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她是永远的“祝英台”(图)

2013/6/26 9:44:11 点击数: 【字体:


她是永远的“祝英台”(图)

    19日,89岁高龄的袁雪芬在上海驾鹤,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国越剧发展史。而她那高洁的艺术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艺术界人士无不感慨:这是大师留下的一笔巨大“遗产”。

    “清清白白做人”

    1922年,袁雪芬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杜山村,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熟读诗书的父亲时常告诫女儿“自轻则后人必轻之”,袁雪芬对此一直铭记于心,入行之后还从中提炼出“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格言。

    袁雪芬的辞世,令新老戏迷痛心疾首。“戏好,人品更好”,这是社会各界对她的评价。“做人要做好人,戏也要演好戏;先是做人,然后才是演戏。”据袁雪芬弟子金彩风回忆,袁老师生前一直把“清白做人”放在很高的位置。金彩风说:“旧时上海滩,角儿一旦红了,应酬多、诱惑多,但袁老师为人正派,谢绝各种堂会和应酬。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对于今天的戏曲后辈而言,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认认真真演戏”

    1949年,袁雪芬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出席开国大典。这是对她艺术生涯的一次肯定。

    袁雪芬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

    “唱戏,对她来说,就是‘认真’二字。”越剧名家傅全香曾回忆,无论大小演出,袁雪芬总是最早一批到后台,根本没有名角的架子。开场前半小时,她往往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上去表情凝重。后来,有好奇的晚辈问袁雪芬,才明白原来那是袁老师在酝酿演出情绪。

    自掏腰包改革越剧

    “话剧和昆曲,是越剧改革的‘奶娘’。”袁雪芬生前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改革与创新。

    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并没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杂的文化环境中,萌生出改革越剧的大胆念头。她通过观摩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偷师”学艺。她设想出“运用话剧编、导、美、演改造越剧”的宏伟蓝图,将自己十分之九的薪水拿出来,聘请编导、舞美等,共襄改革之举。

    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轰动一时,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上世纪80年代,袁雪芬曾赋诗:“堪叹柳絮随风落,惟愿香雪竞争妍。”步入暮年的她,依然惦记着越剧的改革与创新。“此生只为越剧有,质本洁来还洁去。”戏迷们把袁雪芬比作一株凌寒开放的梅花,对越剧事业矢志不渝、一往情深。(原标题:她是永远的“祝英台”(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济南时报 2011-02-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