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草人借箭:记雍丘(杞县)保卫战

2013/3/30 10:21:20 点击数: 【字体:

 
   
张巡“草人借箭”的神机妙算,实在是令人钦佩和赞叹,颇似智圣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流传的《三国志评语》里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一故事。“草船借箭”纯系明朝人、大家罗贯中运用生花妙笔戏说虚构出来的。
 
    罗贯中很可能是受了宋代人欧阳修、宋祁所撰写的《新唐书》中张巡‘草人借箭’的启发,把‘草人’改为‘草船’,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可谓锦上添花。若此推断成立,此等妙计的原创地应在雍丘即今杞县。
 
    “草人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唐肃宗李亨(711-762)至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56年的雍丘,即今开封杞县。故事的主人公是智勇双全的唐代爱国将领、忠烈将军张巡。
 
    刚正为民
 
    张巡,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57年,邓州南阳即现南阳市人,其兄张晓开元年间任监察御史。兄弟两人博览群书,通晓战阵之法,名重一时。张巡于开元末年考中进士,志向高远、注重气节。读书不过三遍,就终身不忘。写文章从不打草稿。乐善好施,凡有困难相求者,皆倾囊相助,毫不吝惜。
 
    宋大观二年即1108年,张巡被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封为忠烈侯。《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有张巡传。《资治通鉴•唐纪》卷三十三至三十五亦详细记载了张巡的雍丘保卫战。
 
    时任京官——太子通书舍人的张巡,由于不愿与京城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被排斥出京,任清河县(即今河北南宫县)县令。任期届满返回京城时,正值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为唐相,杨权倾朝野,炙手可热。朋友劝张巡携重礼去拜见杨国忠,以求提携升迁。张巡耻于趋炎附势,更羞与为伍,便对朋友说:“这正是国家的怪事,京官不可当啊!”。于是又被任命为真源县(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县令。
 
    此时的真源县内,一些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在作威作福的县衙大吏华南金的保护下,专横跋扈,致使民怨沸腾,张巡到任后,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依法处决了华南金,赦免了从党,自此,胡作非为者销声匿迹。
 
    奋起讨贼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天宝十四年冬也就是755年冬,先后被任命为范阳、平卢及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757)和其同党史思明(?-761)发动了叛乱,史家称为“安史之乱”。安禄山率三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举兵南下。唐朝在河北、中原一带官吏,惊慌失措,有的开门出降,有的弃城逃匿,还有被擒杀者,均未进行抵抗。叛军如入无人之境。
 
    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叛军,之后即强迫其属下张巡接受安禄山的官职,任谯郡的长史(即太守的助手),并命令他西迎叛军进城。面对强敌压境,忠烈正直的张巡拒不执行杨万石的命令,誓不降敌。他痛心疾首地率领属下跪哭于真源皇帝祠,而后起兵讨贼。对安史叛贼倒行逆施的分裂行为深恶痛绝的民众群情激昂,数千黎民踊跃响应张巡并加入其讨贼义军,张巡率义军与单父县即今山东省单县县尉贾贲二千人马会合,准备进驻雍丘。
 
    此时雍丘县令令狐潮已带领全县投降了叛贼,并率兵向东击败了睢阳即今商丘驻守的唐军,俘虏了一百多人,他把这些准备杀掉的俘虏反绑双手囚于一大院中,后因去城外处理军中要务,未来得及动手。睢阳被俘人员趁令狐潮出城,互相解开绑绳,杀死看守。打开城门迎接张巡、贾贲所部进城。城内被令狐潮投降变节行为激怒了的群众出于义愤棒杀了令狐潮的妻儿老小,令狐潮恼羞成怒,遂率叛军猛攻雍丘,贾贲在激战中阵亡。张巡被将士们拥戴统领贾贲的部队。
 
    临危不惧
 
    至德元年三月也就是756年3月,令狐潮与另三个叛将一起率叛军四万余人,把雍丘团团围住。守城的唐军不到三千人,将士们不免有些恐慌。张巡对大家说:“叛军比咱们多十几倍,声势不小,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古语说的好,骄兵必败;咱们不能与之硬拼,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发动攻击,不可一世的敌军一定会惊慌失措,锐气受挫。如此一来便可守住雍丘城。”
 
    张巡一番话,消除了兵士们的畏惧情绪,士气大增。于是张巡便部署一千多人在城墙上加强防守,把另外一千多人分成几个小部队,轮番出城向叛军发动突然袭击。他亲自率领一队人马,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杀死了许多敌人,砍倒了敌军的许多战马。叛军抵挡不住,只好退了回去。
 
    叛贼依仗人多势众,第二天又来攻城。他们在城池的四周架起了一百门石炮,对着城里狂轰滥炸,击毁了城楼和城墙的女儿墙,使城墙矮了一截。张巡让士兵们在城墙上加上木板,顽强抵抗。在叛将的威逼下,无数的叛军士卒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攀爬。张巡命令士兵把浇了油的草把点着,朝着爬城的叛军身上扔了过去。叛军被火烧伤,只好退了下去。
 
    仗打得非常惨烈紧张,以至于将士们吃饭的时候都穿戴着盔甲,负了伤的将士,临时包扎一下,随即就又投入战斗。六十多天的时间里,大小战斗进行了三百多次,四万多叛军不但未能攻下雍丘城,反倒吃了不少败仗,死伤了不少人马。叛军无心再战,只好退兵。张巡乘机率军出击,俘虏了二千多敌军,胜利而归。这一仗,使雍丘城人心振奋,士气更加高涨。
 
    一个多月过去了,令狐潮重整旗鼓又领兵包围了雍丘。这一次连吃败仗的令狐潮接受了强攻硬打难以奏效的教训,采取了攻心战术,他以老朋友的口气,在城下动情地对张巡说:“天下大势已定,唐朝眼看就要亡国,你死守一座孤成,无从尽忠,何不与我们共求富贵。”
 
    张巡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古制父被君杀,按理不该报复,而你却不顾江山社稷之安危,因妻儿而怀恨,借叛军之力以图报复。你一向以忠义自诩,你的忠义之心跑到哪里去啦!”令狐潮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退回大营。
 
    令狐潮见当众劝降不灵,错误地以为是张巡碍于众人之面,不便应允,便改变了方式,给张巡写了一封劝降信,信中说:“安禄山的军队已攻陷了洛阳,并作了大燕皇帝,潼关已经失守,京城长安不久也要被攻破,皇帝已经西逃,唐朝的大限快到了。孤城是守不住的,你还是趁早投降吧。念在我们多年交情的份上,我担保你在安禄山那里能得到重用。”
 
    张巡接到令狐潮的劝降信后,立即让大家传阅。绝大多数将士对令狐潮的劝降信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只有六个军官看了信后,觉得言之有理,他们对张巡说:“皇上已逃出京城,生死不明,咱们兵力太少,寡不敌众,难以守住这座孤城,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如投降,还可保全性命。”
 
    张巡深知这种投降论调的危害之险恶,如不果断地消除,将会导致全军覆没。但为稳住这六个军官不出乱子,他佯装许诺,答应第二天给以答复。第二天上午,他在大堂里挂上皇帝的画像,带着将士们对着画像庄严宣誓:坚决讨伐叛贼,维护国家统一。随即,张巡喝令六个军官上前,当面严厉斥责他们贪生怕死、动摇军心的变节行为,之后,命令士兵把他们六人斩首示众。这样,既消除了内患,又激励了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草人借箭
 
    长时间的固守,雍丘城中的箭矢消耗殆尽。冷兵器时代远距离的对垒作战,没有箭矢就等于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张巡急中生智,巧妙地运用了“无中生有”的计谋,创造了“草人借箭”的奇迹。
 
    张巡让士兵用稻草扎了一千多个草人,夜间用绳子把套了黑衣的草人吊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以为雍丘城守军要突围,就乱箭齐发,射向草人。叛军射了许久,才发觉是稻草人,兵士们顿感上当。《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中非常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晚明或清代成书的《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无中生有”也以张巡“草人借箭”为例说明“无中生有”计谋的运用。
 
    张巡“草人借箭”的神机妙算,实在是令人钦佩和赞叹,颇似智圣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流传的《三国志评语》里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一故事。“草船借箭”纯系明朝人、大家罗贯中运用生花妙笔戏说虚构出来的。
 
    不少论及“草船借箭”真实性的文章都持以上说法。“草船借箭”的情节史无明载,当属子虚乌有。作为著名文学家的明朝人罗贯中不可能没读过《新唐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罗贯中很可能是受了宋代人欧阳修、宋祁所撰写的《新唐书》中张巡‘草人借箭’的启发,把‘草人’改为‘草船’,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可谓锦上添花。若此推断成立,此等妙计的原创地应在雍丘即今杞县。
 
    雍丘被围日久,不光箭矢殆尽,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也急待补给。张巡皆以妙计巧取于敌。一日,张巡派往各地的探马来报,令狐潮给叛军运送粮、盐的几百条船夜间将到达城北。张巡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夜间令兵士杀向城南叛军,吸引令狐潮倾巢抵御,另一方面派勇士悄然到城北河边,夺取粮、盐千斛,并烧掉了余下的粮、盐。
 
    扩大战果
 
    张巡“草人借箭”,已属绝妙奇计,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充分利用敌人不会再上当的心理实施计上套计,也可以说这个连环计是张巡当初即设计好的。他命部下在得到敌箭之后,仍然夜夜吊下草人,敌人在向草人放箭上当后,皆嘲笑张巡继续吊草人是故伎重演、贪得无厌,又想赚箭。言外之意是我们才不会那样傻地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受骗,于是只箭不发。而且对夜吊草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不再防备。
 
    待叛军麻痹、懈怠之后,张巡便派五百名勇士夜遁出城,持刀直逼令狐潮大营。早已对城上吊草人不加警戒与防备的叛军从梦中惊醒,顿时乱成一片,不辨敌我、自相践踏,毫无招架之力。只得自毁营垒仓皇逃遁。张巡率众追杀十余里大胜而归。令狐潮恼羞成怒,增加兵力重新围城,张巡便选择有利时机出战,擒获敌将十四人,斩首兵士百余级,叛军落魄丧胆连夜逃走。
 
    虚与周旋
 
    数日后城中柴尽,张巡假意同意撤退,对令狐潮说:“我准备撤离,为了防止双方兵士发生摩擦,请你退兵六十里,让我的部属安全撤退。”令狐潮破城心切未及多想,随答应退兵六十里,张巡趁机出城伐木取材而归。第二天,令狐潮气急败坏地指责张巡不守信用,张巡回答说:“兵士们已好几天没吃过饱饭啦,我不筹集点柴薪做饭让兵士们吃饱喝足,怎么有力气撤退?这样吧,你要这座城我给你,但你必须给我三十匹骏马,这是为了防止我撤退时你的兵士不听你的话趁机追杀我,我出城撤走,你就可以得到这座城池向上峰邀功请赏”。
 
    令狐潮想尽快结束这种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就答应了张巡的要求,张巡把马分发给挑选出来的三十名敢死队员,并要求他们每人要抓获一个贼将。次日,令狐潮见张巡毫无撤退之意,就非常恼怒地责备张巡,张巡回答说:“我是想撤,无奈将士们不愿撤,我有什么办法”。令狐潮不等张巡讲完就下令攻击,但未等其布好阵势,三十名敢死队员即纵马冲出杀向敌营,俘虏敌将二十余名,斩二百余名士兵,缴获了一批战马。
 
    令狐潮连吃败仗,只得下令撤退,带领叛军撤到雍丘西北的陈留,不敢再与张巡交锋了。
 
    转战睢阳
 

草人借箭:记雍丘(杞县)保卫战

商丘张巡墓

    令狐潮等叛贼围困雍丘,历经几个月未能攻下。于是便改变策略,在雍丘城北面修筑城池,企图断绝雍丘城的粮草后勤供给,困死张巡守军。叛贼杨朝宗亲率步骑兵两万余人,准备占据宁陵,妄图与令狐潮呼应切断张巡的后援。此时,雍丘城多处残破,储备已空,又无外援,张巡便率部众3000余人、战马300匹转战宁陵,大破杨朝宗所部。至德二年元月即757年元月,叛军尹子奇又率兵13万围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张巡考虑到睢阳乃通向江淮富庶之地的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即从战争全局出发,应睢阳太守许远之邀,与许远在睢阳会师。
 
    此时,张巡因战功卓著,被肃宗李亨擢升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率领睢阳守军有力地阻击了南下叛军,一直坚持到至德二年十月即757年10月。后终因外无援兵、箭尽粮绝、寡不敌众,被叛军攻破城池。张巡誓不投降,惨遭杀害。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绘张巡像悬清烟阁。
 
    英雄千古
 
    千百年来,忠烈英雄张巡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受到后人由衷的敬仰。其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堪称千万后来者的表率。南宋右相兼枢密使文天祥1281年夏在大都即今北京的牢狱中挥笔写下了大气磅礴、时穷节见的千古名诗《正气歌》,诗中文天祥满怀悲壮和激情地讴歌了包括张巡、苏武在内的十二位古代英雄豪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业绩。
 
    后人为了纪念张巡这位维护国家统一、智勇双全的忠烈将军,分别在其浴血奋战的雍丘即今杞县建立了“张铁二公祠”,在其为国捐躯的睢阳即今商丘建立了以张巡为首的“六忠祠”,在其故乡南阳建立了“张铁二忠祠”。张即张巡,铁即铁铉(1366-1402)。铁铉为明河南邓州人。明惠帝(亦称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建文四年即1402年时,铁铉为山东参政,与盛庸死守济南,抗击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的燕军,兵败拒降,被成祖车裂而死。史称“靖难之役”。
 
    安史之乱使安于逸乐、不理朝政的唐玄宗李隆基从声色迷梦中惊醒,仓促部署抵抗。叛军的铁蹄很快踏平了河北诸郡,直逼河南诸郡,并妄图南下夺取江淮富庶之地。唐王朝能否保住江淮大地,关系到平叛战争全局的胜败,在此国难当头的危急之际,集赤诚的爱国之心、过人的英雄胆略、超群的智谋才能于一身的张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亲率平叛军民,同仇敌忾,先后坚守在江淮要冲雍丘和睢阳,有力地遏制、阻止了叛军的南下,成为保卫江淮要地的中流砥柱。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全局胜利争取了时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雍丘保卫战的腥风血雨早已离我们远去,然而英雄张巡忠于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智勇双全的高风亮节、伟岸形象永远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从世世代代中国人心目中淡去。他将成为每个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国之志的仁人之士、英雄豪杰效法的楷模,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草人借箭”作为开封厚重文化的一部分,开封大地上理应有其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已成为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心愿的大好形势下,笔者建议在杞县县城重建纪念张巡的建筑物,或者先在适当位置建一处纪念张巡“草人借箭”的碑亭。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议政网 2010-07-03 作者:赵孝斌
0
下一条:吕红军上一条:关于愚公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