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曲沟村:抬阁绝技“火”了大江南北

2013/5/15 15:15:25 点击数: 【字体:

曲沟村:抬阁绝技“火”了大江南北
刘大买讲解抬阁中芯子的制作

曲沟村:抬阁绝技“火”了大江南北
精美绝伦的曲沟抬阁表演
 

    又闻天籁之音抬阁故里奏绝代华章,再唱富民之歌合金重镇铸盛世伟业。3月18日,记者驱车探访我市又一文化产业特色村——安阳县曲沟镇曲沟村,刚到村口,便被路边牌坊上赫然醒目的对联吸引,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文化奇葩  源远流长
                     
    当天上午,得知记者的来意,曲沟镇文化站站长秦玉顺带记者径直来到了曲沟镇中心广场的孔子石像前。一个中国有名的合金重镇,与孔子有何渊源?又与我们此行的目的有何关联呢?看着记者一脸的疑惑,秦玉顺笑着说:“看看上面的记载你就明白了。”
                     
    从记载中我们得知,曲沟原名干戈沟。相传2500多年前,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来到这里,恰逢天色已晚,便命弟子在此停车住宿。村民们听说孔子来了,纷纷夹道欢迎。入村后,孔子觉得这里民风淳朴,与干戈沟的名称不太相符。于是,村民们便央求孔子为村庄更名。孔子说:“我的故乡曲阜,物阜民丰,是至善至仁之地,将干戈沟更名为曲沟如何?”从此,干戈沟改名为曲沟,这个名字也和孔子老家曲阜有了不解之缘。
                      
     随后,孔子又在此讲学数日,传授民众礼仪知识。为感谢孔子,在他离开的那一天,大家抬起一张桌子,上边站着一位歌手,旁边放着一盆鲜花,边走边唱,把孔子一行送出很远。此后,每逢佳节,曲沟人就用欢送孔子的方式来庆贺,表达心中的喜悦。因为是抬着桌子边歌边舞,就有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抬歌。
                     
    “此后,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到明朝时,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了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抬歌也因此更名为抬阁。”站在记者一旁的中国抬阁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白保录介绍。演变后的抬阁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内容也由单纯的唱歌变成了演绎故事,并同锣鼓、号角等乐器相结合,配合秧歌、舞狮、武术等文娱活动,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他说,抬阁是曲沟这块土壤上绽放的一朵神奇而瑰丽的奇葩,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兴盛时期,曾有一次,抬阁表演吸引了数万名观众,等到演出结束时,曲沟家家户户的粮食被吃光了,以至于当地群众至今仍有“克粮缸抬阁”的说法。
                      
     因曲沟抬阁有逢战乱不演、逢歉收不演、逢心气不顺不演等陈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曲沟抬阁才得到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几大派系。“他们既有团结,又有竞争,使抬阁不断推陈出新,也使曲沟成了名副其实的抬阁之乡。”白保录说。
                   
                     
    “阁”怀绝技  争奇斗艳


    “西社的枝儿颤,北社的嘟噜转,东社的石头蛋。”在曲沟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问起这段顺口溜,他们张口就来。
                     
    “这段顺口溜说的是各个阁社的表演内容,也是他们的看家绝活儿。”白保录告诉记者,枝儿颤以槐枝、桃枝、鸟笼、弓箭、瓶花、伞花等为表演内容,嘟噜转以船、磨、钻、轮、杆等为表演内容,石头蛋以碑、牌、坊、石、盆、塔等为表演内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曲沟抬阁逐渐形成了“高、峭、奇、险、绝”的风格,各个阁社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抬阁,如西社有《扒缸》、《水漫金山》、《借雨伞》等,北社有《三娘推磨》、《铁弓缘》、《织皇绫》等,东社有《游月宫》、《百鸟朝凤》、《白猴孝母》等。
                      
     说到这儿,白保录拿出了一张《借雨伞》的照片,只见两三米的高空中,演员站在一把雨伞上,清水从伞上流下,溅到围观者的身上,逗得他们捧腹大笑。一把雨伞在高空中如何支撑起一个人的重量?白保录笑着说:“这就要靠芯子了,它是支撑演员的铁骨架,也是抬阁的绝妙之处。”
                      
     听说西社的刘大买是制作芯子的高手,被当地人称为状元郎。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迫不及待地来到刘大买家。一进屋,只见阁架、芯子、服装、道具等堆得满满的,俨然一个小型的抬阁博物馆。刘大买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芯子分为三大类,即:出手芯子、动物芯子和器物芯子,它们的特点分别是芯子从手中引出、芯子在动物身上埋伏和芯子在器物中佯实。在表演过程中,这些芯子穿插运用在动植物和器物中,通过真伪结合、动静结合、雅俗结合、巧拙结合,让观众真假难辨,产生神奇莫测的感觉。
                     
    刘大买今年已经70岁了,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匠人之一,在曲沟抬阁界德高望重。他说,现在,曲沟村正式注册的抬阁社有8个,他们纷纷推陈出新,设计出新阁上百架,并把声、光、电等运用到抬阁上,表演起来更加逼真、耐看。“要是把全村的抬阁排列起来,有五六公里长呢!”刘大买笑呵呵地说。
                   
    一炮打响  红遍全国

                  
    “曲沟抬阁能走出去,张永顺是个功臣。”采访中,无论是曲沟镇政府领导还是当地群众,都如此评价。
                      
    张永顺是安阳市民间艺术团团长、曲沟抬阁的主要传承人。1980年,村里的老阁社准备重新出阁时,他被吸收进去,与抬阁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安阳市举办殷商文化节时,曲沟抬阁社第一次接到了外出演出邀请。但因曲沟抬阁自古有演出不出村的古训,村里老艺人极力反对。然而,年轻气盛的张永顺想法不同: “人家辽宁海城人能将高跷踩到国外,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带头成立了一个小阁社,动员30位村民,筹集了9000元资金,请来铁匠、裁缝连夜赶制阁社道具、服装,如期参加了演出。此后,曲沟抬阁经常外出表演,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成立阁社时,我们就为自己定下了当时看来是‘吃月亮’的目标——让曲沟抬阁到北京的地坛庙会演出。”张永顺说。到了1994年,他觉得是时候去北京闯一闯了。于是,他带着几个人来到了北京地坛公园,但因当时曲沟抬阁对外地人来说闻所未闻,人家根本不予理睬。回来后,张永顺没有灰心,而是借着去武汉要账的机会,带着一些抬阁的影像资料来到武汉市中山公园,最终与其达成了“五一”演出的协议。当年的4月26日,张永顺带着8架阁、137名演出人员来到武汉,一经亮相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当地各大媒体纷纷称赞曲沟抬阁为“华夏一奇”。从5月1日到27日,曲沟抬阁吸引了几十万人前来观看。张永顺激动地说: “我们这一炮算是打响了。”
                      
     武汉演出成功,让张永顺信心倍增。同年9月,他又带着4架阁、56个人来到北京圆明园公园,参加了“金秋游园会”。开幕式当天,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对曲沟抬阁进行了报道。“报道一出,立刻引起了北京地坛公园的注意,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主动找上门来,与我们签订了春节演出协议。”张永顺说。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六,曲沟抬阁又在北京“火”了一把。紧接着,上海、南京、长春、秦皇岛、海南岛……曲沟抬阁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如今,曲沟村每年参与抬阁的人员有1000余人,年收入300万元左右。为促进抬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曲沟镇政府专门成立抬阁协会,通过政府拨款和企业募捐等方式对抬阁进行资助,并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筹办一次中国抬阁大赛,对推陈出新的阁社给予重金奖励。“我们曲沟抬阁今天走遍了全国,明天一定会走出国门。”说起未来,抬阁艺人们信誓旦旦。(李瑞峰 郭晓东 王敏)(原标题:曲沟村:抬阁绝技“火”了大江南北)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原文时间:2010-3-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