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巩义市,无论市区还是农村,到处都是漂亮的楼房。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巩义的大部分居民却都住在土窑洞里。
巩义地处黄土高原东端,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因此,挖洞定居便成了巩义先民的主要居住方式。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挖洞而居,即使是盖房,也要向下挖穴,然后筑成穹庐式,他们没有忘记太古时代居住自然山洞的诸多好处。所以,古书上便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系 辞》)。特别是黄土高原,由于远古雨水的冲刷,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沟壑,这样更便于挖洞而居了。因此,地处豫西黄土高原的巩义人,便祖祖辈辈地在窑洞里 生活,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窑洞还是我们巩义地区住宅的主要形式。即便是在山石嶙峋、不能挖窑的地方,人们也要采石券窑,而且往往是窑洞与房屋相结合, 构成窑房宅院。
一、窑洞住宅的建筑特色
1、窑洞住宅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一面靠山挖窑洞,三面盖房,两边厢房,前边为临街房,形成四合院。
(2)利用山坳,挖成"斗"形院落,三面挖窑洞,前面盖房或者垒墙,称为"窝斗院",或者叫"椅子圈院"。这种形式可以多挖窑洞,除正面挖3孔窑洞外,两边尚可挖4~6孔,增加了居住面积。
(3)在平地上向下挖成方形或者长方形院落,然后四壁挖窑洞,这种窑称为"天井院";也可以在台地中央挖天井院。天井院一般能挖窑洞7~11孔,大大增加了居住面积;因在地面以下挖院,所以排水除了挖洞导出之外,主要是挖渗坑贮存雨水,使之慢慢渗入地下。
(4)在高山崖壁上挖两层窑洞。因窑头山高,所以往往修筑两层台阶,台阶上下都挖窑洞,形成"天窑院落",如二层楼一样,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加固了窑脸,不致因过高而崩塌。
上述4种类型比较普遍。窑洞住宅的窑顶,往往砌有水道,以利排水,避免雨水冲毁窑洞和院落。
2、窑门的主要形式
由于窑洞有尖顶和圆顶之分,所以窑门也有两种形式。又因尖顶承受力差,所以窑洞多为圆顶。圆顶窑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延安式窑门。在挖窑洞时不留小门洞,从门口到里面宽度一样,挖成后一面砌窗,一面砌门。这种形式窗户大,室内光线好,夏天不泛潮。解放前,豫西山区窑洞很少采用这种形式,建国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2)传统式窑门。挖窑时,先挖一小门,进入1米左右, 再向两边扩宽,自然形成一个圆顶门。然后,在圆顶上砌窗,窗下安门框,门框嵌在石制或者木制的门墩上。这种门门框下距地25厘米左右的地方,安一槛板,槛 板一端凿一方洞或者圆洞,称之为"猫道眼",说是家养猫进出的小门。实际上,它是一个空气调节孔,这个孔与门顶上的窗户形成空气对流,使窑洞内保持一定的 温度和通风。窑门的制作也相当讲究,如果经济不宽裕,只做一合门(两扇门)就行了;如果经济许可,可以采用砖券窑门。砖券窑门,一般是青石做根基,青砖砌 窑门;门上出檐数层,上面还嵌有匾额,匾额上雕刻吉祥词语,如"福禄祯祥"、"耕读传家"、"满院春光"、"百福并臻"、"天官赐福"、"福禄禧寿"等。 在匾额边沿,往往雕刻"万"字花纹或者牡丹花纹。有的窑门还券成幔帐式,两边用砖雕刻成幔帐、流苏,这样一来,窑门就又成了可供欣赏的艺术品。
在一处宅院中,中间窑洞为主窑,一般来说住长辈,也往往是会客和议论家政大事的地方,所以中间窑比其他窑要高要深,窑门也要砌得大一些,雕刻装饰也要讲究一些。如果中间窑门矮小简陋,那就要遭到乡人们的耻笑了。
3、窑内的建筑形式
窑洞一般深3丈左右(也有深十几丈的),宽约8尺至1丈(也有更宽一些的),高约1丈5尺左右。窑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主要依据土质而定。土质一般 可以分为白土、姜黄土、红土和烈姜石土4种。土的结构质地又可以分为立土和卧土两种。白土大部分属于立土,较容易风裂、塌片。姜黄土和红土大部分属于卧 土,一般粘性大,立壁牢固。烈姜土更结实、立壁及窑顶十分坚固,但挖筑时也最费力。在挖筑时如遇到立土,就要想法及时加固窑壁,以免透风崩塌,其办法是用 砖石砌窑腿,或者在窑壁上挖几个龛儿(称拐窑),用砖砌券,起到加固窑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居住面积。属于这种情况的,3丈深的窑,往往挖5~6个坎, 靠门口的龛儿可以垒炉灶,中间的可以摆桌椅柜橱,里间的可以放床和其他物品。
窑洞内分为两部分,用隔子隔开,前半窑作饭、会客,后半窑住宿、贮藏物品。隔子有几种:一种是在挖窑时就留下的土隔子;一种是用砖垒起来的砖隔子, 两边砌亮窗或者留"十"字花眼;再一种是木隔子,状如屏风,富裕人家常用高档木料制作,非常讲究。如康百万庄园窑洞的隔子,全为楠木透雕,造型别致,工艺 精湛,既有实用价值,也是精美的工艺品。
为了增加窑洞的使用面积,常将窑洞挖得很高,再在窑壁上加装木顶棚,一般为1层,但也有多层的。如康百万庄园里,就有一孔窑洞加装了3层棚板,每层 正对窑门上方开一方门,以便透空气,进阳光,并且,还在窑的最里面向下挖一地下室,战乱时将贵重物品藏入地下室内,然后填土封口。
窑壁和窑顶表面处理,原始的方法是,在挖窑时用特制的小镢,将壁面和顶子平刮成错落有致的花纹。但这样的窑壁和顶子年深日久会掉土灰,所以,有人用 石灰抹上一层,这样既光亮又卫生,不过,最终还是要掉皮的。于是,富裕人家就将窑洞用砖券起来,再用方砖铺地,这样一来,便既牢固又美观了。
4、院落的布置
院落为农家的活动场所,所以居住者都要着重布置一下的。首先是种树,树种多为槐、榆、桐、楸、李、桃、枣、石榴等。在大门和影壁之间,往往种葡萄 树,上搭棚架,夏秋之交,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进大门便见串串葡萄,十分喜人。其次是种花,分地栽和盆栽两种,多利用小块空地种植,品种多样,因户而宜, 花开季节既鲜艳美观又香气袭人。院中树阴下往往放置石桌小凳,是一家人在劳动之余休息聊天的地方。其他,如鸡舍、猪圈、厕所,也要安置得井然有序。
二、窑洞住宅的突出优点
1、可以充分利用坡地、沟地,扩大居住面积,节约可耕土地。窑洞宅院靠山而建,在沟壑、山崖不能种庄稼的地方,只要将山坡铲平挖壁,用挖出来的土填 平沟凹,就成了院落,之后就可以在土壁上挖筑窑洞了。如宅基地为200平方米,全部盖成房子,不要院子也才有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如果挖成天井院,就 可挖筑窑洞7~11孔,每孔面积按40平方米计算,居住面积不但可达到280~440平方米,而且还有一个200平方米的院落。即使是挖3孔窑洞,再盖一 排房子,也同样能增加居住面积。如果土质好,还能建两层窑院,居住面积则可以成倍地增加了,这样便能节约大量的耕地。
2、窑洞十分坚固,年深日久而不坏。在我们巩义境内,历经几百年的窑洞比比皆是,如南瑶湾的杜甫诞生窑,至今还能住人。所以,一处窑院,只要平时维修、保护好,就可以住几代人而不崩坏。
3、能节约建筑材料。挖筑窑洞只要自家有劳动力,便可以自己动手挖。即使是让匠人挖筑,加上券门、粉墙,每平方米造价要比建房低的多,而且不用钢材,少用木材,一般人家都可以承受得起。
4、窑洞冬暖夏凉,可以节约能源。厚黄土层,吸热过程长,而且不宜散热,所以窑洞内的温度,冬天往往能保持在11左右,夏天最高也只有20左右,平 均温度为17左右。而房内的温度,随季节变化差别很大,冬天低至0左右,夏天则高达30以上。在窑洞里住,冬天不必生炉子取暖,夏天不必装电扇或者空调, 可以大大地节约能源。
5、能够防火、防爆、防地震。窑洞住宅的窑洞与窑洞之间,一般有5米以上的间隔,一个窑洞失火,其他窑洞安然无恙。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来巩轰 炸,人们躲进窑洞里就没问题了。由于窑顶土层厚,即使发生核战争,强大的冲击波和光辐射,也不会给它造成太大的威胁。根据史志记载,小的地震对窑洞的伤害 不大,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6、可以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窑洞多建在山沟里,而且院子里又种了许多树木、花草,所以工业污染很少能影响它,而且也没有噪音,对人的健康很有益处。
现今,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中有了钱,认为应该享受一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于是许多人在耕地上盖起了幢幢楼房,废弃了古老的窑洞。可是, 当人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被冷落的窑洞住宅,回忆一下在窑洞里生活的岁月,不禁又生留恋之情。外国人来我们巩义参观,曾为有如此独到的建筑而赞叹。为此,旅 游部门将窑洞开发作为一项工程,在浮戏山下、邙岭之上,都建有窑洞宾馆,并设计了各种游艺场所,使现代的生活设施与古老的窑洞住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旅游文化,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宽广的。(孙宪周)(原标题:巩义独特的民居--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