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董庄的村民以做祝英台的老乡而骄傲
梁祝——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让古今中外的多少痴男怨女为之肝肠寸断。
当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风靡全球的时候,可能我们中国人却会忽略一些关于它的事情,比如说,故事发生在哪?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有至少6个市县在争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而2005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颁发了“中国梁祝之乡”这一称号给河南汝南县,一时使得这个默默无闻的中原小县引人注目。
梁祝故事梗概
西晋时,梁山伯在去红罗山书院求学的路上,遇见了同样要到那里求学的祝英台。由于那时不兴女子读书,祝英台便女扮男装,而梁山伯并没有看出来。二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同往读书。
二人书院同窗三载,情同手足,但山伯却一直没有发现英台的女儿身,但英台的秘密被细心的师娘发现了。三年后,英台被父母召回,山伯从红罗山书院“十八里相送”,一直送到英台的家。一路上,英台做各种比喻提示山伯,意将自己身世告诉他,但愚钝的山伯最终没能听出来。
后来,师娘将此事挑明,欣喜的山伯立刻到英台家里求婚,却被告知英台已强许马文才。英台的父亲祝员外为找一有身份的人嫁出英台,特托同村的马文才姥姥说媒,而马文才是当地有名的富人。
英台被迫答应婚事。当山伯得知此事后,心里极度难过,回家后一病不起,百药无治,不久病逝。临终前嘱咐家人,将其葬在一处英台出嫁的必经之路,以能看到英台出嫁时的情景。
英台出嫁当天途径山伯墓时,她下轿哭祭山伯,痛彻肝肠,撞柳树而死。
家人将英台葬在山伯墓的对面,与山伯隔路相望。后二人化为蝴蝶,比翼双飞于花间。
梁祝墓,近为英台墓,远为山伯墓
汝南故事游
汝南县有着梁祝故事里的各个关键地点,甚至有对应的遗址遗存,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很难想象,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竟然有了现实的落脚。
梁祝的家
在汝南,人们普遍认为,梁山伯的家在该县和孝镇梁岗村,祝英台的家在该县马乡镇朱董庄。两村村民更是强烈坚持该说法。
梁岗目前有村民100多户,都姓梁,单姓村,但彼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祝英台所在朱董庄有70多户,杂姓村。当地村民解释,祝英台本姓朱,只是这个故事在向外流传时,被人们讹传为祝。
梁岗在西,朱董庄在东,二者相距18里地。
红罗山书院位于一座高台上,周围树木茂密
相遇地——曹桥
曹桥即是多种梁祝故事版本中的“草桥”,曹桥位于梁岗和朱董庄的中间位置。当地人认为,古代曹桥是梁岗和朱董庄通往红罗山书院的必经之地,从曹桥向南便可一直走到红罗山书院。当年梁祝就是在这里相遇的。
曹桥是一座桥,也是这座桥边上的村子的名字。这个村子是个很小的村子,目前只有20多户,单姓村,都姓曹。
曹桥横跨一条小河,长4米左右,宽2米左右。据村里老人讲,曹桥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了,他们年轻时的老人就说不清楚。目前的曹桥是经过重修的,但留有部分旧的石料。
求学地——红罗山书院
梁祝从曹桥一直向南走,来到红罗山书院。这个书院的遗址目前也在,位于一个土台子之上,数年前这里曾被用做学校。
土台子呈正方形,边长30米左右,高3、4米。台子上的房间从材料和结构看,历史不超过50年。
按照当地政府对该遗址的说明,该遗址又称报恩寺和台子寺,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书院前有一口井,据称是当年梁祝一起劳动过的地方。
书院所在的村子叫台子寺村,村子里有一处墓地,当地人称墓主人是梁祝的老师——邹佟。
从红罗山书院到英台家乡朱董庄的距离大概是18里,所以有“十八里相送”一说。巧的是,红罗山书院、梁岗、朱董庄,三者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呈“品”字型分布。
梁祝的墓地梁祝的墓地位于朱董庄北十五六里处,这里叫马北村,是马乡镇的中心。当地民谚云: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
梁祝墓隔路相望,这条路就是古京汉官道,是古时候的大道。马文才所在的马庄还在这里的东北边,当地人称,娶亲这种大事肯定走官道,显得大气、吉利,所以梁山伯算定祝英台嫁去马家要经过这里,故嘱咐家人将自己埋在此处。
在其他版本的故事里,梁祝是合墓的,而汝南版本的梁祝却是分墓。当地人解释,因马家没把她接入家中,祝家已送女儿出门,而梁家与祝家无婚,致使祝英台死后无法埋进三家任何一家的祖坟,于是当地人就把她葬在官道路东,形成了两墓相对的结局。(原标题:“汝南版”梁祝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