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从农夫到皇帝

2013/6/21 9:11:34 点击数: 【字体:


    人物档案

    姓名:刘秀 谥号:光武

    生卒年份:公元前6年出生;公元57年逝世

    陵墓:在孟津县

    初婚:29岁 皇后:郭圣通、阴丽华

    不幸事件:父亲早逝

    政绩:建立东汉,实现“光武中兴”

    刘秀,洛阳人的老相识了,“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一民间传说前年曾在《经典洛阳》讲述过,但那次聊的是“刘秀坟”,这次说的是刘秀这个人。

    传说中的刘秀,挂在老百姓嘴边儿,有趣!

    正史中的刘秀,站在史学家心坎儿,可敬!

    一

    公元前6年,刘秀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他日后会成为一位皇帝,而且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虽说他姓刘,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的父亲只是个县令。身为县令之子,刘秀显然不具备与皇帝之子竞争皇位的优势。更何况,刘秀的县令父亲短命,在刘秀9岁那年就去世了,撇下刘秀兄弟姊妹3人,不得不投靠叔叔。

    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叔叔的关爱下,刘秀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读完了小学,又到长安太学游学,专攻儒家经典。学成后的刘秀没有留在长安谋个一官半职,而是回到家乡南阳郡(今湖北省境内),安心当了一名农民。

    农民这个角色,刘秀认真地扮演了许多年,直到公元22年,他的哥哥刘 鼓动他造反。

造谁的反呢?王莽!公元9年,王莽推翻西汉,建立了国号为“新”的王朝。可是,他倒行逆施,托古改制,使本来已经大乱的社会更加混乱不堪。民众苦不堪言,各地反莽斗争风起云涌。公元17年,荆州一带的饥民在王匡等人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史称绿林起义,更将反莽斗争推向了高潮。

    看到各地好汉纷纷揭竿而起,刘 坐不住了,他劝说弟弟刘秀:这年月,当农民没啥意思,兵荒马乱的,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咱哥俩不如勇敢地革命一回,说不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刘秀一琢磨,认为兄长说得有理,俩人一合计,就在南阳郡摇起了“讨伐王莽、光复汉室”的革命大旗。由于刘氏是西汉皇族,刘秀兄弟的这面革命旗帜举得名正言顺,再加上刘秀平时乐善好施,人缘不错,这支队伍发展得很快,不久就有了七八千人的规模。

    起义,“一念之勇”足矣;成功,却须经历许多磨难。从起义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东汉政权、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秀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刘秀很会打仗。

    所谓会打仗,不但要有勇气,还要有谋略,不但要懂得何时进攻,还要知道何时撤退,更得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刘秀,正是这么一个会打仗的人。

    栾川县有个名叫倒回沟的风景区,据说,这个风景区名字的由来,就与刘秀有关。那一年,刘秀兵败,被王莽的大军追得四处逃亡。当他逃到栾川县一条山沟的时候,耳听得追兵的喊杀声越来越近,不由得心急如焚。当时天降大雪,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看着自己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刘秀灵机一动,倒穿鞋子,往山沟里狂奔。王莽的追兵看到雪地上的脚印,以为刘秀已逃出山沟,便不再追赶,刘秀这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为了寻觅刘秀的足迹,我曾专程去了一趟栾川倒回沟,眼前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半山腰的一块岩石上有两道长长的白色花纹,看上去像是一条平摊着的裤子。当地人说,那是刘秀逃命时在石头上晾裤子留下的痕迹。

    倒回沟的传说也许不可信,但刘秀在昆阳之战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却是可信的。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刘秀率领3000名敢死队员,大败王莽的42万大军,彻底瓦解了王莽政权。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3年。那时,刘秀兄弟率领的起义军已与绿林军联手建立了更始政权,并立刘玄为帝。农民起义军兵分几路,相继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城(今河南郾城),并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王莽大为恐慌,调集42万兵力,派王邑、王寻两员大将率军向宛城进发。半路上,王邑、王寻发现昆阳驻有起义军,于是下令先围困昆阳。

    大军压境,昆阳城内军心浮动,是守城还是弃城,起义军将领意见不一致。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时刻,刘秀站出来了。他力排众议,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争取外援夹击敌军。说服了其他将领之后,刘秀带着13名骑兵从昆阳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搬救兵。

    很快,刘秀带领援兵来到昆阳城外。他亲自率领步兵、骑兵1000多人,在距敌军营地四   五里的地方摆下阵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迎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首战告捷。这时,围困宛城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下了宛城,但消息还没传到昆阳,刘秀并不知道。但是,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刘秀故意写了封信,称“宛下兵到”,派人送往昆阳城中,又故意把这封信丢在路上。王邑、王寻看到这封信后,以为宛城的农民起义军已经真的来到昆阳,心中十分恐慌。刘秀抓住这个时机,率领3000名敢死队员,从城西渡河,直捣敌军指挥中心,杀得王邑、王寻抱头鼠窜。

    昆阳之战,给了王莽致命一击,之后不到3个月,王莽就被起义军赶下了龙椅。

按照正常逻辑,刘秀立下如此显赫的战功,应该受到表彰了吧?没有!更始帝刘玄担心刘 、刘秀兄弟影响他在农民起义军中的地位,于是设下毒计,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刘 。

    听到哥哥的死讯,刘秀悲恸欲绝,他明白,刘玄下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他,要为哥哥报仇,先得保全自己的性命。刘秀强忍悲痛向刘玄谢罪,不谈昆阳之功,不为刘 服丧,不与刘 旧属来往,谈笑、饮食一如往常。

    刘秀的表现麻痹了刘玄,他暂时打消了诛杀刘秀的念头。这之后,刘秀暗中扩大势力,在冯异、邓禹等人的协助下逐步占领河北,做好了脱离更始政权、建立统一王朝的准备。

   

    公元25年,刘秀在 城(今河北省境内)举行大典,建立了东汉王朝。同年10月,固守洛阳的绿林军在刘秀大军围攻下投降,刘秀定都洛阳。

    此时,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割据势力遍及大江南北,社会四分五裂,处处是王莽留下的烂摊子。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渴望安定的生活,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了“汉室子孙”刘秀身上,希望他能够光复汉室,扭转混乱局面。

    刘秀没有辜负众望,他一边调兵遣将,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推进东汉王朝的统一;一边推行仁政,以“柔道治国”,通过减轻赋税、解放奴婢等政策稳定时局,安抚民心。此外,他还在洛阳城门外建立太学,选儒生为官吏,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刘秀评价甚高,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说他的功绩超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此番评价倒也准确,刘秀的治国才干的确不是一般帝王能比的,单是处理与功臣的关系这方面,刘秀的做法就比其他的开国皇帝高明。

    开国皇帝与开国元勋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危及皇权。多数帝王碰到这种情况,会选择过河拆桥的办法,“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或杀或贬,将自己昔日的战友打压下去了事。也有的帝王“宅心仁厚”,有意与功臣同甘共苦,一味放纵功臣。这两种方法,要么使功臣们心存疑虑,不得不起兵造反,另立旗号;要么令功臣们恣意妄为,形成新的割据势力。

    刘秀的做法是:将功臣们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对那些有治国才能的功臣,仍加以重用,准其参议国事;对那些战功赫赫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不给实职、实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样一来,君臣两相安,大家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在限制外戚专权方面,刘秀也有高招。他下令,凡与外戚结交的宾客,皆依法治罪,轻者贬官,重者处死。这样一来,那些有意与外戚结交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而外戚们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

    说到外戚,不由得想起了湖阳公主。湖阳公主是刘秀的亲姐姐,仗着弟弟是当朝皇帝,飞扬跋扈,连她手下的奴仆也横行霸道,眼里根本没有王法。

    有一次,湖阳公主府中的一名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洛阳令董宣无法进公主府搜查,就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趁湖阳公主外出之机,抓住了跟随她的这名家奴,并将其当街治罪。

    湖阳公主大怒,她进宫向弟弟刘秀哭诉董宣的“恶举”,要刘秀处死董宣。刘秀叫董宣进宫问罪。董宣不卑不亢,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刘秀心知董宣无罪,但为了顾全姐姐的面子,要董宣给湖阳公主磕头赔礼。岂料董宣是个犟脾气,任凭内侍使劲儿把他的头往地上摁,他兀自双手撑地,挺着脖子,死活不肯磕这个头。 刘秀见状哈哈大笑,称董宣是“强项令”,不但免了他的罪,还赏了他30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在刘秀的苦心治理下,东汉王朝生机初现,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人口增长的兴盛局面,史学家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56年,刘秀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告慰祖宗了,就到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祭拜天地,并把这一年改为“建武中元元年”,以示万象更新之意。冥冥中似有天意,年号“更新”不到一年,刘秀就病逝了,他的儿子刘庄继承皇位。

    刘秀死后,文武百官根据他一生的作为,将他的谥号定为“光武”——“光”是光复汉室、光大汉业,“武”是克定祸乱、安定天下。“汉光武帝”这一名号,从此彪炳史册!(原标题:从农夫到皇帝)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06-05-15 作者:张丽娜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