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传说: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2013/6/21 9:04:3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大约有1/3的时间,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中国社会兴衰治乱、政治风云变幻的主要策源地。
历史上,曾有近百位帝王在洛阳执政。他们文治武功、纵横捭阖,在河洛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但随着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能够留在百姓记忆里、被百姓传颂的古代帝王少之又少,汉光武帝刘秀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帝王之一。
2007年,民间文学“刘秀的传说”被列入洛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刘秀其人
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黄河岸边的汉光武帝陵据说是埋葬刘秀的地方,附近百姓称其为刘秀坟。如今,这里墓冢高耸、古柏森森,已经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近日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两位老者,分别叫李根柱和李凯斌。他们均是孟津人,长期从事地域文化研究并卓有建树,是孟津颇有名气的人文学者。
说起刘秀,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据两人介绍,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生于西汉末年(公元前6年),时值王莽篡汉,天下纷争。刘秀于公元22年在南阳起兵反莽,公元25年在河北藁邑(今柏乡县)称帝,同年9月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据史书记载,刘秀做皇帝期间,每日清晨即起处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深夜,因此留下了“乐此不疲”的典故。
刘秀共在位33年。其间,他平定匪乱,使自王莽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他偃武修文、励精图治,注意民生、与民休息,简化机构、裁减冗员,使饱经战乱摧残的社会生产很快得到了较大的恢复与发展,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史称“光武中兴”;他在位期间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一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公元57年,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终年63岁。刘秀死后葬于孟津北黄河南岸的原陵,即汉光武帝陵。
除汉光武帝陵之外,孟津还有不少地名、遗迹,如赤眉冢、蜂王村(原名封王村)、宝泉观、紫严寺、姚期冢、四冢寨等,或多或少都与刘秀有关。
2 传说颇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孟津县文化局创作组的一员,李凯斌就曾骑着自行车,以汉光武帝陵所在的铁谢村为中心,在附近地区挨村走访,搜集有关刘秀的传说,历时数月之久。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在他走访的这些村子中,都有不少关于刘秀的传说。
后来,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他根据搜集的内容,还整理了一本名为《刘秀的传说》的小册子。之后,他不断搜集,使有关刘秀传说的内容日益丰富。如今,孟津县有关人员搜集的关于刘秀的传说、故事已达60多篇。
李凯斌说,孟津县流传的刘秀的传说分为神话、传说和故事三大类,其中神话主要有:乌鸦自作孽、雄鸡叫三遍、天狗吃月亮、枉献分土剑、原陵现生盆、怒斥汤恩伯、神鸟与刘秀、龙马救刘秀、误封椿树王、马齿苋长寿、蝼蛄讨封赏、天牛助刘秀、雷劈盗贼等。传说主要有:原陵的传说、扳倒井传说、敕建三赶庙、九州献宝土、情寄苦楝柏、“大树将军”守孟津、刘秀封皇后、祭遵当将军、葛针挂娘娘、麦仁成御膳、饥食糠菜团、天地五更寒、亮旗传捷报、好马抬前蹄、猫鼠死对头、柿树活百年等。民间故事有阴丽华、焚烧文书等。
李凯斌说,刘秀的传说主要依托与刘秀一生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关联的人物、事件和客观存在的历史资料、文物古迹等演绎而来,在史实的基础上注入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同时,刘秀的传说产生于河洛大地,深深植根于民间,所包含的故事篇幅较大、涉及面广、风格朴素、简练,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孟津、洛阳乃至河南的地方文学、戏曲等创作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 流传甚广
东汉以来,刘秀的传说被人们一代一代在民间流传至今,流传范围涉及全国部分省份、我省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我市流传甚广,几乎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其流传时间之长、流传范围之广十分罕见,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有人统计,历史上,中国总共出现过83个王朝829位帝王,为何关于刘秀的传说如此之多、传播如此之广呢?李根柱和李凯斌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首先,刘秀起兵南阳,转战河南、河北,定都洛阳,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以河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活动,自然在河南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其次,刘秀起兵前虽是西汉皇室之后,但传到刘秀时已经破落了,无奈做了贩谷子的小商贩。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刘秀出身低微,原是布衣,后来才做了皇帝,百姓对其有强烈的认同感。
再次,刘秀为了神化自己,人为地编造了许多神话、传说,宣扬君权神授,以显示自己的神圣性和正统性,为他登基称帝营造舆论。
但最重要的是,刘秀在位33年,关注民生,发展经济,使百姓过上了比较安定、富裕的生活。“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正是因为刘秀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明君,百姓才会一代又一代乐此不疲地传颂他的传说和故事。说白了,就是刘秀在民间的口碑不错。
李根柱说,刘秀的传说围绕刘秀一生的活动和孟津这个地域展开,许多故事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和文物见证,这些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
4 原陵的传说
在所有关于刘秀的传说中,“原陵的传说”是在孟津流传最广的一则传说。孟津汉光武帝陵管理处主任谢云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则传说:
相传刘秀有个儿子从不听话,命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刘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处风水宝地,临死前却正话反说,故意命儿子把自己葬于黄河之中,这样他儿子才可能把他的陵寝置于邙山之巅。于是病逝前,他嘱托儿子说:“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谁知儿子却一反常态,哭着发誓道:“不孝儿从未聆听过父王之训,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嘱。”刘秀一听,叫苦不迭,无奈君无戏言,于是长叹一声便驾崩了。
后来,刘秀的儿子公布遗诏,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龙舟灵枢。入殓后,便把灵枢抛入滚滚黄河之中。说来也怪,此时河水突然咆哮着向北流去。灵柩落处瞬间成为一片平地,并有个土丘拔地而起。这就是如今的原陵,即汉光武帝陵。据说原陵虽然置于黄河滩上,但黄河泛滥却从未侵害过它。
关于刘秀原陵的真实位置,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现在的汉光武帝陵就是埋葬刘秀的原陵;也有人认为,现在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西南、俗称“大汉冢”的陵墓才是真正的原陵。
不管真相如何,如今的汉光武帝陵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谢云超说,陵园有四绝,堪称奇观:一是选陵特殊;二是一园千柏,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00余株,因为年代久远形成了“苦恋(楝)柏”、“鸟鸣柏”、“汉皇仰卧”等景观;三是柏体散发杏香,俗称“杏柏”;四是阳春三月,清明前后,古柏枝隙间会突然紫烟弥漫,笼罩陵园,置身园中,似游仙界,人称“汉陵晓烟”。这一奇观如何形成,至今无解。(原标题:刘秀的传说: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1-10-14 作者:张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