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专家称曹魏时代薄葬制度成确认曹操墓重要线索

2012/4/25 14:39:11 点击数: 【字体:

 
    新华网郑州1月3日电 岁末年初,“曹操墓的发现”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同“曹操墓”一起“走红”的还有“薄葬”一词。
       
    以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帝王陵墓都是外观宏伟气派,里面珍宝无数,而这次发掘的“曹操高陵”却让人们了解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有帝王体现“薄葬”理念。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薄葬”制度是判定安阳西高穴墓是否为“曹操高陵”的重要线索之一,“不封不树”“出土器物小”“没有壁画”等“薄葬”制度的特征,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确认其为“曹操高陵”的重要证据。
       
    那么,“薄葬”制度的来龙去脉如何?曾经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国河说,东汉末年,薄葬渐渐兴起,曹操则公开提出“禁厚葬”“禁立碑”,他开启的这股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然而,在曹操之前的秦汉时期,却是厚葬盛行,史书记载两汉时期“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更是帝王豪华陵墓的代表之作,不过帝陵葬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变迁。
       
    韩国河说,从西汉到东汉的帝陵葬制,就有明显的不同,西汉帝陵一般有4条墓道,到东汉时期就变为一条墓道;西汉的封土堆多为覆斗形,东汉多为圆形;西汉墓的材质以木为主,东汉以石材为主,规格高的墓里常有大块方砖铺地,高陵里的铺地砖边长也达到90厘米;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东汉时,就逐渐由随葬品变为了“明器”。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国力空虚,薄葬渐渐兴起,至曹魏建国,遂将“薄葬”作为国策施行。《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生前曾下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死前又遗嘱“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丕子承父制,丧事亦从俭,其所作《终制》说:“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圆邑,通神道。”

    韩国河说,正是受曹氏父子薄葬的影响和约束,后代君主以及曹魏皇室、官员大都实行薄葬,其影响一直到两晋时期。
       
    对于曹魏时兴起薄葬的原因,韩国河做了如下解释,一是由于当时天下大乱,经济凋敝,并无充足的财力和人力进行厚葬;二是对盗墓的恐惧,加上曹操曾率人盗发过汉梁孝王墓,其对盗墓的危害更是体会很深;三是当时佛学、玄学、道教等的传播成为薄葬得以推行的思想因素。
       
    同“厚葬”相比,“薄葬”具有哪些特点呢?韩国河说,就魏晋而言,薄葬的特点,一是短丧,二是不封不树,三是明器减少。所谓短丧,就是缩短服丧期限,魏晋时,多短至三日,甚至有“朝死夕葬”的例子;不封不树就是尽量减少地面建筑,秦汉时盛行的庞大陵园、神道、寝殿、树木,甚至封土等都被禁止了,从表面很难看出陵墓所在;明器减少后,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就很少发现金属珠玉等随葬品了。
       
    不过,韩国河说,魏晋时期的薄葬制度并不彻底,三国时期,曹魏多讲薄葬,吴蜀就较少涉及,到了两晋时期,京畿地区多讲究薄葬,边远地区就较少涉及,并且从曹魏到西晋再到东晋,薄葬逐步减弱,厚葬逐步回升,及至隋唐时,厚葬就再度风行。【原标题:专家称曹魏时代薄葬制度成确认曹操墓重要线索】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李亚楠 2010年01月0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