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28—75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为东汉第二个皇帝。他在位18年,继承和发展了刘秀治国的策略,使社会不断发展,被史学家誉为"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的时代。
一、神童少年
汉明帝刘庄的母亲是阴丽华,她是刘秀的结发夫妻,所以刘秀非常喜欢她,宠爱无比,就是出征也要带着她。建武四年(28年),刘秀出征带着阴丽华前往,到了元氏(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时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刘阳,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据说,阴氏生产时,红光照映四壁,刘阳出生时赤色颈项,颇像尧帝。刘秀非常喜爱,也感到奇异。10岁时,他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了不起,简直是神童。建武十五年(39年)四月,被封为东海公,十七年(41年)十月,进爵为东海王。十九年(43年)六月,立为皇太了,改名为刘庄,时刘庄16岁。这样,刘庄就一直跟随在刘秀身边。刘庄立为皇太子后,刘秀以大经学家桓荣博士为他的老师,教授古文《尚书》,刘庄认真学习,深刻钻研,不久,就精通了《尚书》。
刘庄本身就聪慧灵敏,机动灵活,善于观察与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加上在刘秀身边,又增加了才干。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下令,清查天下的田亩与户口,并命各地长官进行汇报。陈留官吏在上奏时,奏本上有小字,刘秀亲视,只见:"颍州、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召集高层官吏商讨,问其故,皆闭口无答。刘庄在帷幕后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喻制,不可为准。”这时,刘阳才12岁。会后,刘秀派虎贲将诘问吏,果然如刘阳所说。刘秀大为惊奇。一个12岁的孩子竟看出问题的所在。刘秀对这个东海公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内心觉得他将来必有治国的才能。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去世。是月,刘庄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明帝。
二、整肃朝政
汉朝刘氏天下是在战争中创建的,汉高祖刘邦是大汉帝国的创始人,他称帝之后,杀死了一批功臣,反叛者一个个被镇压下去了。但治国还需要一套办法,靠高压政策只能维持一时,而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西汉后期的几位皇帝,皆大权旁落,外戚执政,最终导致了王莽专权,以“新”代汉的结局。王莽改制失败后,全国动乱,起义不断,以王莽被杀而告终。然而在这场大动乱中,国家的法制,一切礼仪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刘秀称帝,统一全国,也基本上是靠战争来进行的,全国统一后也采取了许多重大治国措施,使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他的权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大好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文臣,还是武将,谁要是结帮拉旗,另立炉灶,其结果只能是被消灭而告终。况且,刘秀己将大多功臣只列侯而不执政,解除了兵权,宫廷内能与刘秀抗争的人几乎不存在。所以,尽管法制与礼仪还没有恢复起来,但刘秀在朝廷内,仍然是鹤立鸡群,至高无上,无人敢于并行并坐。而刘秀死后,刘庄刚刚即位,情况却不相同,前来奔丧的诸王与大臣,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明帝的兄弟们在宫殿并肩而坐,根本没有把这位30岁的新皇帝放在眼里。皇帝丧事是件大事,既是对老皇帝的送终,又是树立新皇帝的权威。为了改变这种不伦不类、杂乱无章、无法无度的况状,明帝刘庄命令秉性刚直、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太尉赵票主持光武帝的丧事。赵嘉受托之后,持剑入朝,将与明帝并坐在一起的诸王一个个请下殿阶,加入到了大臣的行列里,以辨君臣之别,没有一个王子敢于闹腾起来。后又整顿宫卫制度,王宫官吏不得随便出入禁宫,又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文臣武将与王子王孙必须遵守,使宫廷的秩序才逐步安定下来。
明帝刘庄对左右的官吏,以至三公九卿重臣,要求的都很严格,每有过错,就当面指出,批评严厉。永平朝的吏治,被史学家们所赞扬,这是明帝继承刘秀大业、继续发展创新“光武中兴"大好局面的关键所在。
三、协调关系
刘庄称帝,非同光武,又异同于长子即位的封建传统。他的继位除了他本身的才能外,还与“子以母贵”密切相关。他是在其兄刘强被免除太子后而继位的,又是在皇子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即位登基,就引起了一些兄弟们的不满。光武帝刘秀在世时,无人敢闹,而刘秀去世后,这个矛盾就暴露出来了。首先跳出来闹腾的不是原皇太子刘强,而恰恰是他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在刘秀去世之后,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刘强的舅父)的手笔,写信给原太子东海王刘强,劝其发兵夺取政权,取代明帝。刘强心里很清楚,他被免除太子,是因为母后失宠的结果,况且他自已反复请求父皇而自愿离开太子位的,这与其弟刘庄无关,还是要维护父皇在世时的决定。所以,他接到这封信后,很惶恐,又毫不犹豫地解其送信的使节及信件押送到京城洛阳,交明帝刘庄查办。估计当时刘强不可能知道是刘荆所为,还以为是自己的舅父之意。明帝刘庄看完信后,进行暗中侦查,如道信件确是刘荆所为。但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骚动,明帝将刘荆这一重大案件压了下来,密而不发。
刘庄即皇帝位的第二年,改元为永平。永平元年(58年)五月,东海恭王刘强有病,刘庄闻后,立即派遣使者及太医乘驿马速去看病,车马络驿不绝。明帝刘庄下令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前去东海国首府鲁城探望刘强的病情,戊寅(二十二日)刘强病故。临终,上疏谢恩,书中说:“我自己既然是短命,留下的孤儿寡母还要让皇太后和陛下操心忧虑,诚悲诚惭!我的儿子刘政还是个幼童,猥当袭臣后,但这必定不是保护他的万全之计,我请求将东海国复为东海郡。今天下新罹大忧,望陛下加倍供养皇太后,多进御餐,臣强困顿衰颓,言辞不能尽达,愿一并谢别诸王,想不到我们永远不能再相见了!”明帝览后放声大哭,跟从太后出津门为刘强举哀。派大司空持节督办丧事,赠送以殊礼。又下诏,令楚王刘英、赵王刘翱、北海王刘兴及在京的亲戚皆去参加葬礼。明帝追念惟刘强深执谦俭,不欲违背他的原意实行厚葬。于是特诏:“遣送之物,务从约省,农足敛形,茅车瓦器,物品少于通常的制度,以此显示东海王卓尔不群独行特立的志节。”将作大匠留在东海国兴建王陵祭庙。刘庄与刘强是异母兄弟,虽太子移位,但始终关系很好。
明帝刘庄为太子时,就很遵守礼仪,对其生母阴皇后非常尊重孝敬。对郭皇后同样尊重孝敬,取得了朝臣们的赞誉。郭皇后少子刘焉,前封为中山王,太后尤爱,故独留京师洛阳,刘庄即位后,如诸王就国,赐以虎贲、官骑,恩宠尤厚,可以往来京师。明帝对阴、郭二氏家人,同以礼相待,每事必均,数受赏赐,恩宠俱渥。
汉明帝刘庄在册立皇后与太子的问题上,也不同于历代帝王。永平三年(60年)二月甲子日,刘庄册立马氏为皇后,皇子刘炟为皇太子。马氏,史记失其名,《后汉书·后妃传》中称马某,后人以“某"为其名。她是刘秀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父亲、哥哥、母亲相继去世,她忍着悲痛,与年迈的祖母一道支撑着这个不幸的家庭。马皇后聪慧勤劳,心底善良,身材修长,亭亭玉立,丰姿袅袅,眉清目秀,容貌秀美,祖母十分喜爱,曾给她算过卦,言说她必有大福大贵。当时马家已经失势,生活难以维持。她的堂兄听说马氏常受权贵们欺凌,便上书请求光武帝刘秀,让马援之女入宫。建武二十七年(51年),马皇后被选入太子宫,这年她才13岁。马皇后入宫之后,小心谨慎,举止大方,用心侍奉阴皇后,阴皇后特别宠爱她。建武中元二年(57年)太子刘庄即皇帝位,封马氏为贵人。刘庄也非常喜欢她,这时,她已19岁了,长得越发漂亮,宛若出水芙蓉。她的姨妹贾氏也被选入后宫中,曾为明帝生了一个男孩,马贵人常去贾氏那里玩耍,非常喜欢这个男孩。
马贵人入宫十多年来,宫廷上下一片赞扬声。她有淑德,性正直,不谋私。永平三年( 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马贵人为皇后,明帝尚未表态。立后是宫内的一件大事,皇后是一国之母。阴太后对明帝说:“马贵人温良恭俭,德冠后宫,我看她是最合适皇后人选。”明帝也有此意,遂立马贵人为皇后。这时马氏还未生子,明帝刘庄说:“人不一定非得亲自生儿子,就怕爱心不够,养护不周。"又立贾氏所生皇子刘炬为太子,由马皇后精心抚养教育,太子对马皇后也很孝顺母慈子爱,始终亲密无间。马氏身为皇后,六宫之主,愈自谦让,好读书,朴素节俭。从不为娘家人谋私利。马皇后一直未生育,感到很内疚,对不起明帝的恩宠,又觉明帝子嗣不多,每当看到后宫有漂亮贤淑的宫女,想方推荐给明帝、宫女们陪伴了明帝,她总是慰问与接见。明帝十分感动与敬重她,两人相亲相爱,始终不衰,至死不渝。太子刘炟对马皇后的慈母之情,始终如一。马皇后善始善终,成为中国历代后姐中的一位贤后。明帝刘庄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尽善尽美的。所以,永平年间后宫内基本上是平安无事,安定团结,这在历代王朝中也不多见。
在用人问题上,明帝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衡量各种力量的代表人物,按影响大小、才能高低作了协调,目的在于缓和矛盾,巩固中兴成果,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统治地位。明帝即位之时,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骋骑大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刘苍谦让,恳辞不任。推荐西曹援齐国吴良,明帝不许,并说:“荐贤助国,宰相之职,萧何举韩信,设坛而拜,不复考试,今以良为议郎。” 这样,在光武帝刚刚去世之时,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增加了政权的稳定性。
明帝登基之后,不忘功臣,他首先调整了中央高层领导机构,稳定了政权。同时,他还认为建国中兴不易,艰难坎坷,常思念功臣。永平三年(60年)二月,诏令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拿、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藏宫、马武、刘隆。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刘秀起兵打天下的二十八宿将。明帝又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合称功臣32人。惟独没有伏波将军马援。这是因为马援之女己为皇后,故没有列入。这是明帝的卓见,也可能是马皇后之意。明帝登基不久,就怀念建国功臣,突出建国功臣,赞扬建国功臣,其意义非凡。这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这对于教育当代以及教育后代的皇子皇孙、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均有重大意义。
四、内外兼使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精明肯学。任太子之时,己能独立思考,正确观察周围事态,养成了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他称帝后,能亲躬政务,朝内大小事情,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丝绸10匹,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记为百匹,并将记录转给大司农入账。明帝查看记录簿发现这一错处,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问清责任后,就要当场施以重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亲执大棒,狠狠揍打。尚书台的长官司钟高意在宫外听说后,急忙进殿,叩首求情,说: “此过乃小失,不足以施重罚,郎官是我的部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也好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慢慢地平息下来。永平三年(60年)六月,明帝以事向郎官药崧发怒,要杖撞之。崧走入殿下,明帝更怒,恶言说: “药郎出去!” 药崧乃说: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明帝听后,赦免了他。这两件事,很快传至宫内外,文武大臣听了都很震惊,朝廷莫不恐俱,办事小心谨慎,恐伯受到明帝的责罚。自此,不仅朝廷是这样,下级官吏办事亦加谨慎,也怕爱到上司的责罚。由于永平吏制谨严,政绩效果也很明显。
汉平帝时,黄河、汴水决堤而出,泛滥成灾,久而未修。建武十年(34年),光武帝准备发众去修治,浚义县令上言,说百姓久经战乱,生产尚未恢复,不宜兴役,刘秀故而停止。其后,汴水东侵,日益愈甚。黄河水道又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充、豫百姓怨叹。为了解除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有人推荐东浪郡(今朝鲜平壤市南)人王景是水利工程专家,可以治水。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下诏令王景与匠作谒者王吴,率数十万众修建汁水堤防,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闸,使水闸之间的水更相回流,无复溃漏之患。永平十三年(70)四月,汴渠成,黄河与汴水分流,复其旧迹。黄河受其新堤的约束,才通流入海。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制服了黄河之患,自汉平帝六十年以来的河患,至此方息,为民除了害,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很快地恢复与发展起来。明帝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四月辛巳,他亲临荥阳,巡行河渠,高兴地乘船渡河,登上太行山峰,了望河洛大地,俯视洛阳川。中州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同时,汉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史学家给永平时期以高度的赞赏,其赞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丰收,百姓殷富,粟斜三十,牛羊遍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不能不说,与汉明帝治国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平时,全国己安定,经济己恢复与发展,是“光武中兴”中的盛世。这时国力比较
强大。所以,明帝在周边游牧民族侵扰中原的问题上,采取了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65年),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百姓,以至河西城门昼闭,百姓受害甚重。三月,明帝派遣使者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单于命郑众行跪拜之礼,郑众拒而不屈,单于围守郑众一行,不给水与火。郑众拔刀自誓,单俱而止,乃发使,随郑众到京师洛阳。北匈奴虽遣使入贡,但西北部边塞仍不太平。由是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今包头)、曼柏(今内蒙乌喇特)。十月,北匈奴仍侵扰西河诸郡。
永平十五年(72年)二月,北匈奴再次进攻侵扰河西,而且迫胁西域小国跟随入寇。十二月,明帝命耿秉为附马都尉,宾固为奉车都尉,并以骑都尉秦彭为耿秉副将,耿忠为卖固副将,皆置从事、司马,出屯凉州(今甘肃秦安东北),准备抗击北匈奴。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遣祭彤等四道出击北匈奴。卖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庐(今新疆伊吾)城,设置宜禾都尉。
为了巩固军事抗击胜利的成果,重开西域这个大门。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明帝派遣班超与从事郭恂出使西域,进行外交活动。班超与郭询率精兵强将36人,先到西域鄯善。鄯善王广奉超以礼甚备,后匈奴派使者进行离间,鄯善王又疏懈班超。班超以智谋击杀匈奴的使者30余人,其余百余人皆烧死。班超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班超告以汉威德,并说:“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相通。”广立即叩头,说:“愿归属汉朝,决无二心。”遂纳子为质。班超归还,将实情报于窦固,窦固大喜,遂上奏明帝,言斑超之功效,并求再遣使出使西域。明帝阅章很高兴,诏说:"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呢?超有功,今以超为军司马,令他完成先前的功业。"班超复使西域。超至阗(今新疆和田),阗王广德礼仪甚疏,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而广德素闻班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又惶恐,即杀匈奴使者降汉朝。班超接受广德王降,并重奖其王以下,遂镇抚于阗。于是西域诸国皆派遣其子来京都入侍,明帝甚为高兴。自此,西域与汉的关系中断了65年之后又复通。西域成为中原帝国的组成部分。班超通西域不仅在当时对东汉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永平十六年(73年)北匈奴大举入侵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云中太守廉范坚决抗击。吏以为众多,欲移书傍郡救援,范没有答应日暮,范令军士各将火把交叉捆成十字形,三头爇火,营中星列。匈奴人认为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令军中蓐食,清晨,汉军出击,斩首数百级,匈奴兵士相互践踏,死者千余人。自此,不敢复入云中。
永平十七年(74年)十一月,明帝派遣奉车都尉窦固、附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都出敦煌昆仑塞,击西域。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进击车师,平定而还。奏复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明帝任命陈睦为都护,司马耿恭为戊校尉。屯驻后车师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屯驻前车师柳中城,各设置数百人。耿恭是耿况之孙。
永平十八年(75年)二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攻击车师,耿恭遣司马率三百兵救援而败,匈奴遂占金蒲城。耿恭以毒药敷矢,对匈奴人说:"这是汉朝神箭,其中箭者必有怪事。“虏中矢者,视皆烫如沸水,大为惊慌。会战时,天有暴风雨,汉军乘雨而出击,杀伤甚众。匈奴兵十分恐怖,相互说道:“广汉军有神力,真可畏!”遂离去。
永平年间,明帝派遣使者打通西域,北抗匈奴,中原安定。
五、重教纳佛
明帝为皇太子时,曾以经学大家桓荣为师,学习《尚书》。即位后,尤尊桓荣以师礼,
以桓荣为太常。明帝曾幸太常府,令桓荣坐东边,设几杖,会百官及荣的学生数百人,共听桓荣讲经,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解难,明帝笑着说:“我的老师在此,不必问我。”明帝封桓荣为关内侯,享受优厚待遇,桓荣时已80岁高龄,常有病,明帝派太医、太官相望于道。病重时,上疏谢恩,请求奉还爵位与封地。明帝亲临其起居。进入街口,先下车,诵经而前,手抚桓荣,泣涕流泪,赐以床垫、帷帐、刀剑、衣被,停留良久才离去。自此,诸侯、将军、大夫凡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口,全都步行来到病塌之前拜见。桓荣寿终明帝穿上孝服,执弟子礼,临丧送葬。赐家莹于首山之阳(今洛阳东的首阳山)。其子桓郁当嗣,但推让其兄之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才接受封爵,又以桓郁为侍中。明帝这种师生之情在当时对尊师重道起到主要的。皇帝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明帝崇尚儒学,即位后提倡儒学,以文治国,修建辟雍,太学发展。明帝曾车驾太学,登台讲经,执经问难。《后汉书·儒林传》记载:“帝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而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间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观听者盖亿数计。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来受经及观看者竟把太学围了起来,太学的名声越来越高,自太子、王侯、功臣子弟莫不入学受经。
明帝为了教育外戚子弟,即刘秀之母樊氏,刘秀之后郭氏、阴氏,明帝之后马氏四姓
族人,因这四姓不列侯,故称小侯,立学于南宫,吏称“四姓小侯学”,又设置五经博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明帝在“五经”之中,尤重孝经。明帝采用办教育的方法来改变一些外戚子弟“面墙术学,不知藏否”,不忠不孝的局面。后来学生范围有所扩大,诏令宫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匈奴也派遣子弟入校学习。这对提高皇戚与宫人的文化素质、安定社会秩序都有积极意义。
永平七年(64年)有一天,明帝睡觉,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高16尺,头部前后有日月形的光环,尤为明亮,飞行于殿庭。明帝梦醒后,百思不解其意。翌日,朝会时,将其梦告诉大臣,并问及此梦之由,众臣不如。惟博士傅毅进言说:"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今天陛下梦见的金人,可能就是佛的幻影吧!"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与秦景等18人前去西天天兰国求佛经。他们从洛阳出发,历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到了大月氏,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及释边牟尼像,返回京师洛阳,高僧住在国宾馆。永平十一年(68年),明帝诏令在他读书乘凉之清凉台建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定名为白马寺。西方来的二位高僧主持其寺,并将带来的佛经存放在寺内。僧人在此从事佛经翻译,招纳弟子,讲授佛经。《水经注》载:“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 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的创建,在我国佛教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它一直受到中外佛教徒的重视,络绎不绝地来此朝拜参观,千年不断。
六、知错而改
永平十三年(70年)十月,发生了楚王英谋反案。楚王刘英是光武帝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失宠,刘英也受到了冷淡,封在偏远之地,封地也很小。刘庄即位前与他关系很好。刘庄称帝后,对他又封地又赏赐,关系还是十分密切,但他还是不满足。他与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为符瑞,肆意推翻刘庄,这事刘庄全然不知。有个叫燕广的人,到皇室揭发刘英谋反,明帝很震惊。明帝觉得这是他对兄弟们中最关心最信任的弟弟竟大逆不道,蓄谋造反,非常气愤,怒不可遏。明帝就将此案交给有关部门,前去查证。暗查的官员回来汇报说:“楚王刘英招集奸猾,造图试,图谋篡位,证据确凿,请求处死。”在封建社会里,大逆不道,就是死罪,可刘英是明帝最好的同父异母弟,还是没有批准杀他。为了教训他,将刘英废掉了王位,发落到了丹阳郡泾县(今安徽泾阳西)。刘英到烃县后,仍不悔改,还是聚众造谣,妄想夺取政权。不料事机不密,已有人将此事告了大司徒虞延。虞延觉得刘英是皇亲,没有上疏。过了几天,燕广又上奏明帝,连虞延一起告发。明帝大怒,便召虞延上朝,问及此事,虞延知情不报,明帝对他进行了一番申斥。永平十四年(71年)三月,虞延自知此事的分量,惶恐不安,深怕株连九族,回到府中,吞金自杀。这事传到了刘英的耳朵里,惊惧万分,服毒而亡。刘庄诏令,以诸侯的葬礼埋葬刘英于泾县,又封告发楚王刘英的燕广为折奸侯。
楚王刘英自杀后,这一案件并没有结束。明帝下令追查与此有牵连的人与事。上边有令,下边争先恐后地追查,惟恐落后。当时受牵连的人很多。刘英这个人与众不同,非常爱交际,和他有来往的人甚广。在刘英的通讯录里,又记载了当时许多名人。颜忠、王平等人被抓后,为了减轻他们的罪责,就胡乱栽赃,诬陷好人。同时,明帝又令,按通讯录的名单入狱受审,使许多本来与“楚狱”无关的人受到了牵连。从京城的皇族、诸侯,到州郡的权贵,及审案的官员,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侍御史蹇朗参加了这个案件的审理,越来越觉得有问题。在颜忠与王平的供词中揭发了耿建、藏信、邓鲤、刘建等侯爵参与了谋反。这些侯爵是当时社会上的名士。蹇朗又单独审颜与王,并让他们说出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四侯的长像及特征来,谁也说不上来。奏朗又将四位侯爵的画像挂在墙上,让颜、王来辨认,还是对不上。蹇朗这才认为他们说的是假话,内中有诈。这时,因为“楚王英案"已牵连数千人,下狱的就有几千人,问题很严重。蹇朗冒死上奏明帝,说此案受牵连的人大多是受冤的。明帝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赛朗回答说:"我在审理时发现的。”明帝发怒,说:“既然早已发现冤情,为什么不早早上奏?”赛朗回答说:“我伯其中有谋反的人,我也要被牵连九族,所以没有及时上奏。”明帝更怒,说:“朕委你办案,既怀疑案中有人被诬,又怕牵连自己,随波逐流,实在狡猾,要你何用,推出斩首。”蹇朗请求将话说完自死,蹇朗把这次上上下下审查“楚案"的详情追述了一番,明帝才从大怒中有所醒悟,释放了蹇朗,免他一死。
“楚案” 已成为永平时期的一大案件,受牵连的人不知其数,一时朝野上下人心不安。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传不到后宫。马皇后为后宫之主。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大公无私,皇宫内外,无不尊重。马皇后向来不干预朝政,但这件“楚狱”案非同小可,马皇后知道后,深为不安。一天晚上,明帝就寝正宫。马皇后趁机规劝明帝:“陛下,朝中的大事,我从议伦,但近来的楚英案我想说几句。楚王英喜欢交游,这是众人共知的。他的朋友很多,但这些人不一定知道他想谋反,陛下抓了这么人。而里面有多少是确有其罪的,朝内上下,大家都被搞得恐慌不安,朝廷如此,陛下又如何去治理国家呢?请陛下三思。”明帝听了马皇后这一番开导,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本来,明帝对马皇后就很宠爱,现在对她更赞赏无比,反而觉得自己不如马皇后的心底宽厚,善良。于是,第二天就下诏,重新审理楚王英案。凡是无辜牵连的人,一律释放,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在下诏的同时,明帝车驾新临洛阳狱审理囚徒,一次就释放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了下来。
七、张榜选婿
明帝有一女儿,封沁水公主。她自幼聪明伶俐,花容月貌。16岁时已满腹经纶,明帝非常喜欢她,视如掌上明珠。明帝为了替她选婿,看上了少文才出众的人,可她都没有看上。后来,她对明帝说:我出三个题目,你张榜于众,回答合格的,不论穷富,不论老少,我都情愿嫁给他。
因为明帝很宠爱她,也只好按照她的想法去办了。榜一张出,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十天,几乎全国皆知,前来应试的人数以万计。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末冠幼童,纷纷施展才能,仅交卷子的就有三万五千八百余人。谁被选中了,只有看榜上名字。三天后,榜出来了,竟是一张白纸,这就是说沁水公主一个也没有看中,这三四万人竟是白费心机了。这些人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明帝怕惹出乱子,只好下诏,来应选的人,每人领10两纹银,以作回家路费。正在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人,头带方巾,面若冠玉,到守榜官前,鞠了一躬,说道:“我本报了名,因事来迟,既然公主没有中意的人,本人特呈三篇拙作,侥幸一试。”守榜官也不敢怠慢,急忙呈交公主。又过了不长时间,又张出了红榜,上面写着,“宗仙”二字。看榜的人,你问我,我问你,不知谁叫宗仙。守榜的官员大声叫:“请宗仙!” 那个后交试卷的少年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乘轿进入了宫中,明帝马上接见了他,明帝一看,英俊少年,一表人才。又口试了一番,对答如流。藏于屏风后的沁水公主也非常满意。明帝一见女儿也非常喜欢,就替他们完了婚。
可是,这三四万参选的人,也不愿离开,请求见沁水公主一面。沁水公主只好接见了他们。众人见公主天姿国色,都遗憾地离散了。
明帝想留宗仙在宫中任事,但宗仙不肯,沁水公主也不留恋宫廷生活,要求安居乡间,明帝只好赐田十顷,新居一宅。这小俩口离开了宫廷,安居乡间,度过了一生。明帝选婿,被后人传为佳话。
八、反浮惠民
明帝刘庄秉承父志,反对阿诀逢迎。永平六年(63年)二月,王洛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给明帝。四月甲子,明帝下诏说:“昔日,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们知道忠奸,道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沦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弊,怎么能引来祥瑞!《易》曰:’鼎是三公的象征’。岂公卿奉职得其理邪!太常以约定日期,陈鼎于庙,以备器用。先帝诏书,禁止下边上书奉称圣明,而近来奏章中浮词颇多,自今以后若有过称虚誉,赞美圣明的言词,尚书应一律拒不受理,以示朕不为诌媚欺骗嘲弄。"
永平二年(59年)十月,明帝恤幼孤,惠鳏寡,永平九年(66年)三月,明帝下诏,郡国死罪囚减罪,与妻子诣五原,听便占籍,死者免其妻子的父兄一人终身征役,妻无父兄,赐其母钱6万,并免其口算。四月,明帝又下书,郡国以公田无偿赐给贫民百姓,以度生活。永平十二年(69年)五月,明帝令赐给天下男劳动力爵每人二级,三老孝梯力田每人三级,流民者每人一级,鳏寡孤独无人照顾、不能自存者,赐粟每人三斛。十七年(74年)五月,以同样赐民食。十八年(75年)四月,以春荒,又以上同样办法赐民食,使百姓度过春荒。
永平中,百姓生活有所好转,但在民间送终颇为浪费,以致形成风俗,这对百姓生活与生产都很不利。明帝为了改变这种浪费现象,曾诏令说:“昔曾问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槨,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石之储,而财力尽用坟上。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是祖考的意思吗?又车服制度也极为浪费,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命郡国,今后一律禁止执行。”在当时,明帝诏令改变民间送终奢侈浪费的做法,实是一大进步。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壬子日,明帝刘庄病死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遗诏:“无起寝庙,丧事从简,不准奢费。”
刘庄死后葬于显节陵。地处何方,历来认为在今洛阳市东南。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崧林在普查文物时,将邙山上的“三汉冢”南边最大的一个定为明帝刘庄显节陵,并立碑为记,流传至今。(原标题:安平殷富时期的皇帝——汉明帝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