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昨日,新密市传出喜讯:新密“超化寺吹歌”近日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省此次入选的传统音乐类中8项名录之一,也是继被评为郑州市、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一殊荣。
据史书记载,“吹歌”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一种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我国的商周时期,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它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而辅助乐器鼓、筝、箫、笳等乐器合奏的鼓吹曲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汉朝时被用到了守边的军队,来壮军威。后来慢慢地传到宫廷,作为皇帝宴请群臣时用,或者皇帝出行时在路途中演奏。
超化寺吹歌,又称超化吹歌,起源于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以鼓吹乐的形式,以独特的管子吹奏乐,流传了下来,通过寺庙,而流传于民间。由于超化寺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名震一时,成为香火旺盛的大寺院,吸引着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来此朝拜。一位翰林到超化古寺进香参拜,把流传在皇宫里只用于皇宫或国家祭祀大典的吹歌传给了僧人,与当地的音乐杂糅,形成地域性比较强的音乐形式。
“由于新密‘超化吹歌’是师承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它不但有独特的管子,而且记谱还在沿用‘尺、凡、六、五、上’工尺谱,每次必须有十六人同时演奏。”新密市文化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超化吹歌”曲目、曲牌较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古曲(宫廷音乐)、民歌(民间小调)、寺庙祭祀音乐(庄重曲)三种,另外还有供练习用 的调式音乐(练习曲)、和占子(小段乐曲)两个部分,形成了完整的超化吹歌曲目。它保留了中国古代吹奏乐的基本要素,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是古代音乐的 活化石,一朵音乐史上的奇葩,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古代宫廷音乐“鼓吹曲”的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实用价值。
据介绍,为积极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密市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成立超化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多方筹措抢救资金,确保材料搜集、演奏场面录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顺利进行;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比赛,大力弘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 影响力,先后获得“河南省民间音乐会演金奖”、“第九届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原标题】新密“超化吹歌”纳入国家级保护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刘俊礼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