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载驰》诗解读
2012/5/4 9:34:5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穆夫人之所以被后人视为《诗经》中最负盛名的女诗人,是与她所写的这篇著名的《载驰》诗息息相关的。她生长于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卫国,其生年约在公元前690年左右。卫国公子昭伯是她的父亲,春秋时代卫国著名的“淫后”宣姜是她的母亲,卫懿公是她的堂兄弟。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是她的同胞兄弟姊妹。她嫁给许国的穆公,故人称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与卫懿***系复杂,这是因为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前后两嫁。先嫁卫宣公,宣公卒,再嫁宣公庶子昭伯。宣姜前后两嫁的情况可列简表于后:①宣姜与卫宣公→生子寿与朔→寿死,朔被立为卫君,史称卫惠公→卫惠公生子赤,即后来的卫懿公。②宣姜与卫公子昭伯(宣公庶子、卫惠公寿同父异母兄弟)→生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五位子女。如果从父系血统排列,卫惠公与卫公子昭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所生的子女为堂兄妹关系,如此,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堂兄弟。如果依母系血统考察,则卫懿公为宣姜的孙子,许穆夫人为宣姜的女儿,在辈分上许穆夫人是卫懿公的姑母。
卫国是周代立国之初周公分封给他的弟弟康叔的封国,历代贤主不多,昏君倒不少。卫懿公就是卫国一位名气不小的贪玩的国君。他是一个动物爱好者,尤爱白鹤,常令地方与百姓贡献名鹤,还给他饲养的鹤定了“将军”、“大夫”等品位爵禄,出门时让鹤坐在大夫们才有资格使用的轩车上充当他的仪仗队。他整天玩物丧志、不理朝政,还利用国主的权力搜刮民脂民膏以充鹤事,结果弄得民怨沸腾。据《左传》记载,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北方游牧民族北狄见卫国国政混乱,人心怨愤,于是出兵攻打卫国,而卫国国人不满懿公所为,将士们不愿为昏聩的国主卖命,纷纷溃散,虽然这时卫懿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虽战死却“不去其旗”(《左传•闵公二年》),但卫军全军覆没,卫国灭亡。
许穆夫人听到这一噩耗,乃决定千里奔波,回归故国,以拯家国的危亡。于是她率领一批随从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奔向卫国。然而许穆公或许出于担心她的安危,也或许出于维护传统礼教,派大夫追赶,劝她回来。卫国覆亡,许穆夫人堂兄战死,按周代礼制,“先王制礼,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虽国灭君死,不得往赴焉”(朱熹《诗集传•载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作为远嫁女子的许穆夫人是不必归国吊唁的。但许穆夫人却不管这些不近人情的陈规旧习,她悲愤填膺,力排众议,不顾守旧的许国大夫们的反对,决意要回归故国,倾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处在危难之中的卫国。于是她赋《载驰》诗以表其坚定的心意。《左传•闵公二年》记云: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许穆夫人赋《载驰》。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得弄清这首诗的几个关键字词。诗中所说的“漕”,乃是其时卫国一地名,卫国国都被狄人攻破,卫国国民多逃难于此,且在此拥立卫国新国君。诗中所说的“大夫”,是指许穆公派来的劝说许穆夫人不要归唁卫国的许国诸臣。所说的“臧”,原意为“善”、“美好”之意,“不臧”,乃为不赞成、不同意。所说的“閟(bì)”,原意为 “闭塞”,“不閟”,乃为不闭塞、不僵化。“陟(zhì)”,登高也。“蝱(ménɡ)”,草药名,即贝母,可治抑郁病。“芃芃(pénɡ)”,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控”,赴告、求告。 “因”,此处为“亲近”之义,也可解为依靠、凭借。“极”,济也,救济、救助之意。“尤”,责备也。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其义大体如是:
快马啊还要加鞭,回归故国吊唁卫侯。快马加鞭啊长途跋涉,我的目标是千里之外的故土漕邑。许国的大夫翻山渡水匆匆追来,我心因此而烦忧。
尽管都不赞成我,我不会立即就回返。瞧你们这样没见识,我的想法很快就实现。尽管都在反对我,我不会立刻渡河又走回头路。看你们这样失计谋,我的主张合理又详周。
我多想登上那高高的山冈,去采摘贝母来疗治我的忧伤。不要责怪女子多情又善感,女子们自有自己的主张。对我百般责难的许国大臣们啊,你们真是幼稚又轻狂。
我驱马走在辽阔的原野上,原野上绿油油的麦苗茂盛又兴旺。我将把卫国的苦难告诉给主持正义的大邦,难道就没有讲道义的大国可以依傍?你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许国大夫们啊,不要再对我嚣张!你们纵有百般计策,不如我走一趟。
论作诗的才华,许穆夫人之后,代不乏人。像《载驰》这样将作者的心情写得声色俱美的诗歌,《诗经》之后也为数不少。可是,许穆夫人在遥远的春秋时代就能写出这样辞藻与风骨俱美、对后人颇多道义与人伦启示意义的诗,却不能不令后人叹服。
首先,《载驰》诗在不自觉之间张扬出一位敢想敢做、有胆有识、胸襟高远的女性形象。许穆夫人赋《载驰》诗的本意,一是要抒发她对宗国颠覆的伤痛;二是要表达她坚决要回归卫国吊唁卫侯、以拯卫祀的决心;三是要训斥许国大夫目光短浅,见识迂腐。朱熹这样诠释许穆夫人赋《载驰》诗的本意:“宣姜之女为许穆公夫人,闻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故心以为忧也。既而终不果归,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耳。”(《诗集传•载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然而,就在这一“抒发”,一“坚持”,一“训斥”之间,却尽展许穆夫人人格中最闪亮的地方。她是那样的果断而又情深意长,她是那样的见识不凡而又胸襟高远,她是那样的刚强而又不畏艰险,她又是那样的勇敢而能冲决凡流,总之一句话,诗中没有小女子的扭捏作态,有的是大英雄的高远心志。《载驰》诗中的许穆夫人可以说是在《木兰诗》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所宏扬出来的最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有意思的是,许穆夫人是真实的,而花木兰则虚构多于真实。
其次,《载驰》诗中的宗国之感、乡土之思、骨肉之情又每每感动读者,洗涤着他们的心魄。《毛诗序》这样说道:“《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可得,故赋是诗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毛诗正义》影印本)《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世纪万有文库本)大体而言,凡是具有正常心智的人,一般都会因不同情景地碰触而产生“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不同的情感或欲望,而宗国之感、乡土之思、骨肉之情则属人类情感中美好与善性的东西,它们每每被人们赞颂与讴歌。在《礼记•礼运》所列人类七情中,它们大致属于“爱”的范畴。而《载驰》诗中的宗国之感、乡土之思、骨肉之情又有其特殊性,它们除了浓浓的爱,还有深深的哀和挥之不去的牵挂与担忧。基于此,《载驰》诗常被后人称述,许穆夫人也被一些被《载驰》诗中宗国之感打动的人们称许为爱国女诗人。其实,《载驰》诗不仅有宗国大爱,还有乡土之思、骨肉之情,它们与宗国大爱一道,煎熬着许穆夫人的心灵,促使她决然奔赴危难中的故国,以解救故国与亲人于倒悬之中。
最后,《载驰》诗的表现笔法则具有“立体感”与“可视性”。《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其端,像如今的电影一样一开头就推出一幅动感的镜头:马蹄得得声由远及近,一辆马车飞奔而来,驿道上尘土飞扬。镜头推近,马车上的人清晰可见,她是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贵族女性,双眉紧蹙,表情焦灼,但举手投足间又时时表现出干练果断的神情。一声清脆的马鞭响起,马儿仰天嘶鸣,在通往卫国的道路上快速奔跑。然而,少妇却不时焦灼地向后看,原来,在她身后不远处,几辆马车正风驰电掣般追来。少妇的马车越跑越快,但还是被身后的马车追上了。车上是一群许国大夫,他们跋山涉水,赶来传达许国国君之命,要求少妇必须遵守既有礼制,不要往前走了,立即返回许国。少妇怒火中烧,大声呵斥,决意要回归故国。终于,僵持了许久的大夫们,见少妇立志坚定,去意已决,只好让步。
《载驰》诗固然以抒泄情感为主,为呼应诗人感情上的张弛与起伏,诗人再三变换句式与语气,散句与排句并用,或陈述,或斥责,或慨叹,又不时化作热切的呼告,整首诗飞扬着澎湃、跌宕、快速的节奏,勃动着高涨的气势,然而诗中动感的画面,活跃而又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人物,却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与“可视性”,连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幕幕无须加工的电影剪接镜头。
数千载以来,马车上的心事史不胜书,可是像许穆夫人这样在马车上飞驰的宗国大爱、骨肉之情、高远胸襟与果决的气度则不曾多见,《载驰》诗所蒸腾出来的刚强、果决、有胆有识的许穆夫人形象也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柔弱女性大异其趣。她也因为赋写《载驰》诗而被《左传》所记载,成为第一位被古代经典史书所记载的女诗人。从此,人们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女性的名字。【原标题:许穆夫人《载驰》诗解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