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南省周口市,“中国杂技之乡”,杂技已由街头杂耍成长为有着无限潜力的朝阳产业。2004年10月21日,中国文联将 “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授予周口市和吴桥县,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在中国杂技家协会认定的全国十大民营杂技团中,周口就占了3个。周口杂技还创造了民间杂技队伍数量、优秀杂技人才数量、民营杂技学校规模、太昊陵庙会杂技演出规模4项全国第一。
周口杂技的“前世今生”
周口杂技历史悠久,是我国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之一。史载,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在淮阳县,每年一度的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大展演的舞台,“杂技棚连棚,会师陈州城”,盛况空前。
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催生了众多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范围内,有专业杂技团体150多个,业余杂技团体200多个,从业人员近 15000人。从市县到乡村,从基础培训到高精尖竞技,各类杂技团、魔术团、驯兽表演团、飞车表演团犹如朵朵鲜花,开遍周口大地。
周口杂技成为大产业
“北有吴桥,南有周口”,这是流传在杂技界的一句老话。被命名为“杂技之乡”,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 ,奠定了周口在全国杂技界领头羊的地位。周口杂技也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一块金字招牌,一张优质名片。
当人们赞叹杂技的精彩绝伦时,也许未曾联想到周口杂技的荣耀;当人们惊叹杂技的出神入化时,也许未曾记起周口杂技的成绩斐然。说到周口杂技,不得不提及周口市杂技马戏团的团长张金贵。他现任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中国民营剧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周口市杂技马戏团团长,周口市金贵演艺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张金贵9岁从事杂技艺术事业,为杂技艺术的传承发展奉献了40多年。张金贵在国内独创首演的《大飞轮》节目,由于技术难度高,被称为“死亡之轮”,如今,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中国杂技的一张名片。
张金贵1955年出生于周口市淮阳县王店乡一个杂技世家,他9岁开始学习杂技艺术,经过短短几年的苦练,便成为一位优秀的杂技演员。他技术全面,以鞭技为主,许多高难动作都能驾驭自如,成为杂技界的新秀。
1980年,25岁的张金贵组建周口地区狮吼马戏团,任该团团长,开始从杂技演员转向杂技团队管理和艺术培训。在张金贵的率领下,周口地区狮吼马戏团的节目以大型、惊险、原创为特色,以马术、驯兽、高空杂技为主,一度红遍大江南北。
周口市杂技马戏团目前是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杂技文艺团体,现有演职员200人,演出阵容强大,艺术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该团每年派出5-6个分团,在海内外演出不少于1800场,演职员年收入平均可以达到3.5万元。1980年以来,张金贵的团队培训演员500人以上,还向广州战士杂技团、广州市杂技团、上海杂技团及其他杂技团体输送演员上百人。
探营周口市杂技马戏团
4月29日上午,在淮阳县张金贵的演艺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正在刻苦训练的小学员们,他们精彩的表演令人折服。
19岁的陈艳慧长着一双弯弯的眼睛,清秀可爱。她的老家在开封,记者问她,离家这么远,会不会想家呢?
“刚来的时候有点想,不过我很喜欢杂技,慢慢就适应了。”陈艳慧有点拘谨,不停地搓着手。记者注意到她的掌心有了厚厚的老茧。她说,虽然辛苦些,但自己与同龄人相比有了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磨练,这也是一种成长,对于杂技我从未想过放弃。
虽然辛苦,但小学员们说得最多的是“习惯了”。排练间隙,孩子们有的坐在地上擦汗,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训练时,他们挥汗如雨;休息时,他们尽情地打闹嬉戏。除了学习杂技,每天上文化课时,他们同样求知若渴。每天,小演员们经历了同龄孩子不曾体验过的磨练与艰辛。每天一大早,他们走进练功房,压腿、下腰、倒立……尽管训练辛苦,但因为热爱,他们体会到的除了辛苦,还有快乐和成就。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杂技团体逐步发展壮大,周口艺人已遍布全国,其中以两广、海南、福建、浙江等地最多,周口艺人活跃在大城市的酒楼、戏院、卡拉OK厅、公园、风景区,向世人宣传着周口,展示着周口杂技。2006年,周口市杂技马戏团在湖南张家界建成一座大型剧院。该剧院投资3000万元,有2000个座位,灯光、音响设施先进,能够满足高档次的演出需要,为周口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增添了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
除了张金贵,当前活跃在杂技界的周口精英还有余帅、王敬宇、张国胜、杨建全、 王老虎、余海功、余海强、王凤仙等人,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周口大型杂技团平均年收入70万元,有的团队年收入达500万元。杂技演出收入成为周口许多杂技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市杂技事业年收入高达4亿元以上。周口杂技人不仅在国内打出市场,还多次出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王晨)(原标题:周口:中国杂技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