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家吴其濬(2)
2012/4/19 11:44:2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植物学的发展来说,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从整体上看,其途径主要是由实用向纯科学方面发展。第一阶段即实用阶段,其历史较长,可以说从上古直到明清之际部属于这一阶段。植物学知识主要见于历代本草学著作、农学、园艺及疏菜等著作中。随着人们对各种植物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到明清时期已开始向第二阶段即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的出现,正标志着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即从本草学的附庸,逐步走向独立的阶段,因而它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刻的版本有清光绪六年(1880)山西浚文书局版本,l915年云南图书馆重印本,l9l9年山西官书局重印本,l91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l957年商务印书馆校勘本和1963年中华书局重印本等。
《植物名实图考》的问世,推动了植物学、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学术界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德国人E.毕施奈德(Brelschneider)在所著《中国植物学评论》(1870)中说其附图“刻绘极为精审”,“其精确者往可以鉴定科和目”,有些还可以鉴定到“种”。“欧美植物学者研究中国植物学必须一读《植物名实图考》”。所以毕施奈德还选了其中蜀黍、梁、薯预、苘麻、商陆、佛手柑、铁果树、椰子等8幅图重雕,用连史纸拓印,附在《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末。并参照新鲜植株将根、茎、叶、花、果描绘出来,使人清楚地观察出该植物的形态特点。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提倡学习西方科学,但对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名实图考》,仍然十分重视。明治十七年(1884),日本初次重刻,伊藤圭介评论为“辨论精博,综古今众说,析异同,纠纰缪,皆凿凿有据。图写亦甚备,至其疑似难辨者,尤极详细精密”。以后日人松村任三编著《植物名汇》和牧野太郎著《日本植物图鉴》时,多数植物的中名是以《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为依据的。l9l9年商务印书馆在铅印《植物名实图考》时,西欧学者竞相争购。美国B.劳弗(Laufer,)、F.D.米瑞(Merrill)和E.H.沃克(Walker)等人的著作对《植物名实图考》也有所援用和推重。世界上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此书。以上足以说明《植物名实图考》对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在国内,不但为药用植物、生药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许多现代植物分类学者考虑植物中名时,往往要参考它。如植物学家裴鉴、周太炎编著《中国药用植物志》时,引用了《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植物70多种。除根据该书的附图鉴别一些植物的科属乃至种名外,不少植物的中文定名也是以此书为依据的。现在我国植物分类研究中,以《植物名实图考》中名称为科名、属名的很多,如八角枫科(A1ang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金莲花科(Tropaeo1aceae)、瓶尔小草科(Ophioglo ssaceae)、粟米草科(Mo11ugin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以及千张纸属(Orozylonvent.)、马甲子属(Paliurus Mill)、画眉草(Eragrostisbeauv)、山梅花属(Philadelphus L.)、小二仙草属(Haloragis forst)、千日红属(Qomphrena L.)等等。
《植物名实图考》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由于受时代条件限制,吴其濬的思想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阶层的范畴,反映在他的著作中,在描述植物形态、性味、用途时,往往加入一些陈腐议论,借题发挥他的政治见解以及修身处事的道理,这些又与植物本身毫无关系。对有些植物的认识也有错误,如把卫矛科的雷公藤误认为木兰科植物的莽草;将蓼科的虎丈误认为毛莨科的黄药子。又有的为一种植物而他却将之分为两类;甚至名称相同的条目前后重复。虽然据本书的大部分图可以鉴定植物,但也有一部分图转绘自《证类本草》、《救荒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都未加考证。在植物种类上,也有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如竹叶、翘根、屈草、苹果未收录入书。这为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以及作者早逝而由不懂植物学的人进行校刊有关。然瑕不掩瑜,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仍是主要的,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专著。
2.在矿物学上的成就
除植物学方面的贡献外,吴其濬还对矿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著有采矿方面的专著《滇南矿厂图略》。此书由他编纂,徐金生(东川府知府)绘辑。根据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序推测,此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844—1845)间。主要介绍云南东川铜矿和其他矿产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上、下卷。上卷为《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包括工器图20幅、次滇矿图略、下引第一、硐第二、硐之器第三、矿第四、炉第五、炉之器第六、罩第七、用第八等。书后附宋应星《天工开物》(节录五金第十四卷)、王崧《矿厂采炼篇》、倪慎枢《采铜炼钢记》、《铜政全书•咨询各厂对》。下卷名《滇南矿厂舆程图略》,有全省图l幅,以及府、州厅图21幅,下为滇矿图略,其下再分各种矿产、运输等。
记述云南矿厂的书,比吴其濬早的有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由檀萃撰著的《滇海虞衡志•金石篇》和不知成书年代和撰著人的《铜政便览》八卷。在《滇南矿厂图略》成书l00年之后,又有1948年严中平著的《云南铜政考》和l948年周钟岳总纂的《新修云南通志稿》。檀萃和周钟岳的著作仅记载铜矿。檀萃虽涉及其他矿种,但较简略。《新修云南通志稿》中矿产、矿物两类所记学名,与当时当地称谓不尽符合。所以详细记载清康熙至道光朝云南铜、银、金、锡、铅、铁等矿产的产地、产状、找矿、采矿、洗选以及开凿窿道所用的工具,矿井中的主要设备等,以吴其濬的《滇南矿厂图略》最全面。当然是以介绍铜矿为主。吴其濬在《滇南矿厂图略》中详细记录了云南铜矿的分布、铜矿床的情况和找矿、采矿技术。
关于铜矿的分布 从易门县的万宝厂到元江县的青龙厂,共33个厂。其中以汤丹、碌碌、宁台3个铜厂最大,产量又高。汤丹厂自明代开采,乾隆初产铜最多。有九龙箐厂、观音山厂、聚宝山厂等子厂。现在我国正在开采的六大铜矿山之一的云南东川铜矿,就仍以汤丹老窿为中心,进行深井开采。碌碌铜厂,在会泽县西,距郡160里,一名落雪山,亦属东川知府管辖。旧属四川,雍正四年(1726)改属云南时开采。有龙宝山厂、兴隆厂、多宝厂等厂子。
汤丹厂与碌碌厂的铜,当时都是运送北京的。宁台厂,在顺宁东北520里,初为小厂,继获小泄厂、芦塘厂,发脉于永昌府的宝台山,产矿丰富,仍称宁台厂。上述汤丹、碌碌、宁台3个铜厂,在乾隆年间(1736—1795)所规定的年产额,都在l00万斤以上,为当时其他各厂所不及。云南不仅产铜,也产银、金、锡、铅、铁等矿产。云南金银矿的开采,多数在乾隆四年(1739)以后,少数矿厂是开采铜矿时发现金、银而附带开采的。这些在其他书中不载或很简略,而《滇南矿厂图略》却作了详细记录,所记载的有金厂四、锡厂一、铅厂四、银厂二十五等。
关于铜矿床的性状 《滇南矿厂图略》记载的滇铜。属“康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固始寻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