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开封顾氏家族

2013/6/27 11:35:08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顾璜儿子硃卷关于父亲顾璜及其所得赏赐的记载。四位主考对顾璜会试硃卷的批语。翁同龢日记中所写初见开封顾璜。具体来说,在同治年间,顾大成主要教授长子顾璜;光绪年间,则同时教授二子顾■、三子顾瑗和四子顾■。

开封顾氏家族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其中记载了开封顾氏五位进士。

开封顾氏家族

  顾璜儿子硃卷关于父亲顾璜及其所得赏赐的记载。

开封顾氏家族

  四位主考对顾璜会试硃卷的批语。

开封顾氏家族

  翁同龢日记中所写初见开封顾璜。

  重视文化教育,善于教导子孙攻读

  顾璜原籍江苏昆山,因避难而迁南京。据顾璜的叙述,顾氏虽在明代有人中过进士,但在他入仕之前,顾家并无显耀事迹,“潜德弗耀,耕田读书,兼习商贾”。因顾璜的祖父和父亲,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并善于教导子孙,才使他家迅速成为科举家族。

  顾璜的祖父顾逊之,为“候选训导”,虽有学问却无实际官职,因而一家在南京过着清贫生活。潘铎在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元年任河南巡抚,他是顾逊之的同乡和同窗,深知其学问功底厚重,是担当自己儿子老师的合适人选,因而写信并送钱请顾逊之来汴课子。顾璜曾追忆说,潘铎“官汴省以书币来邀课其子”,贫困的顾逊之决定应邀。顾璜的父亲顾大成,“念族人亦商此有年,诸可依托”,因而携眷陪同父亲赴汴。到汴不足一年,顾逊之因病去世,临终留下遗言:“葬吾汴梁郭外,后世子孙其勿离此。”顾大成谨遵父命,留居开封。当时捻军与清军在河南的战事激烈,客观条件也不容许他再返回南京。

  顾璜的父亲顾大成,本是文人,那时他认为,从军会更有发展。据顾璜的记载,顾大成“念四方多难,乃志士疆场效力之时”,因而投笔从戎。他“历秦度陇积功,由附生荐保知县”。但得到官职不久,因弟弟顾大文病重,守寡的继母又急盼顾大成归里,为了照顾家庭,便毅然“辞官返汴”。顾大文见到兄长,病情一度有所好转,继母有了依靠,更是喜出望外。但是,身染重病的顾大文,已病入膏肓,不久故去。顾大成念其无后,便以次子顾嗣之。顾大成离开仕途,放弃了继续升官的机会,但他却得到了充裕的时间,亲自教导十来岁的顾璜读书。后来,又在北京家中教授其他儿子读书。他的教育得法,成效显著。结果,4个儿子,全部顺利地取得功名,其中3人,金榜题名时才十几岁。

    具体来说,在同治年间,顾大成主要教授长子顾璜;光绪年间,则同时教授二子、三子顾瑗和四子。为了顾璜的学业和前程,顾大成不仅亲自授课,而且与儿子同吃同住。这样就能及时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思想认识上的引导,使顾璜的学业突飞猛进,并在18岁中举,19岁中进士。当顾璜进入翰林院之后,曾希望父亲到京城过较好的生活。但因顾璜的祖母中风,未能立即成行。直到光绪年间顾璜的祖母去世之后,顾大成才赴京。当时,顾大成并不满足于长子为官,也不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顾璜在《诰封光禄大夫显考展卿府君行述》和《状述家严六十七家慈六十征寿启》中说,父亲“移京居以来,课儿孙读书不少懈”。那时,顾璜试图减轻父亲的劳累,提出请位家庭教师时,顾大成则坚決反对,他说:“汝曹欲逸吾身乎?抑欲安吾心乎?”意思是,你们是想叫我身体安逸呢?或是想叫我安心呢?他解释个人的意见说,吃好穿好,生活轻松,不是自己的追求,自己追求的,他只希望儿孙用功读书,要不然,他“心滋戚矣”,即心中会极其痛苦。顾大成的劝导和说理十分有效,3个年少的儿子,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们便以长兄顾璜为榜样,勤奋学习。当时顾家所居之处“书声琅琅达户外”,顾大成“顾而乐之”,对此十分满意。顾大成不仅亲自教导儿子们读书,还为儿子们抄书,并以此作为遗产。他据实告诉儿孙,自家的经济状况不佳,无田地财产遗留,希望人人自立自强。他说: “吾遭时多故,家无负郭田。”又说,我观察你们的性情志向,你们都不想靠双手劳作以求生,那么,你们日后如何维持生计?这样,他就从道理上自然得出结论:唯有用心读书。他还深情地对儿子们说,我作为父亲,能帮助你们的,“唯各授汝等一经,庶几可以自给”。此外,顾大成还分析“贫穷”,强调贫穷可以成为动力,以此激励后代。他说:“贫者,人生难得之境,将以坚其操行,贞其性情。汝等年少,勉自策厉,无墮家风清白,吾愿足矣。”在他的耐心教诲下,顾大成的儿子们如同多数贫寒子弟那样,从小便比较懂事,又因顾大成有学问并是亲自课子,使他的儿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精心培养,再加上3人皆勤奋努力,因而个个出众。光绪十五年(1889),顾大成的3个儿子同时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双双中举。

  顾璜虽为晚清高官,却能保持书生本色,继承诗书传家之道,鼓励子弟攻读。在《清代硃卷集成》中,有顾璜在两个弟弟硃卷上所写的批语。从两份批语可以看出,他善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当年少的顾瑗考中举人时,已初露才华,4位考官对他的文章评价很高,所写批语分别是:“风度端凝,笔力雄健”;“词达理举,气盛言宜”;“华实并茂,理法双清”;“笔情爽朗,气宇轩昂”。此时的顾瑗,风华正茂,春风得意。顾璜为防止其骄傲,便在送亲友的硃卷上批写道:“瑗弟为文,英采焕发,略似其人。昔曾决其必售,今果携■弟同捷。吾祖父困于场屋,不获见用于世,可为祖父吐气矣。科名不足重,人自为科名重耳。少年登第,先儒以为不幸。弟等其恪遵父训,勉修德业,勿以能文遂斤斤自得也。”显然,他是在肯定顾瑗文采的同时,着重教育他戒骄戒躁。顾璜对曾经落榜、又能迎头赶上的胞弟顾■,则给予更多鼓励。在两年之内,顾璜的3个儿子全都考中进士。顾承曾则更为优秀,成为钦点翰林。从上述介绍可知,顾璜教子有方。

    开封顾氏的三位翰林,是顾璜、顾瑗、顾承曾。其传略在清人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和乔晓军编《清代翰林传略》中,均有记载。

  顾璜一生仕途顺利,曾先后获得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多件赏赐

  顾璜是开封顾氏家族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他在跌宕起伏的晚清政坛,能顺利升迁,最后成为显赫高官。《开封市志》介绍说,顾璜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军机处行走、记名道府、内阁侍读学士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他还担任广东乡试正主考官,署理顺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等。根据他的职务变迁,可以说,顾璜一生仕途顺利。不仅翁同龢格外赏识他,光绪及慈禧对他也特别加恩,除不断提拔他之外,还多次给予赏赐。据顾承曾硃卷的记载,顾璜“钦奉懿旨”,所得慈禧给予的赏赐有:“福字一方,如意一柄,江绸袍挂料二件,八丝缎一匹,荷包一对,紫铜手炉一件,螺垫漆盘一件,百蝶瓷瓶一件。”“历蒙”光绪皇帝赏给的有:“福字一方,如意二柄,江绸袍挂料四件,八丝缎二匹,朝珠二挂,帽纬二匣,荷包二对,花瓷果盘一件,杏元双琯瓶一件。”从这些赏赐可以看出,顾璜的确是一位晚清宠臣。但是,仔细研究他的观点和行动表明,他在晚清政坛上并不是十分顽固的人。《开封市志》介绍,他是参加上海“强学会”的唯一一位河南籍人士,在戊戌变法期间,“其门人弟子纷纷来汴,拜访顾璜,商讨时政”。可是,当光绪失势和学会被封禁之际,顾璜并未受到牵连,他仍能继续“闲居家中侍养老父”。陈夔龙评论顾璜说,“甲午中日和议成,君鉴于朝政日非,两亲年迈,毅然陈情,终养归去,都人士群羡之。”因此,可从这样认为,顾璜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善于应对复杂形势。

  顾璜、顾瑗才华出众,都有著作传世

  顾璜字渔溪,《顾渔溪先生遗集》由原河南巡抚陈夔龙写序。陈夔龙在序中盛赞顾璜才华过人。他说,顾璜“幼承家学,才思横溢”,“年甫弱冠,才名驰都下”。在顾璜辞官乞养之际,时任河南巡抚的刘树堂,视他为饱学之士,聘其任大梁书院山长。大梁书院是明清时期河南省唯一的一所省办书院,也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顾璜任该院山长时,不仅曾捐款300两购置图书,还亲自编写《大梁书院藏书总目》。顾璜行文,思想缜密,说理透彻。在他的青年时期,已经显露其文采不同一般。例如,他19岁参加会试,就得到考官的高度评价。陈夔龙认为,顾璜能担任军机章京,纂办方略,就是因为他写的东西“深符高文”,能供“典册之用”,而他的诗,“尤清新俊逸”。顾璜在户部任职吋所写的《钱法备考》,曾由翁同龢专折上呈皇帝。这份文献已收入《顾渔溪先生遗集》,是我们研究清代经济的一份重要材料。

    顾瑗,字亚蘧。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二甲第84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十八年任江西副考官。顾瑗甚有才气,著述颇多。在张勋复辟时,有包括顾瑗在内的数十人合辞上奏,请清逊帝溥仪复辟。从政治上看,顾瑗参与此事,属于顽固派,但从词章修养来看,顾瑗却是清代遗老中的文釆出众者。

  顾璜、顾瑗两人都有著作传世。在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中,有顾璜的《大梁书院藏书总目》、《顾渔溪先生遗集》、《诰封光禄大夫显考展卿府君行述》;有顾瑗的《顾瑗所藏函札》、《西征集》、《会试朱卷》等。此外,在徐世昌编的《晚睛簃诗汇》中,同时收入了顾璜、顾瑗的一些诗作。在该书卷170和卷178,分别收入顾璜和顾瑗的作品。(原标题:开封顾氏家族)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开封网 2009-04-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