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心向慈善天地宽 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
2012/5/16 8:56: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8月25日,菏泽电视台演播大厅掌声阵阵,2006菏泽市救助特困大学新生文艺晚会正在这里举行。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华慈善奖”获得者王宽和他的孩子们现场为观众表演了豫剧选段,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晚会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慈善艺术家。
退休后,收养6个孤儿
1998年秋天,王宽和妻子王淑荣从郑州市豫剧团退休了。之后,他们经常回老家河南省淮阳县郑集乡看看。王宽说:“有时候回去,乡亲说哪里有个孤儿。哎呀!我一看他们那种生活状况心里特别难受,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个苦孩子出身,这个感情啊贴到了一块。我说应该献出爱心,后来和妻子一商量,便决定把这几个孩子陆陆续续接到我们家。” 本可以靠两千多元的退休金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王宽夫妇,为什么要抚养这么多孤儿?社会上曾经冷言冷语,可这对被乡亲们称为“活菩萨”的夫妻,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
其实,王宽家里的经济负担够重的。他和妻子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儿子又下了岗。家里已收养的孤儿王海龙也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下肢已经瘫痪。光给小海龙治病就已经花去8万元,这可是他们全家所有的积蓄!如今又收养了5名孤儿,花费更大了。为了挣钱,王宽就到茶楼卖唱。刚开始时,没有观众点他的戏,老坐冷板凳,一分钱也挣不到!为此,王宽也曾经流过泪!后来,王宽收养孤儿的事经媒体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时候,大家才争着点王宽的戏。“一百块钱、二百块钱、三百块钱,有时五百块钱点我的一段戏。我心里也踏实了,养孩子有希望了!”王宽说。
后来,王宽夫妇教这6个孩子唱豫剧,虽说他们唱不好,却吸引来不少戏迷。由于没人伴奏,王宽就花5000多元买来一大堆乐器。孩子们立刻喜欢上了这些玩艺,家中就有拉有唱,渐渐成了一台戏。
现在,6个孩子里面,汪文胜和袁钱粮在河南省艺术学校上学,汪文胜学拉板胡,袁钱粮学吹笙。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是艰苦而温馨的。懂事的孩子们没有辜负王宽夫妇的期望,几乎每个人的学习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演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还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两位老人的慈爱。2003年麦收期间,一个名叫王海波的孤儿在回家割麦的4天里只花了4元钱,吃了4包方便面。当王宽流着泪“责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买点好吃的时,他泣不成声地说:“爷爷挣钱太辛苦了,我要省着花。”
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
2005年11月25日,在由国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河南省惟一获此殊荣的人。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的还有成龙、李嘉诚等名人。
捧着“爱心中国——首届中华慈善人物”的光荣匾和荣誉证书,王宽激动地说:“能和世界级名人站在同一领奖台上,我很受鼓舞。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
此后的王宽经常利用周末带着6个孩子到街头、公园演出,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募捐。当王宽得知一位农村的癌症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准备放弃治疗时,就主动将街头演出挣来的钱捐献给他。去年一年,王宽用街头、公园义演所得的善款挽救了三位贫困患者的生命。王宽经常教育孩子们:一个人要有善心、爱心、良心和孝心,缺一不可。
为抚养孤儿,
66岁再学艺
8月25日,王宽和他的孩子们专程从郑州赶到菏泽,参加了2006菏泽市救助特困大学新生文艺晚会。王宽表演的豫剧选段《我爱我爹》、《我爱我孙》十分精彩,唱腔高亢激越又不失浑厚自然,沉稳持重之中蕴涵着苍劲潇洒,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这位慈善艺术家还当场拿出身上仅有的500元现金捐献给我市的贫困大学生朱凤芹。
作为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宽有着50多年的从艺经历。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淮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956年加入西藏豫剧团,1982年调入郑州市豫剧团,1983年担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王宽虽然是豫剧生行演员,但他的戏路很宽,老生、小生或丑角都拿得起来。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称王宽是有独创性的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评价其“功底扎实,唱做俱佳,表演身段有周信芳之风范”。
自从收养了6名孤儿,王宽退休后的舒适生活就被打乱了。因为,6个孩子一年的生活费、学费,加在一起起码也要三四万元,光靠王宽和妻子的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王宽自从退休后,就四处“卖唱”。
为了让自己的戏唱得更火,今年66岁的王宽决定再次拜师学艺。他自掏腰包拿出2万元学费,拜师学习川剧的“变脸”技艺。虽然年龄大,但王宽学习起来进步很快。目前,王宽已将川剧的“变脸”融入到豫剧的表演之中。王宽说:“我不仅能‘变脸’,还能在‘变脸’的同时进行唱做表演,还能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希望下次来菏泽表演时,能将我的新节目奉献给大家。”【原标题:王宽:心向慈善天地宽 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