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啦,起来啦,长龙飞起来啦!”4月2日10时,大梁门外的环城公园广场上,观看风筝展演的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一架50米的长龙风筝飞上天空,成为风筝文化节大型风筝展演中最大的亮点。
“这么厚一摞,还有龙头,这是啥风筝?”展演还没开始,观众就盯上了这架不同凡响的风筝。在十几个人的配合下,摞在一起的龙身伸展开来。风筝制作大师魏明伦介绍说,长龙风筝由80多片红色的腰节连接组成,长50米,他和几个朋友忙了一个多月才扎好。长龙腾跃上天,巨龙头上挂着的鞭炮炸响,现场观众纷纷拍手叫绝。
大龙刚刚落下,两只复线三角翼运动风筝又相继钻入云霄。“看这个双线的,还能变换动作。”现场的观众仰头凝视,只见风筝时而上升,时而俯冲,动作转换迅速,如雄鹰振翅飞翔。观众好奇地看着放风筝的魏明伦,只见他身体后倾,双手不停变换,灵活地完成各种特技动作。“别看这风筝动作敏捷,一般人不见得能操作得来。现在风力稍大,拿在手里有50多公斤呢!”魏明伦边操作风筝边向观众介绍。“真漂亮,看得真过瘾!”喜悦的人群与精美的风筝相映成趣,构成古城春日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
风筝节的精彩有我一份贡献
本届风筝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4月2日早上,开封眼病医院的11名工作人员刚过7点就来到活动现场。当天气温很低,该院的医疗专家穿着厚厚的棉衣,为参加活动的市民讲解眼病防治知识,并为市民提供眼睛健康咨询。眼病医院副院长张冬妹说,医院非常重视本届风筝文化节,不仅特意定做了300多个风筝送给参加活动的市民,而且还为市民准备了精美的健康手册,让市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收获健康知识。梁苑派出所的民警也来到活动现场维持秩序,他们在活动现场以及周边道路合理安排警力,保障活动安全进行。
当天一大早,梁苑社区工作人员王全喜就将活动现场所需的桌椅准备妥当,并擦洗得干干净净。王全喜高兴地说:“风筝文化节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开封的传承和发展。身为开封市民,我也要为风筝节做点贡献。”(记者 康冀楠)
仰得脖子酸痛生怕错过精彩
“非常精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风筝文化节现场,市民葛先生揉着仰得酸痛的脖子兴奋地说。
葛先生说,一大早他就带孙子来到环城公园,就是为了看风筝。虽然脖子都酸了,但他舍不得低头放松一下,唯恐漏掉天空中的精彩。他说,能够和这么多人在一起观看精彩的风筝表演,他感到非常高兴。“开封正举办清明文化节,风筝节的举办也丰富了清明文化节的内容。”葛先生说。(见习记者 魏海洋)
“筛子底儿”吸引无数拍客
4月2日一大早,66岁的老人肖尚亮和女儿就来到风筝文化节现场,他精心制作的传统风筝“筛子底儿”吸引了无数拍客,也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肖师傅这次参赛的“筛子底儿”外观是一个圆形,由6个等腰三角形组成。肖师傅说,这个风筝首先得用烤制过的篾子扎成圆形,然后一圈一圈地盘线,还要把小圆片一片一片贴在线上。每个三角形由60个直径3厘米的小圆片组成,这个直径近1米的“筛子底儿”就得由大小相同的360个小圆片组成。( 记者 校爱玲)
心存遗憾的一家四口
张慧娟和丈夫徐银财、大女儿徐冉、小女儿徐畅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本次风筝制作大赛的家庭,为此,一家四口忙活了3个晚上,用竹篾和宣纸制作了一只精美的小燕风筝,心灵手巧的徐冉还在风筝上画上美丽的彩虹和花草。
一家四口早就盼着4月2日的比赛,张慧娟多次打电话询问比赛事宜,徐银财还对风筝反复试飞调整。可是,由于4月2日上午徐冉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培训,全家只好决定临时退出比赛。“太遗憾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参加!”张慧娟说。(记者 尹杰)
号码的缘分
“我年轻时在篮球队就是15号,没想到这次活动我又是15号,真是缘分啊!”在检录台,66岁的王宇虹拿着号码牌很是惊喜。
身材高大的王宇虹不仅是风筝爱好者,年轻时还是篮球健将,身披15号球衣的他是单位篮球队的主力前锋,并代表单位篮球队多次参加市级比赛,获得了众多荣誉。“那时候我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就用来打篮球和琢磨风筝。”拿着号码牌的他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
“退休以后,我就专心致志研究风筝。我今天带来了我的‘压箱宝’,希望能和高手们切磋交流,为把咱开封的风筝文化发扬光大尽自己的力。”王宇虹兴奋地说。(记者 康冀楠)(原标题:扶摇纸鸢 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