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禹州市南袁庄村:要把刺绣做成一门艺术

2013/8/14 14:40:05 点击数: 【字体:


禹州市南袁庄村:要把刺绣做成一门艺术

南袁庄村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刺绣中。本报资料照片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一根绣花针,穿起的是锦绣历史,沉淀的是人文风情。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刺绣艺术在我国形成了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不同种类,禹州市顺店镇南袁庄村的刺绣是其中的一枝奇葩。11月4日,记者来到南袁庄村,探访这个小村庄因为刺绣而发生的改变。

    曾经辉煌的刺绣产业

    记者到南袁庄村采访那天,村上正在开古庙会,直到天色很晚才等到赶会回来的村民。

    晚上,村子里一片轰隆隆的响声。赶会回来的村民一到家便打开机器开始刺绣。

    顺店镇文化站站长姜红旭说,南袁庄村的刺绣始于宋代,吸收了蜀绣、苏绣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构图秀丽、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成为全国的重要绣种之一。

    南袁庄村刺绣技艺有套针、递针、别针等多种针法,辅以盘金、网边等形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绣品的质感。“我们这里绣制的龙袍,穿在身上可以看到龙须在轻轻飘动。”姜红旭说,正是得益于绣品的精美,在清乾隆年间,山西的蒲城商人在顺店镇捐建了山西会馆,专门营销绣品,使刺绣越发珍贵,在当地流传着“神垕钧瓷用车拉,不如顺店丝绸胳肢挟”的俚语。

    姜红旭介绍,如今南袁庄村家家户户都干刺绣这一行,村里刺绣产业的产值每年达上千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正在萎缩的刺绣产业

    虽然刺绣给村民带来了相对可观的收入,但是,因为恶性、无序竞争,南袁庄村的刺绣业已开始萎缩。

    村民李海峰去年花了10万元买了两台绣机。他说:“我们家没有手绣过,一开始就是购买绣机机绣。绣机绣得很快,一天能绣上百件产品,但却卖不上价钱。”他惋惜地说,在手绣的年代,南袁庄村的艺人绣的龙眼会动,龙须会动,这是一绝。但是这样的绣品一两年才能绣一件,现在都快失传了。

    村民罗凤霞从事刺绣业已有十几年了,家里请了十几个工人。她说:“机绣产品的档次没有提升,而且竞争很激烈。由于没有品牌支撑,昔日的珍贵刺绣只能靠微薄利润来拓展市场。”

    南袁庄村党支部书记秦西恩说,南袁庄的刺绣以前供小于求,而且产品质量高,所以价位也高。现在供大于求,产品也不太上档次,形成了恶性竞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机绣开始成为刺绣经营生产的主要模式后,刺绣已经不再是一门艺术。很多村民表示:手绣已成了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方式,很多针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做大品牌才能闯出市场

    秦西恩说,造成南袁庄村刺绣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一直没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他说:“村民基本上都是从事半成品加工,利润比较低,一件衣服也就挣四五元钱。”

    姜红旭解释,顺店刺绣没有产生很好的市场效应,归根结底还是品牌影响力不够大、产品档次不够高。为了重现顺店刺绣昔日的辉煌,顺店镇政府已为顺店刺绣申报“豫绣”商标,并采取多种措施,争取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姜红旭说,镇上将集中刺绣大户进行规模生产,开发出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手绣产品,而且所有的产品都要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通过物价部门定价格,规范市场。此外,镇上还要通过文化部门与电视剧组联系,为他们提供拍历史剧的服装,扩大订货渠道。(原标题:禹州市南袁庄村:要把刺绣做成一门艺术)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12-11-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顺店刺绣——路在脚下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