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郭威父子抓住惨剧中的机遇 柴荣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2012/5/10 16:06:13 点击数: 【字体:

  

    柴荣出身“世家豪右”(右为上,世家又称右族)。五代世家大族日渐衰微,但是名人仍多出于宦门。连年战乱,重武轻文,“学校废而礼义衰”,教育支离破碎,获得知识的渠道狭窄。官宦之家比寒门起点高出太多,落差往往难以弥补。家族传统和性格决定后代的见识和视野。宦门之后悟性较高者容易取得成功。对比之下,感慨宋朝教育之昌盛。教育是实现平等之阶梯,聪颖勤奋之人,生长在宋朝,实属幸运。

    个人境遇不同,命运的决定因素亦不相同。在柴荣,因姑母改变命运。柴荣姑母嫁与郭威。民间传说,柴氏是后唐明宗李嗣源遣归的宫女,偶遇郭威于逆旅。芳心暗属,妾意郎情,佳偶天成。“红叶题诗”的故事有几个版本,这件事可看作又一版“红叶题诗”。“殷勤谢红叶,如去到人间”,穿针引线的红叶是李嗣源的小小德政。英雄美人、才子佳人的情结因时代的尚武或崇文而略有不同,不妨碍成为各种文艺不老的灵感源泉。

   传说无从考证。柴氏与郭威同为邢州人(河北邢台),婚后柴荣随侍左右。史称柴荣“谨厚”,颇得郭威赏识。时郭威无子,家道中落,“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郭威甚怜之”,收为养子。未及弱冠即行管家之责,所以少年老成,精于理财,善于揣摩,长于调度。其间曾往返江陵贩茶,行千里路,人间冷暖,自有更深体会。

    成长时期的心态和经历打磨着最初的性格,决定了后来的性情和习惯。多数人一生为生计奔波,行走在暗淡的边缘,只能在琐事中实践自己。那些被推到中心的人物,在众人的注视下,纤毫毕现。柴荣成年后不敢停顿、亲力亲为,少年已定下色调。


    郭威18岁从军,不惜力,又粗通文墨,属于有文化的军人。从马夫到皇帝仅仅用了十三年,窜升速度惊人。柴荣稍长,弃商从戎,在干爹的荫蔽下,得以在更大的舞台发挥才干。较多时间帮助义父处理事务性工作,专注治理,通晓时弊,同时建立了广泛人脉。他的准备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金鳞非是池中物,风云起时便成龙。机会未必属于有心人,屈贾谊于长沙,时运不济,徒呼奈何。但是要把握来到眼前的机会,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郭威父子的机会来自一场惨剧。辽帝耶律德光灭后晋,却无法长期占据中原。太原留守刘知远在郭威等人劝助下称帝,建后汉。刘知远知恩图报,委郭威为枢密副使(副元帅)。

    天下并未就此太平。刘知远福薄早亡,传位刘承佑,兵权托与郭威。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同为顾命之臣。杨邠、史弘肇是老粗,桀骜不驯,专横跋扈,类似清朝康熙时的鳌拜,对新君狂妄无礼。苏逢吉是文官,据说,刘知远命苏逢吉处理积狱,此文官把所有在押人员悉数杀光,称:“狱静矣”,心狠手辣,蛮横无理,可见一斑。不过毕竟老辣些,擅长媚上,苏逢吉对皇帝还算恭敬。刘承佑学不会逆来顺受,撕破面皮,抢先下手,借皇族之力,诛杀杨邠、史弘肇,灭其族。刘承佑成不了康熙,因为他决定用“杀”来解决所有问题。怨不得刘承佑,史弘肇、苏逢吉都用“杀”解决问题的高手,刘承佑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郭威未直接参与杨邠、史弘肇与新君的斗法,却被划为同党,盖因军权在握,怀璧其罪。郭威与刘知远通家之谊,太后称其为“自家人”。剧变之初,理应怀柔。而英武神勇的少年天子却下达了追杀令,要永绝后患。


    郭威时任邺都留守,拥兵在外。他的老哥们,刘承佑的亲舅舅直接把杀人密诏送到他的手中。郭威岂能坐以待毙,把密诏上的名单扩大到众将校,全军群情激愤。郭威起兵,旗号是“清君侧”,还是留了余地。


    刘承佑却红了眼,杀尽郭威与柴荣的妻儿,自绝后路。可能在他看来这叫置于死地而后生。战事开始,刘承佑兵败,途中为侍从所杀,苏逢吉也再没有逢凶化吉。郭威按照事先的允诺,纵兵屠掠开封一日。这种换取战斗力的手段直接有效,但是平民何辜?五代,真正仁慈的人早早被淘汰。久经沙场的郭威没有通常所说的妇人之仁。


    郭威不敢顺势做天子。宣布迎刘知远堂弟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刘崇当时还是河东节度使。此举一石二鸟,一来表明心迹,二来是缓兵之计,暂时打消刘崇为侄儿复仇的念头。德隆望尊的冯道北上迎请新君。


    大好河山就要拱手相让,纵使郭威甘心了,以他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也不会甘心。新的阴谋正在酝酿。边报契丹来犯,郭威率大军迎敌,行至澶州,将士哗变,把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这次政变让军人们明白了,很多问题是可以用大脑解决的。十年后,赵匡胤想不出更好的创意,索性照方抓药。两次黄袍加身,如出一辙。


    称帝后,郭威未忘宽厚节俭。对于奉命杀死自己妻儿的刘铢,也未迁怒他的妻儿,甚至还赐予田宅。郭威在位仅三年。轻减刑罚,废止苛税,散官田给佃户,留下爱民的好名声。临终一再嘱咐薄葬,历代君王,能有几人?郭威是一个有顾忌的人,他的顾忌,改变了先前斩尽杀绝的传统,化解了一些五代积聚的暴戾之气,也影响了宋朝至少是北宋的性格。

    权力过渡波澜不惊。郭威没有子侄在世,接班人候选只有义子柴荣和外甥李重进。郭威选择了柴荣。“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没有复杂的后宫,没有权臣,也就没有了围绕权力的阴谋和杀戮。


    历史把柴荣推到前台。【原标题:惨剧给郭威父子创造了机会 将柴荣推到前台】

    来源:星岛环球网  作者:淡墨残阳 时间:2008-06-2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