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造型生动的铜佛像一一菩提达摩(图)

2013/6/18 14:31:51 点击数: 【字体:


造型生动的铜佛像一一菩提达摩(图)
 
    菩提达摩,“摩”也可称“磨”。为此,可略称“达摩”或“达磨”。“达摩”意译为“道法”。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三中载:“为南天竺(古印度)僧人。属婆罗门种姓,一说属刹帝利种姓,香至王第三子。他的本名为菩提多罗,幼年时曾拜二十七祖般若多思为师,改称多罗达摩。从于大乘佛教的传播,精通诸经典,为西天(天竺)禅宗二十八祖。后愿前往边地传教,问师去何处教化?师让其去中国。

  达摩于南朝宋末航海。途经越南到中国广州后,又往北魏,在洛阳、嵩山一带游历并传教禅学。后来遇到慧可。慧可,北魏、北齐时僧人。正光之年(520年)去嵩山少林拜访菩提达摩时,整夜立于积雪中,到天明仍不被允许入室,便以刀自断左臂表示求道之至诚,遂而谒大悟。达摩授《楞伽经》四卷。

  还有一说,梁普通元年(520年)或大通元年(527年)来到广州,武帝迎至建康(今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思长达九年,世称“壁观”,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之法。“理入”要求“拾伪”、“归真”,解决认识的问题;“行入”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之义践行,被称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后出走少林寺,云游至龙门千圣寺,在洛水中毒逝去,葬在了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境内),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

  为了纪念这位祖师,在少林寺内建有“达摩亭”、“初祖庙”,还有“面壁石”也称影石。据传由于达摩面壁此长久的原故,其面及身影已影入石中。

  明太祖朱元璋少时曾剃发为僧,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统治的权力,仍推崇佛教,宣扬佛法,使多人遁入佛门。到了成化年间,一些人不惜重金,求功德,造寺庙,大造佛像,使得能工巧匠得显其身手,制作出了精美的佛像。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菩提达摩的造像,为铜质,就是在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铜像通高为19厘米,整体为棕黑色。

  佛像头颅顶部前显出一凸出圆状光突平滑之顶。其周围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脸部胡须连鬓也是呈卷曲状。头面向前微低,额头上有几道皱纹添了几分的苍老,双目向下微闭,双眉紧皱,眉宇间流露着自信的神情。两只大耳向下垂之,鸠形鹄面,高鼻梁,面容清瘦,一副印度老僧的形象。佛像赤裸着上身,肩胛凹洼,骨外突现,腔前的肋骨分左右,历历可数,节节清晰,显示出了苦行僧的真实形象。宽松的僧裤挽于膝上,褶裥叠叠飘然,衬衣露骨峥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的刚强意志。

  达摩席地而坐,右腿盘折着地,左腿向前至膝弯着地,呈半箕踞坐式。棕色发黑的铜像,经长年的抚摸擦磨表面极为光滑润泽,更显得老僧那深沉稳健的严谨。尽管铜像表现的骨瘦嶙峋,似有弱不禁风之态;而由于制作匠人的高超技巧,塑造出的人物毫无憔悴之感。那充满深沉的面孔,体现出了人物老态龙钟,高深莫测的神魂。写实的人体骨骼,猛然一看骨瘦如柴,软弱无力。细细品味便觉得人物造像聚集着一般神乎其神的妙到之处。一身的劲骨强筋,充满着刚强之魄。匠人巧妙构思,使人像周身无虚多饰,可使旁者无端遐想,注意力的聚集,以创造了一个静谧的境界,充分体现出了达摩寂坐修心,不改佛事,超然物外,禅定静穆之态,教化民众为了崇尚佛法,劳其筋骨,苦心修志。

    由此,看出制作者对佛教境界的体验深刻,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使人物造像修饰得出神入化,精细绝伦。他已把自己的身心感受全部地铸入了作品之中,很有可能本身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之徒。虽然作品没留下名款,乃佛门憾事;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原标题:造型生动的铜佛像一一菩提达摩(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石狮日报 2003-07-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