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宋之问 流谪钦州的唐代著名诗人

2012/5/9 16:23:52 点击数: 【字体:

 
    宋之问是我国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在唐诗格律、音韵的研究及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唐律之龟鉴”、“诗家射雕手”。(皎然《诗式》)《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从上官仪到沈全期和宋之问)说:在武则天时代,“……宫廷里出现了沈佺期、宋之问这两个在律诗形式上有重要贡献的诗人。”近代学者施蛰存也在其《唐诗百话》里说:“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文学史上称为‘沈宋’,他们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中国文学史上如此有名的大诗人,其人生的最后旅程是在广西的钦州、桂州度过的。

    官场生涯 冰炭两重天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约生于公元656年,出生于一个既富文学修养又充满宗教气氛的官僚家庭。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自幼工专文词。公元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仅19岁便登临“龙门”。公元681年,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公元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承应“贞观”,励精图治,大举擢拔青年才俊,敕召宋之问和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不久出授洛州参军。15年间,宋之问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羡慕。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转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曾因“夺袍赠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学天赋而名声大噪。据《隋唐嘉话》载,武后雅好文辞乐章,公元700年春天,游览洛阳龙门,命众臣作诗颂扬,并下诏说,谁诗先写好,就赐他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即赐其锦袍。刚过一会,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诗,即从东方虬手中夺回锦袍转赐予宋之问。宋之问得到武后赏识,不久便成为名满京华的宫廷才子。“夺锦才”一词由此成为后人喻指才识超群之士的古谚。

    但是,宋之问为了有更好的升迁,倾心媚附武后的男宠张宗昌、张易之兄弟,成为宫廷文学的侍从之臣。宋之问和阎士隐等多代张氏写文章入集。《旧唐书》卷一九○《阎朝隐传》云:“张易之等所作篇什,多是朝隐及宋之问潜代为之。”

    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复唐,诛杀二张,迎立李显为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皆遭贬谪。据《新唐书》记载,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诸事艰难;次年春便秘密逃回洛阳,藏住友人张伸之府内。时武则天侄儿武三思通过上官婉儿、韦后的关系,重登宰相位。武三思掌权以后,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密谋诛杀武三思,被宋之问听闻。宋之问便使人向武三思告密,得擢升任鸿胪主簿。宋之问为了自身的功名利禄,而出卖对自己有恩的朋友,使朋友招致杀身之祸,“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后,被追获杀害,政变也随之失败。唐中宗追封武三思为梁王。宋之问则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中宗神武颂碑,获得赏识。景龙二年(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再次成为宫廷文学侍臣,写下不少应制诗。“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后安乐公主权盛。宋之问又攀附投靠,引致太平公主的深深忌恨。当唐中宗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便揭发他知贡举时接受贿赂。于是,宋之问被贬任汴州长史,未行改越州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本身宠辱无常的经历,已使宋之问心惊胆战,体会到身处政治漩涡的危险。他从矛盾重重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越州,开始涤净心灵。他拜谒了越州会稽山麓的禹王庙,虔诚地写下了《祭禹庙文》。在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救民的千古圣德之后,他诚恳地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此文反映了在思想情感上,他开始有了转变;付诸行动,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且政绩显著;从此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

    流谪广西 诗风大变

    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安乐公主希望母亲韦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效法武则天。景云元年(710年),母女俩密谋毒死了唐中宗。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又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唐睿宗认为宋之问曾附二张及武三思,屡不悔改,“狯险盈恶”,遂下诏将他流放钦州。

    在唐睿宗即位的次年春天,宋之问流贬钦州途中到达桂州。奇丽的桂林山水吸引住了他的兴趣。他在桂州逗留了半年多时间。

    在桂州,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深刻反省自己走过的道路:从早年的飞黄腾达到获罪南迁,从宫廷的奢侈豪华到眼前的异乡飘零。通过这些回忆深思,宋之问渐渐醒悟,似乎看透了官场荣华富贵的虚幻和人间真情的难求。如今,他最热切期盼的是得到亲人呼唤自己归去的家书,是实实在在能与饱受相思之苦的亲人团聚。他在诗歌《桂州三月三日》里记下了此时的心路:“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流贬对于官宦来说是不幸的,而对于诗人则是万幸的。只有经过痛楚与艰辛的考验,才能写下一些真切感人的诗篇。宋之问的流贬,使他诗歌的题材、情感、主题、意境、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他的心性与诗性发生了变化。此时宋之问诗里表现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理,表现出迁谪失意而惊魂落泊的悲怨之情。

    在贬途和贬所期间,宋之问的诗歌多为山水之作,但这些作品与早期的山水田园诗相比,感情真挚动人,已脱尽绮靡之气;往往在景物描写中浸透着浪子的羁愁和落寞,把他的无尽乡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渗透了深刻的人生感受。如在《始安秋日》诗里,像洛阳春日般美好的桂林秋天却令远离家乡的诗人愁断肝肠,更加烦恼和伤感:“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煞人。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粼粼。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经梧州》诗中,面对四季如春的南国,已被流放的诗人,也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鸟山,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这年秋天宋之问从桂林启程继续前往流放地钦州(今钦州市钦南区)。他乘船从漓江、桂江顺流而下,经梧州再溯浔江而上,沿途客观而又真实地描摹出桂东山山水水的绮丽景色和殊异风情,抒发了对广西大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怀。如:“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下桂江县黎壁》)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下桂江龙目滩》)

    脱离了宫廷的羁绊,诗人便恢复了独立的主体人格和自我思维,其诗作给初唐诗歌注入情感的血液,而且对中国诗歌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的趋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诗史上一次革命。《旧唐书•宋之问传》云:“之问再被窜谪,途经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

    宋之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然而对仕途过度的渴望、对功名利禄的过分沉溺而陷入政治漩涡,过早地断送了美好的前程。宋之问后以“赦改桂州”。据《新唐书》说,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玄宗正位”。宋之问流钦州两年后,被 “赐死桂林”,时年约五十七岁。【原标题:宋之问 流谪钦州的唐代著名诗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