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渊源流长竹文化带动洛宁经济飞跃

2013/2/22 9:02:32 点击数: 【字体:

    洛宁,地处河洛大地。洛书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神话传说众多,古迹与史载并存。“洛出书”古文明曙光照耀寰宇,仓颉造字开启了人类文字先河。伶伦山解谷取竹制乐,奏响了华夏大地美妙的乐章。竹子栽植史源远流长,竹文化的发展为洛宁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竹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洛宁素有“绿竹之乡”之称。据史载:植竹已达4千余年。国家林业部经营司杨庭梓在《发展北方竹林大有可为—河南洛宁、博爱两县竹园调查》中述: “洛宁淡竹栽培历史悠久,是原生竹种无疑”。《山海经>>中<<次六经》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汉书律历志》载: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山解 溪之谷(今洛宁金门山),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其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官,制十二简,以应凤凰之 鸣”。
    清顺治十年(1653年)《永宁县志》记,“永宁山环水饶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竹园。”1692年,《永宁县志》载,“永宁有竹林14617 亩”。《李通志》载:“金门山在永宁县南30里,一名律管山”。又据《九州纪要》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说明了此地竹子非常适合制作乐器。因山 解 谷之竹节长、皮薄、节疤小、内腔园滑,是制造乐器的好材料。传说,远古时黄帝的乐官伶伦受命后,长途跋涉,到达竹乡洛宁,采集竹样,通过对比,反复试 验,选取洛宁金门山山解 谷之竹制成乐器,创制了十二律吕。从此,华夏大地才有了美妙的音乐。人类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竹文化流传久远,意蕴深广。据文字记载,在未有印刷术之前,古人以竹简著文、记事。君王以竹做成的“符”和“节”等,作为内外行使君权的信物和凭证,以示君权的威严。竹子是竹文化的起源和载体,竹文化是竹子内涵的延伸和扩展。
    文人赏竹留诗篇
    世间文人墨客,多以竹为吟咏对象,吟竹言志抒怀,画竹笔下生情,净心励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尤其是洛宁文人讴歌竹林,随手拈来都能感触到竹的风韵和雅致。
    唐代大诗人岑参瞻仰“洛书”遗迹及观赏竹林后,咏竹诗云“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春城月出人皆醉,野径花深马去迟。”明末清初著名书法 家王铎对金门竹林有记:“多年竹祖阴相引,几处石启路欲迷。”清兵部侍郎张鼎延(洛宁籍)与父亲张论对故里金门更是情由独钟。一生中写下了很多金门咏竹诗 篇,在《登金门山绝顶》写道:“万里碧云来片片,千林丹叶下萧萧;醉时暂卧山岩里,恍听当年山解 谷箫。”另一首《金门遇雨》:“修篁有老士,结伴金门 游。为觅伶伦管,因探汗漫流。幽根穿石窦,细路抱荒邱。一啸秋云碧,苍茫太古洲。何岩不古峻,金竹有心期。绝山献存孤寺,高天发浩思。所亲欣其赏,不醉欲 何为?沙石皆丹诀,澄襟或在斯。”作者字里行间表述了对伶伦制乐的崇拜和敬仰,讴歌了金门茂林修竹山水之胜,倍增恋乡思古之情。清乾隆十二年任洛宁县令单 履咸的《永宁竹枝词十首》仅录二首:“高山南峙北平原,四月初旬笋箨繁。千亩绿云簪玳瑁,家家活计仗新园。”“同心扇子出唐宫,劈露裁云制作工。旧事已更 遗物在,女儿携得引清风。”竹乡生活气息跃然纸上。“更有知音张建白,构庐曾结此君缘。”作者怀着对金门翠竹的偏爱,向世人道出了伶伦取竹创制律吕的非凡 成就。
    唐代奇才李贺,以竹比己,愤世嫉俗。写了许多竹韵风物诗篇。《昌谷北国新笋四首》择其二:“箨落长竿削玉开,君母箬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 却他园数寸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林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李贺爱竹、赏竹、娱竹,把竹的冰洁、节操、清幽、高雅、柔韧的风 格溶化在他的思想深处。在李贺的《唐儿歌》、《三月》、《六月》、《七月》、《九月》、《天上谣》、《浩歌》、《秋》、《春归昌谷诗》……等数十篇的文章 里,在某个侧面,或一些情节里,都流露出了竹子的风韵和意蕴。李贺如此钟情竹文化,如此沉醉竹文化,是和他生长在绿竹之乡对竹子具有深厚的感情分不开的。 李贺是宜阳三乡人,西临洛宁。洛宁东魏时,置金门郡、金门县,后改设北宜阳县。说明古代洛宁、宜阳同属一个管辖区。
    翻阅历史画卷,爱竹、咏竹、画竹的文人不计其数。晋代陨机、嵇康等人被称“竹林七贤”,李白、孔巢文等号称“竹溪六逸”,北宋文学家廖止一自号 “竹坡居士”,南宋爱国诗人林希逸自称“竹溪”,杜甫的“天塞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么多 诗人的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竹文化带动洛宁经济飞跃
    当秋阳淡淡地爬上树梢,我们从洛宁县城出发,沿路的两旁是连片的淡竹,车行其中,就像在穿越一个绿色长廊。眼前不时有农舍、廊桥和一块块阡陌田地构成的山村田野画面掠过,非常养眼。我们来到一个陈吴乡东寨子村,整个小村被竹林包裹着,既静谧又清新。
    走尽村庄的水泥马路,在一片绿竹林的掩映下,“家庭宾馆”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底。顺着“家庭宾馆”指向往前走,一转身便看到一个红漆门楼,走进庭院,两层洁白的小楼刺人眼目,院落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随手推开一个屋门,屋内摆放的几张小床,雪白的被褥,床头柜上花瓶里插着的鲜花,温馨、干净、整洁。
    说起开家庭宾馆,张新妞的话就特别多。她说,这还得感谢咱县委书记高维勋。以前俺在县城开了个小诊所,效益也不错。每天劳累,加上年龄大了,去年俺就累病了,暂时在家养病。那天俺站在村边,看到有一辆小车停下来,问俺住在哪里,是做什么的,俺就照实话说了。他一听,就说你开个家庭宾馆吧,准行。俺当时就懵住了,俺说就绿竹风情节这几天,有什么人住啊,没有客人,不叫村人看笑话。再说俺也没资金。谁知第二天,便有人把水泥和白灰送到俺家,说是县委书记让送的。俺当时一感动,就一咬牙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宾馆里的用品。记得刚建成没多久,县委书记高维勋在一个下午,就亲自背着包给俺送来了二十来个客人,俺那个感动啊,真是没法说。自从去年开了家庭宾馆后,比开诊所轻巧又挣钱,一年少说也能挣3万元,真是不赖……”
    张新妞的丈夫在旁边补充着说:“我们的服务条件好,这两年洛阳日报社组织的暑期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和省、市、县一些部门的活动,都喜欢在这儿住宿。一名客人一天食宿才25元,俺们共设了10个客房,32张床位,日可接待食宿游客200人以上,回头客和熟客人介绍来的客人比教多……”。
   东寨子村党支部书记韦京元说:“该村位于洛宁县陈吴乡政府北3公里处,距县城5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322户、1695口人,耕地面积701亩。 该村民风淳朴,群众素质优良,历史上名人辈出,竹文化源远流长。清朝大书法家王铎曾到此处留下“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的佳句。近年来,该村按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把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项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 进、同步加强的新路子,2007年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特色文化产业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00元增加到400元。
    韦俊超是该村的一名普通村民,1994年从涧口乡供销社下岗在家待业,1995年开始跑客、货营运生意。2006年绿竹风情园旅游景区开业后,他开办了一家家庭宾馆,全年接待游客4000余人,创收入3万余元。尝到甜头的韦俊超今年年初又增设了4个客房,10个床位,还购买了空调,配置了彩电、 VCD、音响等其它设施。同时,韦俊超又购买了一辆吉利自由舰轿车。
    当我们问起为什么要买轿车时,韦俊超憨厚地笑着说:“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宾馆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服务游客。今年“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韦俊超平均每天收入在1000元左右。预计今年家庭宾馆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韦俊超指着院墙外堆着的砖,雄心勃勃地说:“我准备明年开春后再起一层,扩大宾馆规模……”
    目前,类似张新妞和韦俊超这样的家庭宾馆在东寨子村还有27家,平均每家家庭宾馆年接待就餐、住宿游客3000人次以上,创收入2万元以上。仅家庭宾馆一项产业,今年可使该村人均收入比2006年人均收入增长300元以上。
    近年来,洛宁县还利用竹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竹业开发力度,围绕竹文化大作文章。引导农民发展燕帘(即利用竹子的天然结构,用细 篾长短搭配,织成翩翩飞舞的小燕子图案)其加工精细,图象逼真,栩栩如生,甚是好看。另一种把竹子劈成数十层,经蒸、晒多道工序,编织成精美细软的凉席。 通过竹子精深加工,提高了竹子的经济价值,扩大了出口量。目前,年产燕帘、果盘、食品篮、花瓶等竹编工艺品10万余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美等 国,竹编农户达2万个,年创产值100万元。因此,人们把竹子赞誉为“青皮锻、绿色银行,不锁的黄金柜”。同时,还进行了旅游开发,打造了“绿竹风情 园”,每年举办了“绿竹风情节”,真正把洛宁建成中原竹文化旅游的新亮点、热点。一个人与竹海和谐共生的新洛宁,正向人们徐徐铺开动人的画卷。(原标题洛宁:竹文化发展渊源流长)

    来源:洛阳网       作者:冯合理 赵笑菊 高文治      2008-11-4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