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七月七”源于缑山仙话

2012/4/19 9:53:18 点击数: 【字体:


“七月七”源于缑山仙话
 
缑山之巅荒草中的乾隆“诗书之碑”
       
    乾隆一生写的诗四万两千六百一十三首《全唐诗》两千二百人也不过四万多首诗
  
    以一人之力
  
    他的作品和整个唐代两千多个人的诗作
  
    几乎相等
  
    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乾隆》中讲的这些话,是当下网间流行的“阎崇年语录”之一。
  
    这些话,因2008年10月5日阎先生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年轻男子掴了耳光,而广为人知。
  
    “阎崇年语录”是不是“颂清”,不去掺和;阎先生的“语录”倒让俺始知乾隆能诗,并留意乾隆爷在缑山之巅留下的他那“四万两千六百一十三首”之一的诗,自当感谢。
  
    能“诗”善“书”的御制之碑4米多高,山草合围,诗文尚能辨读——
  
    缑岭笼葱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欢豫民情他阆苑,菁芊麦色我芝田。孜孜求治忧多愧,无暇重翻学道篇。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祭祀嵩岳,驻跸缑山,那情那景,想来排场壮观;捉笔写诗,想来山呼海啸;御碑启幕,想来山呼冲天……
  
    但是,只有二百多年,“乾隆风流”已经被风吹雨打去——乾隆的“诗书之碑”立在缑山之巅的荒草中,与鬼为邻,无人喝彩。
  
    不止民间,就是官方,似乎也没怎么把乾隆之碑当成一回事儿。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同在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之碑”荣膺国保单位——
  
    序号:837编号:Ⅳ-27名称:升仙太子碑时代:唐
  
    地址:河南省偃师市乾隆“诗书之碑”与“升仙太子碑”只有十步之遥,都是帝王书家的御制之碑。
  
    只是“升仙太子碑”乃武则天撰写、书丹,时间早了一千多年而已。
  
    倘若是保护王子晋、保护由他而起的“升仙太子”传说,乾隆碑倒是武则天碑的一种承续,当一同保护。武则天立碑,意在“愿囗丹囗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企望“升仙”;乾隆立碑,标榜“孜孜求治忧多愧,无暇重翻学道篇”,是对千古升仙梦的一种否定。
  
    因东周太子王子晋不幸夭折而起的“驾鹤升仙”,在今天看来,实在荒诞不经。
  
    但是,这种“荒诞不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三千多年的政治、宗教、文化、文学乃至科学技术等——屈原、汉武帝、张道陵、蔡邕、王粲、陶渊明、李密、李白、武则天、唐玄宗、苏东坡、忽必烈乃至乾隆等,都歌之咏之,乃“升仙太子”王子晋的“铁杆粉丝”!
  
    回到唐诗,“诗仙”李白的《感遇》,也许道出了千年“粉丝”共同的“爱与哀愁”——

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
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
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
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孔子:惜夫,杀吾君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大唐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大家非常熟悉。“七月七日”,“在天”“在地”等,是以牛郎织女暗喻苟且“在地”的唐玄宗与羽化“在天”的杨贵妃的永恒之爱。
  
    说到“七月七日”,必然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说到牛郎织女,必然联想到“七月七日”。
  
    这几乎是一种思维定势。
  
    但是,大宋词家苏东坡在《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中一反常态,他写“七夕”也就是“七月七日”时,却笑话起牛郎织女,讴歌起“缑山仙子”——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痴牛 女”就是“呆牛傻女”,就是牛郎织女;“缑山仙子”就是“升仙太子”,就是“举手谢时人”飞升而去的王子晋。
  
    苏东坡“七夕”与朋友陈令举道别,“高情云渺”,难学“痴牛 女”;“缑山仙子”“七月七日”“举手谢时人”,在缑山与家人相会,学的自然不是牛郎织女。
  
    考察“七月七日”人与神仙“相会史”,牛郎织女所学,也许正是升仙太子与家人的“缑山相会”。
  
    牛郎织女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此时的他们,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牵牛星与织女星。
  
    诗中“歧彼织女”,约略是“翘首看那织女星”;“皖彼牵牛”,约略是“牵牛星儿亮闪闪”。
  
    放在整个诗歌环境中考察,这“翘首”不是牵牛星“翘首”遥看织女星,而是东周先民“翘首”遥看织女星在太空中移位奔忙,还是难以织出华丽的云锦;遥看牵牛星在天空中灿灿发光,还是不能用以驾驭车辆。
  
    这首歌谣,不过是劳苦大众借着牛郎、织女,抒发自身的愁绪怨嗟而已。
  
    到了汉初,牛郎织女似乎在相互“翘首”遥望了,彼此相思的东西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织女星整天忙碌,还是织不出云锦——织女伤心,只能泣涕如雨;牵牛遥看,只能默默同情。但是,因有一水相隔,此时的他们,还只是翘首遥望,不能相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西汉时期,牵牛、织女之间已经隐约相恋,但没有故事,更没有“七夕”与“鹊桥相会”的细节。
  
    到了东汉,应劭(约153年~196年)《风俗通》中有了“以鹊为桥”:“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唐代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之佚文)这个记载,有了时间、地点和以鹊为桥的细节。尽管有了“七夕”,但不是“七月七日”。“七日”鹊头秃顶,盖因其毛化为桥梁,渡了织女。
  
    “牵牛织女”自东周传到东汉,太空中两颗互不相关的星星,已然成为两位神仙(星神),开始“七夕”相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开始“人神相恋”:织女成了天帝之女,嫁与河西牵牛。
  
    南朝(梁)任窻(460年~508年)《述异记》云:“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约略构成了牵牛织女“不幸婚姻”的最早雏形——至于“一年一度相会”,何时相会,任窻没说。
  
    “七月七日”牵牛织女相会,最早出现在唐代。
  
    曹植《九咏》中有“临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吾兮来不时。”李善(?~689年)注释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统而言之,“牵牛织女”从东周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流转1000多年,才有了“七月七日”相会。
  
    至于牵牛变成人间的牛郎,当然更晚。牛郎家住何方,当然可以随心附会。
  
    为什么偏偏在“七月七日”,特别是变为“人神相恋”,“七月七日”更是雷打不动?
  
    这一切,恐怕得从王子晋升仙说起。
  
    王子晋,东周周灵王(前571年~前544年在位)之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世称太子晋,亦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
  
    史载,王子晋幼有盛德,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是时,谷、雒(洛)二水泛滥,他因主张师法大禹以疏治水、反对其父以壅堵之法治水保护王宫(在今日洛阳王城公园)而以城中百姓为壑,被周灵王由太子废为庶人(“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
  
    自是,王子晋抑郁而终,年仅17岁。
  
    在谷、洛二水泛滥的前一年,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在鲁国诞生。宋儒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赞美孔子的诞生。
  
    孔子删批诗书,批到《逸周书·太子晋》,投笔浩叹:“惜夫,杀吾君也。”这意思是说:太子晋如果不被灵王所废,那他将是我孔子的君王!
  
    太子晋死后200多年,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悲愤交加写下《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这意思是说:轩辕黄帝不可攀登,那我就跟随仙人王子乔遨游天庭吧!
  
    “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
  
    子晋:吾将上宾于帝所
  
    王子晋乃至王子晋升仙,与“牛郎织女传说”相比,无疑是一个陌生的存在。
  
    2008年1月28日,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和顺县、山东沂源县以及西安市并列入选“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
  
    河南南阳为争取“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之地,费劲不少,名落孙山。
  
    都把“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盯在附会的小河小村上,“牛郎织女传说”似乎与王子晋升仙不相关联。
  
    但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是“七月七日”与“人神相会”。倘若不言王子晋升仙,恐怕牛郎织女偏偏在“七月七日”“人神相会”,就很难自圆其说,乃至很无厘头,很莫名其妙!
  
    那么,王子晋仙话又是如何“滋生”牛郎织女传说的呢?
  
   《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云——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 
    …………
  
    试译该文,约略是——晋平公派叔誉出使成周,见到太子晋并与他交谈。叔誉讲了五件事,有三件事被太子晋逼得无言以对。他很惭愧地退下来,交谈没有结果。回到晋国,叔誉禀报平公:“太子晋只有十五岁,而我与他交谈却说不过他。请您把声就、复与两邑之地归还给周。倘若不还,等到他继有天下,晋国将会有难。”
  
    晋平公想归还两邑,师旷不同意,说:“请让我这个盲臣去与他交谈,他若能胜过我,等我回来,再说还地的事。”
  
    师旷见了太子晋,说:“我听说王子之语,高于泰山,是故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坐立不安,我不远千里而来,只求太子一句话。”
  
    太子晋答:“听说太师要来,非常高兴。我年纪很小,见了您浑身燥热心中害怕,完全忘却法度。” 
    …………
  
    太子晋问:“太师为何抬脚频繁?”
  
    师旷答:“天冷,腿脚抽筋,是故频频跺脚。”
  
    太子晋说:“请进里屋!”
  
    于是,铺席备瑟。
  
    师旷弹奏《无射》,唱道:“国家真正安宁,远方的人会来朝觐;经久研修仁义,就会好礼乐而不放纵。”
  
    唱完,把瑟交给太子。
  
    太子晋奏《峤》曲,唱道:“为何从遥远的南方,到遥远的北方,横穿国境跨越邻国,不怕路途遥远。”
  
    师旷急忙起身,说:“盲臣请归!”
  
    太子晋赐他一车四马,说:“太师当善于驾车。”
  
    师旷回答:“驾车,我没有学过。”
  
    太子晋说:“你不研究《诗》吗?《诗》说:‘马刚烈,缰绳就柔;马不刚烈,缰绳就不柔。志气勇武,收放果断。’你就用这方法驾车去。”
  
    师旷回答:“盲臣看不见,与人辩论,只凭耳朵,而耳朵又少听些什么,就容易辞穷。太子,你将成为天下的宗主吗?”
  
    太子晋说:“太师为何你戏耍我呢!从太昊以降,一直到尧、舜、禹,还没有一姓人两度有天下者(晋国与天子同姓)。树当伐而不伐,怎么可以得到?我还听说你知道人的年寿长短,请告诉我我的寿命。”
  
    师旷回答:“你的声音清亮汗漫,你的脸色当是红中泛红。面有红色,不长寿。”
  
    太子晋说:“你说的很对!三年之后,我将飞升天庭(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你小心,不要说出去;说出去,将殃及于你。”
  
    师旷回到晋国。不到三年,传告太子晋死讯者到了晋国。
  
    在当时,太子晋被认为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应验人物,是衰弱之周中兴之所在,但他不幸短命而亡。
  
    时人不忍其死,相信他的升仙预言!
  
    在《楚辞·远游》中,太子晋已是天庭的神仙。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列仙传》(有疑其为汉魏间文士所作而托名刘向)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鉴于此,偃师市商城博物馆前馆长王竹林以为,缑山是七月七日“中国情人节”的发源地。
  
    这一说法,未免有些太凑热闹。
  
    但是,“七月七日”缑山“人神相会”的细节,至少在汉魏之际已然彪炳古籍。
  
    在神话——仙话——传说的演进演化中,直到唐代才有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人神相会”乃至相恋,自“七月七日”缑山相会汲取传统的力量,当是自不待言的。(原标题:“七月七”源出缑山仙话)




来源:大河网              2008年11月04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