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官渡之战的军力之谜

2013/6/19 15:07:47 点击数: 【字体:


官渡之战的军力之谜

官渡之战的军力之谜


    题目:官渡之战的军力之谜

    作者:王鼎杰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2年十二月上,第79~82页

  说到官渡之战,最广为人知之处莫过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句话本身当然不错,但当这种少与多的差距被描述为10倍的时候,就已经颇为可疑了。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军力各为多少?为什么会留下“以一敌十”的神话?本文结合多方史料,试图还原这次著名战役的真实情况,且听作者慢慢道来。

    袁军兵力真相

  关于官渡之战袁绍军队的兵力,现存史料中有2个相差很大的数据,一个是郭颁《世语》中的数据:“步卒五万,骑八千。”一个是《三国志》一书《袁绍传》和《后汉书》一书《袁绍传》中的数据:“精卒十万,骑万匹。”对于第二个数据又有2种理解,第一个理解是,“精卒十万”指的是兵员数目,“骑万匹”说的是战马数目,即兵力总数为10万。第二个理解则是将后者单独计算为骑兵部队的数字,将前者理解为步兵数量,这样总数就成了11万。由于卒也作为士兵的泛称,且这里没有像《世语》那样说“步卒”与“骑”,而是出现了“匹”这个特殊量词,可知“精卒十万”当指兵力总数,而非步兵数。

  那么,袁军的兵力究竟是5.8万,还是10万呢?根据中国传统的数字使用,“10万”与“万”往往是作为概数使用。所以,陈寿的数据更像是个宣传数字,而《世语》的数据则更趋于真实。但究竟如何,还是要考据一番再说。

  《献帝起居注》内曾提到曹操战后的上书,统计战果为斩首7万余级,缴获辎重财物价值巨亿。这组数字是整个官渡会战的曹军战果,如果袁军一共才5.8万人,如何杀出7万个脑袋呢?不过,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因为在汉末,虚报战果是通例。只不过有的人是在纸面上虚报,有的人则是滥杀良民冒功。如《三国志•国渊传》中便曾提及“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虽然袁曹对战不同于讨贼,不至于将战果夸大10倍,但夸张战果的水分恐怕也不会太小。

  不过,另有一则史料也不同于郭颁的数据,那就是张璠的《汉纪》,该书提到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了袁军降卒8万人。关于这次杀俘事件,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中均有记载,只不过前者完全没有提到被杀人数,后者只是笼统地说,算上被坑杀的降卒,曹操在整个会战前后共斩杀敌军8万余人。姑且不论战俘究竟被杀多少,这些数据都显示袁军的数量大于5.8万。但是,这样一来又产生一个新问题,如果《后汉书》的数据无误,既然曹操的实际战果是斩首8万余级,何以他战后的上书却只提到7万余级呢?在官僚系统的战后总结中,战果历来都只有夸大,而不会自己缩小。于此,可见范晔的数据以及张璠《汉纪》的数据都存在问题。

  此外,根据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统计,冀州户数为908005户,人口数为4013033人。到曹操征服冀州后查看最新统计数据,说可得30万众,感慨冀州确实是个大州(《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这个30万众是什么意思?如果说是30万人的话,那么实则仅相当于永和年间人口的十分之一不到,就算是指户口数,也缩水了三分之二强。如果对这个数据曹操仍表示感慨,认为冀州不愧是人口大州,那只能说明曹操的控制区人口缩水更厉害。不过,关于这个30万众,还有另一个更权威的解释,即特指可以动员入伍的兵员数。依据是接下来崔琰的一番话:“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校计甲兵”说明曹操是在说动员人数。不然,曹操不会感慨冀州是大州,崔琰也不会提“校计甲兵”了。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冀州就可以征兵30万,那么袁绍率5.8万人南下攻许,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就算是“精卒十万,骑万匹”的数字也显得太少。不过,陈寿在《三国志》中给出了解释:“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而《后汉书》则沿袭了这个记述,也说袁绍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并同样提及袁绍在攻灭公孙瓒后,“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

  “简”就是精选的意思。可见,袁绍是本着精兵原则,精选了伏秀兵员进行南征的,这样也有益于降低后勤压力。曹操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冬,受黄巾降卒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之后,也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袁绍从数十万总兵力中精选出10万精锐进攻,其余部队留守,同时在讨曹檄文中宣传自己“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就都顺理成章了。

  陈寿的《三国志》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是一部权威著作,裴松之为之作注时质疑了该书中曹军在官渡会战时的兵力记录,却没有质疑袁军的兵力记录,只是中性地将郭颁《世语》中的数据附在后面。可见,陈寿的数据至少是有相当依据的。不然范晔的《后汉书》也不会照单全收。所以,除非有充足的新史料出现,我们也只能暂时接受陈寿的记录,以10万为袁军南征兵力的近似概数。

    官渡神话由来

  那么,裴松之质疑的那个曹军数字又是多少呢?

  关于官渡之战中的曹军兵力,陈寿没有明说,但留下了三条线索。一条在《荀彧传》中。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这里的“十分居一之众”,如果指的是曹军兵力只占袁军兵力的十分之一的话,那么,以袁军10万来计算,曹军就是1万,而这一点又得到了其他两条线索的佐证。

  第二条线索在《袁绍传》中,该卷记载审配、郭图分析两军实力对比时说:“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言下之意,袁军的优势就算达不到“十围”,至少也算得上是“五攻”。

  第三条线索在《武帝纪》之中,提到官渡之战进行到8月的时候,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此外,在同卷中还提到曹操与文丑部作战时骑兵不满600人。《世语》即以600余骑为曹操的骑兵总数,从而形成了曹操以万余部队,不满千人的骑兵,对抗袁绍10万大军(内含骑兵1万)的官渡神话。

    曹军总兵力探析

  关于这个神话,裴松之早就提出了质疑。

  首先,曹操刚起兵时,只靠祖产和地方大族支持,已经有5000兵力。随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如前所述:初平三年击破兖州黄巾,受降卒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虽说进行了精选,但就算是十选其一,也该有3万人马。

  此外,如许褚,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介猛将,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豪族的头领,他聚集了“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曹操巡抚淮、汝地区时,许褚“以众归太祖”,可见是一次集体归附行动。曹操激动地说:“此吾樊哙也。”又载,“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也足见这支许家军的重要性。

  又如李典,除了跟随张辽打了一个逍遥津之战外,他并没有非常出众的武功,而且36岁就过世,却在《三国志》中得以与臧霸、文聘、许褚、典韦、庞德等将并列一传。后来小说家参考正史,将之演义为曹营八将之一。考诸史实,李典的地位实在是来自于他独特的集团背景。当时,李典的家族是山东乘氏地方豪族,不仅养宾客数千家,甚至有自己的私家武装(部曲)。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吕布在乘氏“为县人李进所破”,足见乘氏李家的实力。官渡之战期间,李典又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控制邺城后,开始将其建设为一个新的战略基地,李典主动请缨,率领“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二千余口”迁徙到邺城,既主动表示了自己不再经营乘氏的地方势力,也为曹操发展邺城提供了新生力量,故而深得曹操的激赏。其在魏国武将中地位特殊,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说来,光这支李家军就不容小觑。

  同时,在不断扩张中,曹操还收编了袁术、吕布、刘备等多股力量的残余部队,“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还接受了南阳张绣的投诚,后者亦有数万部队,且直接参与官渡之战,“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就算是张绣的部队被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汰,也应有数千之众。何况荀彧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劝曹操不要进攻徐州时曾说:“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裴松之据此认为,“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曹军骑兵实力探析

  此外,关于曹军的战马问题,裴松之也表示怀疑。因为《钟繇传》里提及钟繇任司隶校尉,曾在官渡之战期间“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可见曹军骑兵绝不可能只有区区600余骑。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世语》使用数据不当。因为陈寿只是说曹操在击杀文丑这一场具体战斗中骑兵不满600人,并未说曹军只有这些骑兵。

  在历史上,曹操的骑兵部队自其讨伐董卓之时起就一直是由曹仁统率的。可惜,对于这支部队本身陈寿描述不多,但曾提及早在官渡之战前数年,当曹操与张绣作战时,曹仁曾率领骑兵集群单独行动,“虏其男女三千余人”。正如裴松之在分析杀俘问题时所言,“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缺乏火力武器和速射武器,如果人数很少的话,也很难做到俘获3000余人归来的战果。陈寿所谓的“时骑不满六百”,至少是不包括曹仁部的。因为曹操为了防堵袁绍军从西线深远迂回突袭曹军后方,曹仁部精锐骑兵被部署在阳翟地区,没有参加黄河前沿地带的会战。

  此外,《魏书》还提到曹仁的弟弟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可见这个“虎豹骑”是曹军骑兵集群中的精锐部队,相当于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的“赤备”。其他非精锐单位自然还另有统属,亦可想见其规模非小。只是曹纯的初阵是在围攻南皮期间,时间当在建安九年末至次年初,已是官渡之战后4年之事,至于曹军是在官渡战前就已经组建了“虎豹骑”,还是官渡之战后才扩编形成,尚待进一步考证。

    总之,曹军虽然总体上弱于袁军,但还远未达到相差10倍的悬殊。荀彧所谓“十分居一之众”,应该属于一种文学化的夸张表述,而不是严谨的军事分析。而审配、郭图所谓“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同样只是借此强调袁军处于强势,而且,二人说这番话时,正是袁绍消灭公孙瓒,拥众数十万的时候。由于曹操长期采取精兵策略,自然与袁军数量悬殊。但是,这次军事会议后,袁绍也采取了精简路线,率10万精兵南下,这样一来双方的数量差距就大为缩小了。至于陈寿所说的“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应该是特指会战期间某个时段,曹军大营兵力的数量。只是后来曹操获胜,多方渲染,才有了10倍兵力悬殊的官渡神话。(原标题:官渡之战的军力之谜)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世界军事》 2012-12-9 作者:王鼎杰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