贵。宋金时期黄河堤防界碑――峰堠碑,出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东北黄河故堤上,此碑是国内目前仅见的古代黄河堤防按行政区划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实物见证,是研究古代黄河堤防建设与养护管理的重要资料。清代《中原黄河工程图》(卷)。全图展现了黄河西起华山,东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况,并用工整娟秀的楷书标注两岸主要府州、县治所在,详细记载了河防大堤和埽坝工程。此图方向与现今地图完全相反,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长卷布局有序、简繁得当、用笔干练。绘制时间在黄河铜瓦厢改道(1855年)后不久,是一件融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一体的珍贵藏品。清代河道总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徵亲笔撰写的《郑工合龙处》碑,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并与“是年河决南泛,夺流由贾鲁河入淮,十五州县受灾,灾民180万人”的史料相印证,是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黄河博物馆还收藏有清·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砖、水旱灾害和现代治黄等方面的图片资料、工程坝址岩芯、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标本(414.5米)、黄河流域彩陶器、古生物化石以及吴作人、范曾、欧阳中石、朱乃正、刘大为等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黄河博物馆建馆45年来,接待了包括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著名科学家等在内的中外观众数百万人次,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现代治黄成就、增强公众水患意识的重要场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以来,先后被授予“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河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标题:黄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