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民俗专家:清明节承载“感恩”文化

2013/6/21 11:46:14 点击数: 【字体:


    又是一年清明节,无论工作生活如何忙碌,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虔诚地寄托哀思。民俗专家表示,清明节祭奠先人的背后,其实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在悼念逝者的同时,让人们学会感恩和珍惜。

    据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淑红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土化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张淑红说,清明时节,当人们祭奠先人的同时,也在教育后代感恩先人,感恩朋友,感恩社会。这种根脉相连的传统文化,无形中强化了与人为善、和谐共存的民间根基。

    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植树节、插柳节等。清明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主要有寒食、墓祭、扫墓、插柳、踏青、郊游等,其中,祭祀祖先的习俗尤被百姓看重。

    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寒食节,这是个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逐渐将两者合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本是一个节气,那么它是如何与祭祀扫墓有联系的呢?王来华介绍说,在很早以前,先民们对于祭祀就非常重视,但是当时还没有祭祀扫墓的习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坟墓的风俗逐渐盛行。唐代时,人们逐渐接受了清明扫墓的风俗,且越演越烈。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北宋时的清明节,男女老幼都要出郊上坟扫墓,一时间“车马如流,四野如市,香火缭绕,纸钱乱飞”。

    也正是到了宋代,清明节将寒食节完全替代,并承载了原属于寒食节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清明扫墓风俗更加盛行。直到现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里尊亲敬祖、崇宗重嗣的传统习俗,是因为孝道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养老送终、上坟拜土、祭祀祖先是古代生儿育女的价值所在。

    按照旧时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供祭食物并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于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民俗专家表示,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还有清明踏青以及荡秋千、拔河、斗鸡、放风筝、蹴鞠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从这一点来看,清明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为了让人们能有充裕的时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清明节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1天。(原标题:民俗专家:清明节承载“感恩”文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2-04-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