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寻访治水英雄黄守才

2013/6/24 11:46:20 点击数: 【字体:


    偃师历史文化悠久,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历史名人,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前不久,记者到有黄大王遗迹的地方——偃师市的黄大王故里、黄大王庙、黄爷坟和九龙庙进行了访问,听了黄氏后裔们的详细介绍后,对黄大王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

    黄大王,原名黄守才。明朝万历年(公元1603年)腊月十四日出生于偃师伊河北岸的王庄村。他幼年父母双亡,由舅父抚育长大,随舅父行船经商,行走于黄河流域,从此便与黄河结下了不结之缘,留下了一连串的足迹。

    黄守才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在舅父的管教下,习练水性,读经背文,还研读历代治水方略。后到缑山、县学、嵩阳书院求学,潜心功读了多种书籍,如《皇极经世》、《太极图说》、《四箴四铭》、《朱子全书》、《击壤集》等,并熟习周公、孔孟之道,儒家之术,还得程夫子遗书《禹贡》。他钻研了《禹贡》中的治水之道,并结合自身数十年的治水经验,运用并发展了《禹贡》的治水之道,创作了《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洪范九畴九河图》、《治河方略》等书,后遗失。到40岁后,他无所不通,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据传,黄大王庙村曾是黄守才传经讲道的地方,来听他讲学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在此建庙祭祀并逐渐形成了村落。

    黄守才学识渊博,不骄不躁,不畏官,不为财,一生都在为周遭人解决困难。如崇祯八年,洛水和谷水上涨泛滥,大水入洛城,淹及福王府。福王请来黄守才为他献策退去了洪水,福王要盛宴款待,封官爵,赐金银玉帛,都被黄守才予以拒绝。又,崇祯十年,有一商人为母医病,出外购买参茸,行至开封柳园渡口时,不慎将所带银两失落于急流之中,此人无奈嚎啕大哭,黄守才得知,使人用船篙插入坠银两之河中,顺篙而下,失金复得,商人感激不尽,抽出银两相谢,黄守才不受而去。再,崇祯十四年,河南、山东遭受重大旱灾,庄家绝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更为甚者,出现弱肉强食、母子相残的旷世悲剧,黄守才见此情景,先是散发银两,并以自家所有赈济百姓,继而指引人们到浅滩捕鱼而食,到山中找草石充饥,使许多人得以存活下来。还有,赡养党母吕夫人的事迹等等,都反映了黄守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德行,无论是在那时还是今天,都能感受到黄大王无穷人格魅力的存在。

    黄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济民。古时,伊河、洛河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经常发生水灾,亲眼目睹了河水泛滥给乡邻群众带来的灾难,使他下定决心学习治理河道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掌握了很多科学治水的方法,哪里有水患,只要有人请,他都欣然前往。整个黄河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治水的功绩,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洛阳县志》、《偃师县志》等史志书上都有记载。比如:顺治二年,开封金龙口黄河大堤决口,朝廷命重臣工部侍郎堵修,结果耗费银两数万,决口不但未堵住,而且越冲越大。后听说偃师的黄守才在治水上有神奇妙术,就派人去请黄守才,黄守才指派一个叫党柱的得力助手,跳入激流中,以身卷埽堵住决口,数千民工填土,很快就将河堤修复了,党柱却牺牲了。这是书籍上记载的真实事情。然而,民间流传的是:在这里,老百姓忙着堵口,可是水太猛,堵不住,这时,黄大王在空中显灵说:“快去找党将军!”大家听了就四处寻找,不时,正遇一个妇女叫自己的孩子党柱回家吃饭,党柱正跑回家时,被一群人抱走,他们来到河边,把孩子扔进河中说:“党将军!快显一下神手!”只见党柱一伸手,手变得很大恨大,一下子就把缺口堵住了,大家慌忙往决口处填土,很快就将河堤修好了。像这类传说故事在偃师及其他地方非常之多,广为流传,使得黄守才的形象更为神奇,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用“功并神禹”来赞叹他,称他为“活河神”。也鉴于此,在他谢世74年之后,清朝康熙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清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友追加了多个封号,达12个之多!

    这只是黄守才后裔叙说的个别部分,其实,黄守才的故事还有很多,民间大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最好的记录就是现存的黄大王故里、黄大王庙、黄爷坟和九龙庙。

    黄大王故里即现在的岳滩镇王庄村,王庄村以前叫大酉镇,自黄守才被封为 “王”后,才易名为“襄济王庄”,简称“王庄”。黄大王纪念馆1992年修建,其建筑为斗拱架构,飞檐上桃,玻璃黄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威严壮观。殿内正中为黄大王坐像,他的两侧各有四个高大的立像,即所谓他的助手,被称为八大将军。黄大王庙,距王庄村三公里处,是黄大王讲经传道的地方,即现在的黄大王庙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伊河、洛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沿河一带,人们为了纪念黄大王,修建的祠庙约有2700多座,其中仅偃师就有18座。黄爷坟位于佛光九龙角,坟头很大,保护尚好。据传,坟地是黄大王生前设想选出的,他告诉抬棺的人,抬棺到万安山上,抬棺的绳在哪里断,就埋在哪里。结果,绳断埋棺时发现,只有埋棺的地方地下没有石头,最后,葬在了这里。九龙庙建在山化乡石家庄村南伊洛河北岸,坐北面南,气势雄伟,占地3400平方米。现保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至北有钟鼓楼、偏殿、后殿和耳房。腊月十四,是黄大王生死的日子,每年的这天,各地的人们都到祠庙里祭祀。特别是黄大王故里——黄大王纪念馆,是偃师和外地人祭拜的中心地点,不仅有偃师和偃师周边县市的,甚至更远的开封、沁阳、温县、三门峡等地,诚心诚意前来敬奉黄大王的人们,无不虔诚地顶礼膜拜,祈求国泰民安、消灾降幅,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人们对黄大王的信仰,俨然成了一种文化。

    民间对黄大王的信仰,犹如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对关公的信奉。包公和关公在现代人的心里已被当作神来对待,而黄守才呢?在过去人们的心里也已是“活河神”.然而,现在,还记得黄守才的人,记得黄守才事迹的人,记得黄守才高贵品质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勤学苦读、孜孜不倦;他著书讲学、培养后人;他笃信科学、反对迷信;他治理水患、救济百姓;他弃官舍财、不逐名列;他善心待人、救穷救困等等,这些高贵的品质充分的给我们展示了黄守才的人生价值,而这样的人生价值恰恰是古今社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宝贵借鉴。

    民间信仰——黄大王传说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交申报,重点在于抢救和保护。河南大学著名教授王振铎在《河南日报》(2007年8月1日)“谈话”栏目中,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说道:“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一些遗产就在物换星移中消亡了。因此,谁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是呀,非物质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留住它,修复它,保护它,把它所包含的价值发扬光大,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张锦梅 黄伟伟)(原标题:寻访治水英雄黄守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西亳新讯 2007-08-2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黄大王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