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员发现张择端密码 证《清明上河图》是全本
2012/5/8 14:59:0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7日撰文表示,《清明上河图》是全本还是曾被裁截过,至今仍然无法圆满解答,不过香港艺术馆馆长司徒元杰3年前无意发现的“张择端密码”,似乎证明这幅长卷是全本,不曾被裁截。
上海世博会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即将在香港展出,引发港人对这幅“国之重宝”的浓厚兴趣,一票难求。在题为《〈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网文中,曾德成说,在为期3周的展览期间,预计有近100万香港市民前去观赏这个第一次从世博中国馆外借的珍贵展品。
曾德成说,《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900年来在历朝宫廷与官民之间辗转流转,最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在这曲折的过程中,加上有30余个摹本出现,围绕着这幅名画的不解之谜甚多。其中一个是,现在见到的是不是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原作?
曾德成写道,这个疑问最初由明朝人李东阳提出,他在画后的题跋中提出,原作之前应该有宋徽宗以其瘦金体书法写的“清明上河图”五字题签,而且还该有一段描绘远郊山水的画面。再后来,又有不少人觉得长卷的结束突兀。前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也曾撰文,认为图画的场面还可以延展到金明池为止。这就是说,画面或前或后有可能被裁截过。
2007年《清明上河图》真迹从故宫远赴香港艺术馆展出,创下艺术馆观众人数纪录。曾德成表示,据香港艺术馆馆长司徒元杰说,3年前当《清明上河图》原作来到香港展出时,他们在画中发现了一个“秘密”,或可称之为《清明上河图》“密码”。它为上述谜团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曾德成说,当《清明上河图》真迹来到香港艺术馆展出时,艺术馆要为它制造玻璃专柜。《清明上河图》原作画面长5.28米,加上头尾的装裱,专柜要长得多。为此,香港艺术馆专 门从英国定制了两块玻璃,每块长6米,于是专柜长12米,两块玻璃在中间并合。
专柜造好,《清明上河图》放进去。为保护画面,艺术馆的照明强度有严格安排,尽量减少强光照射。在筹备展出时,灯光较暗,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
曾德成说,到正式开放时,灯光调到较亮,司徒元杰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专柜正中间两块玻璃的接合缝,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留下一条阴影线,线条正好落在这幅名画的正中央,而这中心点正好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重心所在——虹桥桥顶。
曾德成表示,《清明上河图》绘画的汴京繁华景象,最动人心弦的就是虹桥周围情景,无论桥上桥下、河里岸上,都花费了画家最多心思。这个画面正好在长卷的中心,看来并非巧合,而是张择端对这幅有几百个人物、无数场景的长卷精心的安排。
曾德成认为,这似乎可以作为“密码”,推断出长卷并没有被裁截过,除非裁截者刻意把虹桥这个高潮场景保留在原来正中央的位置。
世博版《清明上河图》将于11月9日至29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展出,为期3周的展览共提供了96.8万张门票。其中,先后两次在港公开发售的76.8万张门票均短时间内即告售罄。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最著名的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张择端以长卷的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800多个人物、船只、房屋楼宇、车、轿、树木等无不栩栩如生,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情节,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汴梁城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原标题:香港官员发现张择端密码 证清明上河图是全本】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