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马街书会:源远流长 传承民间七百多年

2012/8/15 15:23:46 点击数: 【字体:

马街书会:源远流长  传承民间七百多年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说唱艺人们负鼓抱琴,无论阴晴雨雪,从天南地北一路唱着,朝心目中的曲艺圣地——河南宝丰马街会聚。在广袤的田野里,在清冷的寒风中,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古论今,自由挥洒,弹唱平生的梦想。
      
    起源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的马街书会,迄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这个规模居全国之冠的说唱集会,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是民间说唱艺人的天堂,如今更成为河南声名远播的民间演艺品牌。
      
    炎夏时节,记者来到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站在古朴的马街书会牌楼下,看潺潺流水穿过宽阔的应河大桥;通往书会主会场的水泥路旁,绿树成荫;曾经热闹的书会场地,已是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陌。正午的村庄,人影寥寥,略显寂寞,但我分明听得到咿咿呀呀的弹唱,那声音或慷慨激越或沉缓错落,唱者如醉,听者如醉。
      
    源远流长的文化奇观

      
    追溯马街书会的悠悠历史,不能不提马街村古迹尚存的一庙一寺。
      
    马街村东北侧的田野里伫立着一座庙,看上去就是三间农舍的模样,庙里供奉着火神、观音菩萨、关公三尊塑像。据同行的宝丰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街火神庙。
      
    马街火神庙是沙河、汝河流域众多火神庙的总庙,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烧香朝拜,然后为神说唱一段,希望得到保佑,能尽快把书“写出去”。
      
    走在马街村里,宛若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中穿行,时时能看到土墙蓝瓦、木板门的古宅。在村里偏东方向有一所酷似农家院落的宅院,就是广严寺。院内有两座3米高的斑驳石碑。碑文记载,马街书会起源于元延祐二年,与祭祀火神有直接关系。起初,人们只是以敲锣打鼓的形式给火神祝寿,后来逐渐发展到唱大戏,起庙会。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近700年来,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马街书会却生生不息,传承发展至今,成为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有记载的关于马街书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出现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参会艺人有2700多人。据宝丰县文化部门统计,自1980年以来,马街书会每年参会艺人最少500余人,最多时达2364人。
      
    宝丰县文化局局长樊玉生表示,马街书会之所以兴盛不衰,除了艺人自身传习、朝拜等原因外,还与当地的习俗有关:宝丰一带有唱灯书的习俗,书会为唱灯书提供了条件;马街村是伏牛山的门户,是洛阳去南阳、禹州去南阳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人必经之地;马街村民风淳朴,村民对书会有特殊的感情,对参会艺人免费管吃管住;书会早已成为典型的农村文化市场。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双方一经谈妥价钱,就达成协议,交易公平合理。
      
    魅力四射的说唱圣地

      
    “一到正月十三,你就看吧,旷野弦音书声大作,或荡气回肠或凄切哽噎。唱念做打,有板有眼,本色天然。远近的人们扶老携幼,蜂拥而至。他们或站或蹲,此处听一曲,彼处听一段,会心处展颜欢笑,动情处神思悠然。那情景,真是天地同乐。”宝丰县曲协主席徐九才动情地述说马街书会的情景。
      
    到马街赶会的艺人从来都是自发自愿的,在说唱艺人的心目中,马街就是曲艺圣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已经成为这个行当的神圣节日。绝大多数艺人只要去过一次,不用邀请,若无特殊事情年年都会准时出现。   
      
    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很多。近年来,河南坠子一直“花中夺魁”,坠子艺人占到艺人总数的80%左右。其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琴书、道情、渔鼓、花鼓、清音等。
      
    1980年以来,每年的马街书会,百姓们都要把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
      
    1981年,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第一次到马街书会,一段《岳飞传》引起轰动。首访之后,她又先后5次到马街书会表演。这样一个曲坛奇才,也被马街书会的魅力深深吸引。
      
    从某种程度上说,马街书会是老百姓心中的天堂,无论贫富贵贱,谁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欢乐;它又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现代人渐渐远去的传统梦想。而这一切,都凝聚在一把二胡、一个三弦或一副简板里,人生况味尽在其中。这就是古老的马街书会,一个草根曲艺自由挥洒的天堂。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