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是传统中国社会学习技艺最常见的途径,在传统武术界,这也是技艺传承的基本方式。
武术学家周伟良教授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有着种种陈腐流弊,但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师徒传承是在相对狭窄、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承双方也正因此建立起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稳定而亲近。如此一来,传承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务必使徒弟“学到自己身上”;而在师傅的管教下,徒弟刻苦训练,不断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本门技艺。因此,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得以代代延续。
师徒传承也形成一种宝贵的文化凝聚力。一代代的传承者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守贫困寂寞,不为荣辱贵贱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穷毕生之精力,形成传统文化感动人心的内涵。
周伟良教授认为,师徒传承的文化模式,“既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也附粘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同时还更多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
曾经辉煌的苌家拳,如今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严格的择徒和传授规则,如今受到广泛的质疑,被认为是阻碍其发扬光大的保守力量。其实这些规则本身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在苌乃周的时代,它们有着很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关键在于寻找到适当的“文化转换机制”,焕发苌家拳的“时代功能”,使其巨大价值在现代社会得到延续,让这条流淌了数百年的武术文化之河,穿越时空阻隔,在现代的原野上广纳水源,重现浩荡苍茫之势。
社会变迁武风大减
“喝过新庄水,都会伸伸腿。”在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点苌家拳,这一带是苌家拳的“拳窝”。苌家拳曾传播极广,“当时薪火,几遍海内”,而其重点区域在荥阳、巩义、新密、郑州、开封一带,核心区域则是苌乃周后代所居住的后新庄周边。这几个村庄习练苌家拳的人最为密集。
苌乃周的八世孙苌毅军先生说,在1977年、1978年以前,后新庄“一个村都会”。这一带把练拳称为“比拳”,谁要不会“比拳”,连媳妇都鄙视他:“你看你,比拳都不会,傻不傻?”那时不论忙闲,都有人练拳,就是割麦的时候,只要是在练拳,家人拿着镰刀就走,“不叫他了”。
苌毅军家有间空房,成了大家练拳的场所。到了练拳的时候,这间房子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谁先占了场谁练,一般占了场就不想下去,非得有人吆喝:“下去下去!”那感觉,跟现在***的“麦霸”差不多。那时候,后新庄的人很自豪,到镇上赶集,只要说是后新庄的,那些混混儿都不敢欺负。
1983年,村里还办了两期学习班,学的人很多,不少女的也跟着学。但再往后,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练拳的越来越少。苌毅军兄弟也要为生计奔波,放在练拳上的时间明显比过去少多了。但他们仍常年坚持着,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每天都要练一练。放暑假的时候,兄弟们则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分别抽出时间教他们。
兄弟几个也都还带着徒弟,定期不定期地过来习拳。就是现在,后新庄一带对学拳也很支持,“说出去耍,去吃喝打牌,那不中。说来练拳,家里都可支持”。
老大苌毅军说,他比较保守,择徒还是按照“老三爷”苌乃周的条条框框来,一般想学的都教,但只教套路,“用法、心法不会教”。不过,他认为,“只要有心,有天数,也能领会到”。
荥阳市苌家拳研究会副会长陈万里的心态更为开放,他每天早上在荥阳一广场练拳,天天有人跟他学,如今想练拳的人少了,“谁想学就教吧”。不过,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接受采访时,陈万里感慨地说,想培养出一个好苗子,很难。首先这个人要爱好,甚至痴迷;他还要有点文化,能读点苌乃周的武学原著;要有悟性;最重要的是能坚持,肯下工夫,能吃苦;再有就是家里各方面条件都允许。各种条件都具备,跟的老师又明拳理,善于把拳理讲清楚,能示范,这样循序渐进,几年就能学出来。
陈万里说,过去老拳师是不轻易教的。现在有人学,他就愿意教,但也要看学生天资怎么样,拿动拿不动,能练身上不能,还要看家里支持不支持。他对苌家拳的前景深怀忧虑:“学成太艰难,失传却很快,中间一代人不学,就可能失传。”
最让陈万里惋惜的是,他带了多年的一个徒弟。那徒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获得过荥阳市武术冠军,他练内气的时候,肚子咚咚响,拳打出去、腿踢出去,也呼呼带风,被人们看做苌家拳第九代传人中的希望之星。但如今这个徒弟也不咋练了,他对练拳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天天恁辛苦,有啥用?!”
独特价值如何延续?
如今知道苌家拳的人少了,练的人更少,但在深刻了解的人看来,这门传统武术有着极其独特的价值。
苌家拳研究会秘书长陈万卿是名师苌山林的入室弟子,他多年收集相关资料,写出《苌家拳》,是目前介绍苌家拳最为完备的书籍。他认为,苌家拳在技击实用性上有着巨大的价值。
苌家拳“一洗江湖花样,唯求坚实锐勇,步步有法,势势得力”,每招每式都有技击含义,每个动作都有用。苌乃周把人体各部分技能都研究透了,套路编排得连贯而巧妙,第一招打下边,第二招肯定打上边。因为对方防第一招时,头就向前伸出来了,上边必出现空当。高手能在实战中把一套拳法连贯地打出来。
实战中苌家拳讲究抢占先机。苌乃周的徒弟唐青莲有一则逸事: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幼子哭闹着要捉麻雀,怎么哄都哄不住。这时正好一麻雀来觅食,唐青莲“扑身捉之”,拿给那孩子看,他手一松,麻雀飞起来,他再“伸手捉之,如是者三,友子破涕笑”。
陈万卿解释说,唐青莲能三捉三放麻雀,是因为他练到了苌家拳一种很高的境界。苌乃周《打法总论》说,“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
苌家拳讲究攻防一体,不转身换式。所谓转身换式,就是对方打来一拳,自己一手挡,另一手还击。这样的话,“遇到高手,打着你了你都不知道咋回事”。苌家拳要求前手拦前手打,“直来无横力”,前手挡开后即用前手打击对手,在这个时候,后手跟进连击,不给对手喘息之机。这种打法对步法的要求很高,所以苌家拳的步法很多。
使用枪棒时,道理相同。双方一搭上杆,苌家拳就顺着杆去敲对方的手,“两招下来,就让你把杆扔了,不然指头敲断”。这也叫“老少相随”,所谓“老”,是指一势之结束,“少”则是一势之初生,“老少相随”就是前后两势合一,不露衔接痕迹。苌乃周《老少相随歌》云:“少随老兮老随少,老少相随自然妙。同心合意一齐出,哪怕他人多机巧。”“一齐出”三字,玄机无限。
苌家拳注重贴身近打,“盖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而贴身近打,最重要的是利用对手的手腕、肘和膀根。
作为内家拳,苌家拳十分注重内力的训练和使用,讲究“以内打外,以内摧外”。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得有内气,内功修养很重要。苌乃周《中气论》有许多讲“护气”、“养气”、“练气”的内容。
陈万卿说,按他的理解,运用内功,通俗点讲,就是在一瞬间调动全身能量,集中释放于一点。“发势之机,好似弩离弓弦”落在对方身上,“恰似云里打电”,“浑身如打电形象”。苌乃周多次描述运用内气的情形:“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省,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战兢,如云深就里打电踪。想情景,疾快猛。”
苌家拳的内力,平时是看不出来的,甚至平时讲究精华内敛,看着很不起眼。“懈又懈来松又松,吾气未动似病翁。忽然一声春雷动,千军万马把阵冲。”苌乃周晚年,就曾因看似病翁被人轻视嘲笑:“老头儿,你功夫到底咋样啊?”苌乃周答道:“不中啊。”边说边上台阶,走一步台阶断一个,再走一步再断一个,共踩断五级台阶。此时,有老者出来劝,“留一级罢”。苌乃周迈了过去,留下最后一级。这六级台阶,如今仍存,在荥阳油坊村秦家大院,石台阶厚两三寸。
对自己所创武学的价值,苌乃周本人最看重的不是技击性,而是其他重要方面。他曾写道:“得吾道者,大可以反本还原,超脱飞升;次之可强身健骨,祛病延年;御辱制敌,特其粗迹耳。”
苌家拳的这些独特价值,尤其是养生价值,如何整理发掘,能否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苌家拳的传人很有信心,但如何寻找到有效的“文化转换机制”,还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
苌家拳招式复杂,拳理精奥,比一般拳种难学难练,因此有人建议改编出一套简单易学的套路,以便普及。但陈万里、陈万卿都认为这并非易事。苌家拳体系庞大,不好组合,那些套路的设计都含有技击深意,十分完美。如果你理解了其拳理,懂了其中的攻防含义,让你改你都不改。如果不理解,瞎改,那就不是苌家拳了。
如今,北边的太极、南边的少林都成功走向现代社会,地理位置处其中间的苌家拳如何重现活力?陈万卿认为,不太可能像太极、少林那样发展,肯定要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路在何方,目前还没人能看清。
幸运的是,陈万里、陈万卿两位先生以三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收集到了苌乃周所创编的书籍,为苌家拳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十年理清苌氏著作
陈万里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对苌家拳萌生了极大兴趣,可能当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年轻时萌生的兴趣,使他与苌家拳结缘数十年。
陈万里的高祖父曾是苌家拳高手,他从小听长辈讲述苌家拳的故事,充满向往。所以一旦产生学
拳的念头,就一发不可收。开始他跟随油坊村秦景尧老先生学习,那老人非常好,知无不言,想学的全教,其心胸也极开阔,教了一段时间,说道:“万里,你志向大,我也没啥教你了,走吧,去老根儿吧。”于是他带着陈万里去了后新庄,将其介绍给苌乃周七世孙苌新法(即苌山林,字新法),正式拜师学艺。
那些年,陈万里沉浸在苌家拳的奥妙之中,如醉如痴,不能自拔。“听说哪村有人练,定要去拜访,看看,学学,然后就询问存的有资料没有。一般都能借给他看,但有的看得十分金贵,去很多次才能说动人家。”借到了别人珍藏的资料,他就仔细抄下来,有的带有配图,没办法抄,只好大本大本复印。当时整个荥阳就档案局有一台复印机,有时复印一次要六七十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才三四十元。
就这样忙乎了二十多年,陈万里收集了大量苌家拳的资料,仅《中二十四势拳谱》(又名《青龙出海拳》),他就收集到十三个版本。
随后,陈万里等人用了六七年时间整理、考证、校订,基本将苌乃周当年所创编的武学资料汇集到一起。
陈万里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套武学资料印刷出版,将苌乃周平生智慧之结晶永远留存下来。也曾有某出版社对此十分感兴趣,其主管领导曾亲自来荥阳察看,但他看到书稿后十分吃惊:“这么多!”那是120万字的稿件,还有上千幅古人配画的练功图。
如今,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封存在陈万里家里,令他无可奈何。
以前曾经两次有人大规模收集整理苌家拳资料。1931年,荆文甫先生受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之托,收集整理苌氏遗书,成《苌氏全集》,没来得及复印,开封沦陷,荆文甫存于其开封寓所的拳械图谱不知所踪。1940年前后,苌乃周六世孙苌文蔚将家传图谱汇集整理,不久日军逼近汜水,苌文蔚恐有所失,将其寄存于一友人家中。两年后,苌文蔚和他的朋友先后去世,图谱遂“作广陵散”。陈万里说,收集资料是苦差事,以后再去搜集,可能难以如愿。希望他的这一次努力,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过去苌氏有关资料的传播相当珍贵,外人难得一见,即使偶见,也难窥其全貌。已经出版的,都只是苌乃周武学“冰山之一角”。
近年来,苌家拳受到较多的重视,获选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荥阳市有关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出版了陈万卿的《苌家拳》一书,并在全市六万中小学生中普及苌家拳。而全套的苌家拳武学资料出版印刷,还有待识者,有待时日。 (全文完)
图为苌山林教思碑。苌山林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苌家拳名家。(原标题:苌家拳的现代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