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百泉药都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优美的百泉湖畔,距离省会郑州80公里。每年四月八日在百泉药都召开中国百泉药交会。
千余载药材集散地,六百年百泉药交会。中国百泉药交会是由隋朝大冶年间(公元609年)的庙会演变而来的,到明洪武八年(1375年)正式形成以药材为主的全国性商品交易市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药交会定型以后,全国药材大宗上市,各地商贾购进卖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一年一度的交易大会规模逐年扩大,享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的盛誉。
1980年,国家有关部委将百泉药交会列为全国三大药交会和十大药市之一,百泉药都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形成我国三大鼎足药市,并且位居三大药交会之首。1992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个单位以及港澳台药商、国际友人等近十万人云集百泉,交易额近30亿元,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药交盛会。2008年,百泉药交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中国百泉药交会于2012年4月8日在河南辉县市开幕,2012中国百泉药交会将以振兴河南中原文化产业品牌为契机,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就是产业,文化就是生产力”为宗旨,着力打造全新的、空前的药交盛会。据了解,药交会期间,将重磅推出系列活动:一是场面隆重、气氛浓厚的“药王节”二是南太行旅游文化节;三是国家知名专家组成的大型“义诊节”。同时,药交会组委会还将开展全国书画大赛、传统民俗节目表演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现药交盛会,传承中药文化。
中国百泉药交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是中药界人士必赴之会,是全国药界业内同仁心目中的朝圣之地。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天,满山遍野黄花开,连翘自然生长量千万亩。秋天,漫山遍野处处红果(山楂)桂枝头,年产量达12000万公斤,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产的山楂、柴胡、连翘、丹参、柏籽仁、山药、白术,其产量和品质都居全国之首。珍稀药材黄雪莲、药豆杉药用价值更受药界专家推崇。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达1017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百泉药交会是从隋朝大冶(公元609年)年间兴起卫源庙会开始,卫源庙会祭祀活动盛况空前,每逢正月将过,春光明媚,莺声悦耳,灿烂的花朵在阳光下展开她的笑脸,到这里祈祷的人来来往往,祭祀的人云集在一起,帐幕之鳞接,旌旗之飘摇,大大增加了苏门山春天的景色,急急的泉流低吟浅唱,好像和琴瑟琵琶之音乐不谋而合。这真是从来没有过的特殊地方!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受到官方的支持形成了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清道光15年《辉县志》载:“百泉,四月初一起,初十日止,四方辐辏,商贾云集,南北药材具备。”据《劝佛经书》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日,自此,每年4月8日,各地巨商大贾,纷至沓来,坐商走贩,相聚百泉,药贸交易。从此香火大盛,久成定例,不敢有废,千百年来延续不断。
传承数百年的百泉药交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把百泉药交会确立为全国三大药交会,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计委、卫生部、商业部、国家工商局、物价局六部委再次将该会确定为全国三大药交会和十大药市之一。2008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记载,在清康熙年间(1718)建起了药王庙,内祀华佗、韦慈藏、孙思邈三真人像,在清嘉庆初年,成立了“百泉药王会”,他们负责组织交易、辩别真伪、处理纠葛、发布信息等,期间还组织声势浩大的药王庙祭祀大会,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彩船、吹唢呐等民间传统表演,热闹非凡。
近年来,中国百泉药交会组委会,充分利用百泉药都的“金字”品牌,从引导农民种植药材着手,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传承中药文化,提高农民收入。截至目前,仅靠百泉药交会的品牌优势,对河南及邻近省的药材种植、中药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农民致富,特别是山区农民,种药材成了致富的一个好门路,仅辉县市的一个山村——南寨镇上腊村中药材种植就达万余亩,其中有千亩黄芩基地、万亩柴胡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标题:中国百泉药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