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湘中某镇,近日忽爆空巢家庭悲剧,细节不忍再叙,数日来虐心不已。有人质问吾:尔乡民风,浇薄如此?吾愤然回驳:偶发事故,何处无有?吾乡民风敦厚,邻里相扶,自古而然,忽有此事,父老亦痛心。
然而口舌之快不能掩虐心之痛。吾虐心,桑梓父老虐心,天下父老虐心;一镇虐心,千万镇虐心。留守家庭,空巢老人,乃天下人虐心之事。吾国吾民,相扶相帮,譬如人体,一指被烫,全体来救:口吹之,唇吸之,舌舔之,其余九指皆护之,足虽不能作为,亦跺之以释放痛感。之所以如此,乃神经末梢迅速传递痛感使然。一村一镇一城一国,亦须有神经末梢,民间痛痒,瞬间传递至社会中枢,尔后全体来救。社会神经传递系统之建设,非关体制改革,马上就可着手,上古以来皆有实践,且听吾陈述。
晋武帝与蜀国旧臣心理战:
李密以拒绝空巢为由抵制任命 晋武帝将计就计
这是公元268年的四川彭山县,44岁的下岗干部李密正在家里纠结着。他一面给96岁的祖母刘氏熬药,一面铺开信纸,准备给当时的中央政府写一封信。李密同志本来是一名级别不低的公务员:尚书郎,估计换算到今天,应该至少在厅级以上吧。然而,他最近下岗了。
下岗原因不是他表现不好,而是给他发工资的领导表现不佳,被历史淘汰了。他的领导是大名鼎鼎的蜀汉皇帝刘阿斗,5年前在成都向魏国投降,自己带着一家老小到洛阳领工资去了。3年前,北方换了天,老板从姓曹的变成姓司马的,给大家发工资的如今是司马炎了。李密作为旧政权蜀国的公务员,自然也就失业了,待在家里侍奉祖母,日子清贫,却还淡定。
李密心理:
我要尽孝不能伺候新老板
大老板司马炎却不淡定了,新政权晋王朝百废俱兴,海量地需要人才。而且你们那帮旧政权的文武干部们,还待在蜀国的根据地——四川,想干什么?司马老板很不放心,早早地要把这帮人赶到北方京城里来,老老实实待在我脚下当公务员,别打其他的算盘。连诸葛丞相的孙子诸葛京都就范了,何况尔等。所以,失业的李密根本不用担心工作问题,从中央到省,从省到县,一道道命令星火般降落下来。地方领导们嚷着:李密同志,别磨蹭啦:“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心里却琢磨开来,他44岁了,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很难改变,在他的心里,天下合法的政权只有蜀汉,司马政权在他眼里是伪政权,诸葛丞相“汉贼不两立”的遗训似乎还在耳畔回响呢。但他没有名将廖化那样的勇气,以绝食而死的行为拒绝与敌人合作,因为他还得养祖母。
咋办呢?李密纠结着,想个什么办法才能HOLD住自己的立场。
他放下笔,叹息盘桓一番,看着满头白发,行将就木的祖母,忽然,有主意了,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刷刷刷就写起来:“咱们伟大的晋朝以孝治天下,凡是老人,都能沐浴到政府的春风般的照顾。我李密算个啥,无非是个没了祖国的俘虏,低人一等,新主子给我一份工作,还破格提拔我,给我这么高的待遇,应该是感激不尽,哪里还敢故作停留,顽固不化,做那些不安分守己的打算?(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么一番话似乎显得李密急不可待地要走上新岗位了,然而不过是虚晃一枪,先服软,然后笔锋一转,忽然诉苦:“但是俺那96岁的老奶奶刘氏,已是日薄西山的人了, 吃了早餐不知还能不能混到晚上,俺与俺奶奶的关系,过去可以说是没有你哪有我,如今可以说是没有我哪有你。俺今年44岁,报答领导的日子长,报答奶奶的日子却短了。(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这番话无非摆明一个事实,我来参加工作,老奶奶肯定是跟不来的了,老人家待在家里只能等死,哪天俺老奶奶死在家中七日没人管,蛆都从洗手间爬到户外来了,看你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招牌往哪搁?
李密狠啦,面对新主子气势汹汹的任命攻势,他举起一个“孝”字,当成导弹防护系统,将这些命令全部挡回去。李密的报告打上去,其实也是向中央政府传递了自己的痛感:养亲之痛,空巢之痛。他在1700多年前就向中央政府提出了空巢问题。
晋武帝心理:
创造尽孝条件看你服不服
司马炎收到李密这封名为《陈情表》的信件,心里盘算:你小子要打“孝”这张牌,我干脆把你这张牌变成我的牌,好好地打出去,笼络天下孝子的人心,归顺我大晋王朝。于是,晋王朝的神经中枢对国民李密的痛感作出回应,晋武帝司马炎立即批文,责令四川地方政府定期拨发李密老奶奶的生活费,还从中央配给刘老奶奶两名保姆。
这还不够,又大力弘扬李密的先进事迹,把它写进国家档案。因此,直到1700多年后的今天,打开《晋书》,还能看到李密的光辉事迹。有人讥讽司马政权靠欺负孤儿寡妇得天下,但他得天下后倒是没有欺负孤儿寡妇,反而照顾孤儿寡妇。
我猜想,晋武帝这种人伦攻势一出台,四川地区那些蜀国遗老遗少的心理防线瞬间瓦解,放下包袱,投向新政权。李密在祖母去世后,也无话可说,出来为晋朝做事。
三国归晋,靠的不只是军事政治攻势,也有这种人伦亲情攻势。能照顾天下人的家,天下人谁不把你当成自己的家。不让天下人空巢,天下人就会认同你这个大巢。
古代社区人伦建设:
《周礼》描绘出一副社区互助、民间互帮框架图
晋武帝的善举也非借帝王的威权力偶尔为之,所谓以孝治天下是有体制保证的。
我觉得学行政管理学的应该读读《周礼》,我们看两千多年前的社区框架。听说过大司徒吧?这其实是国相级别的官员,权位很高,权力很大,然而,他的工作却很琐碎,琐碎也就是具体,具体到社区管理,村镇管理,街道管理。我们从《周礼》看这么一个社区管理框架:
五“户”人家为一“比”:这五户有事互相担保。(使之相保)
五“比”人家为一“闾”:这25户有事互相托付。张家的大哥要去打酱油,家里的大门锁不好,麻烦李家的爷爷看一下。项家的灶上烧着一壶水,主人去地里偷菜去了,一时忘记了回,赵家的大婶麻烦帮忙关一下煤气。哎呀,曹家的主人出去打工,曹奶奶带着小孙孙在家,好像两天没出门了,别不是曹奶奶中风了吧,大家快打开门瞧瞧,联系医院。(使之相受)
四“闾”人家为一“族”:这100户人家如果谁家有丧葬事,大家伙帮衬些,有钱的凑钱帮买棺材板、坟地,有技术的吹吹唢呐,没钱没技术的帮着烧开水也行。(使之相葬)
五“族”为“党”:这500户的财力相对较雄厚了,今年年成不好,歉收,有人没饭吃,家里有米的煮点粥,施舍施舍,不要让街上有饿殍。(使之相救)
五“党”为“州”:这2500户财力更雄厚,谁家上大学交不起学费,谁家付不起医疗费,大家伙接济接济。(使之相赒)
五“州”为“乡”:这12500户,就要选出模范人物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尊敬他,奉他为席上贵宾,养成尊贤的风气。(使之相宾)
这个大司徒,而且还要管社区房屋建设、装修、坟墓的归类,学校师生的联谊,衣服色调的搭配,“美宫室,族坟墓,联师儒,同衣服”,似乎成了街道大妈,居委会的头。
别小看这些职能,从户到乡,都是一根根神经系统,井井有条地相连成一个整体,一处痛,迅速传达,四处调动资源进行救助修补。汶川地震那样惊天动地的灾难可以立即作出反应,空巢老人深锁家中,忽然中风,心肌梗塞,这样天不知人不觉的灾难,也立即有反应,有救助。
关怀老人健康:齐国有卫生官员上门询问身体状况
本版的《齐国以茅草操控国际金价》曾经介绍过,管仲时期的齐国以盐业致富,然而,齐桓公和管仲不只是关心国内物价、国际金价,对于民生的疾苦,民间的痛楚,也有相关机构进行及时的信息搜集。
很奇特的是,齐国设置了一种专门掌握老年国民健康状况的官员,名曰“掌病”。首都地区和各大城镇都有设置。名为“掌病”的干部可不轻松,每日里走街串巷,上至公侯将相家,下至贩夫走卒家,都要上门去唠叨,每人负责一个街区,每天的功课就是问:“老人家,您今儿个饭吃得香吗?睡觉咋样?有便秘吗?来,我帮您把把脉,量量血压,说话含糊吗?舌头不打转吧?哎哟,可有点不对劲,您老可别硬撑着,咱管仲国相下令:医药费有报销的,我带您去瞧瞧大夫去……”
“掌病”检查健康状况的工作频率是有规律的。看《管子•入国第五十四》:
春秋时代齐国的“掌病”制度:
九十岁以上老人,上午在,保不定下午还在,得一天问一次。
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今天在,保不定明天还在,得两天问一次。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周一吃饭,保不定周末填沟壑,得三天问一次。
齐国是等级社会,以上措施限于官僚家庭,读书人家庭,普通人家庭,每五天问一次。
碰到患重病的,得马上向政府打报告。
(九十以上,一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以告)
用政府规范的方式来掌握民间健康状况,“掌病”拿着这份薪水,吃着这碗饭,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保证了健康信息搜索工作的常态性。从其工作频率来看,最松的频率是五天检查一次,至少保证了老人不会死在家中一个星期还没人知道。这个制度很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结语:《周礼》上的记载,《管子》上的记载,《晋书》上的记载,并非说明古人一直能说到做到,但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有心去做。有心的话,不管是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顾全天下人家庭,扶老尽孝的事情,都可以去做。国家可以帮助天下人去尽孝。
因此,有些事情不要等经济条件如何,政治体制如何才去做,当下的事,易如反掌的事,赶快地做起来。一个老百姓痛,全社会马上感知得到,去关心每成
员的痛,这样的集团,想不强大都很难 。【原标题:李密以孝为由抵制任命晋武帝将计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