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地穴而居的浚县(旧称黎阳)先民就已孕育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黄河文化——制陶工艺,据考古学家证实:浚县先后发现的代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遗址中,仅保存完整的古代制陶作坊就达11处之多,见证了华夏民族前中期的文明发展史。另具史料记载:商代时,浚县的制陶工艺就已达到先进水平,规模也得到较大发展,其代表当时最高制作水平的鼎、尊等器皿作为贡品被选送皇宫,受到皇室和贵族的喜爱。
古风陶艺总经理王佩雨(左一)向张民主任(中)和本网记者(右一)介绍情况
大约八千年前,智慧的黎阳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初,在生产方式落后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陶器是作为一种如碗、罐等稀少而珍贵的实用器具出现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臾离,浚县制陶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社会的进步程度。大约7000年前,浚县的制陶工艺开始发生重大变革,由纯粹实用性开始向观赏艺术性转变,浚县发现的大量古陶窑遗址见证了这一重大变革历程。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瓶、罐、鼎、尊、 鬲、豆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其生产工艺和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浚县丰富的民俗文化中的亮点之一。
记者在颇能代表黎阳古陶风格的鹤壁市古风陶艺有限公司看到,这家全面采用传统古陶手工工艺技法制作的瓶、罐、鼎、尊、鬲、豆等艺术珍品,刀功浑厚、纹理清晰、色泽柔和、质地细腻、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其艺术蕴含和制作功力让人叹为观止!
据陪同采访的浚县发改委副主任张民介绍:古风陶艺是浚县古陶文化传承的代表,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兴盛于1993年,公司总经理王佩雨先生为弘扬民族 文化遗产,继承华夏古陶文化,毅然踏上一条对古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之路。王佩雨先生出于对古陶文化的抢救和发掘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就把一家仅余两名职工、濒临破产倒闭的古陶厂起死回生,发展到现在拥有技术员工180人,产品行销海内外、在国内古陶界影响颇巨的艺术品创造企业。
作为黄河文化的一枝独秀,浚县古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上走上了一条稳健之路。据古风陶艺总经理王佩雨先生介绍:公司在全面继承传统古陶手工工艺技法,沿 用线刻、绘画、浅刻等基础上,大胆使用浮雕,高浮雕,浮雕镂空等新技法,在稳定的仿古陶艺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现代韵味极强的艺术珍品新品种。以"古风" 商标为主的一批黄河古陶珍品不仅行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社会,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王佩雨先生介绍说:古风陶艺历经数年研制、开发,已成功突破了制陶业传统红灰黑三色的限制,运用高科技技术培烧出了橘黄、石青、仿青铜、石褐、娟黄等颜 色,其色调柔和、古色古香、古朴典雅、自然天成,在国内制陶业独树一帜,部分产品已填补了陶艺界的色彩空白。特别是古风陶艺研制开发的2.8米高的超型巨龙瓶,更是突破了我国自古以来"陶不盈尺"的技术瓶颈,填补了我国陶艺界制陶业的一项技术空白。该瓶目前是国内最高、浮雕难度最大的陶艺珍品,曾代表河南 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并荣获了特等奖,为河南人民赢得了荣誉。
据了解,黄河古陶是集雕刻、绘画为一体的手工艺艺术珍品,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为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不断 提高,古陶的消费市场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扩大。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对黄河古陶的发展都极为重视,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先后多次到浚县的陶艺生 产企业视察和指导工作,并以"黄河古陶,源远流长"题词给古风陶艺公司,以示鼓励;原副省长贾连朝也多次讲到:浚县黄河陶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广 阔,应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再上台阶!省委徐光春书记对黄河古陶更为重视,前年,河南陕县69名矿工被困井下,省委、省政府心系矿工安危,全力营救,终于 使69名矿工全体成功获救,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答谢全国主流媒体对河南矿工的关爱,省委徐光春书记亲自提名用浚县黄河古陶160套予以馈赠!
张民主任告诉记者:浚县县委、县政府对黄河古陶的发展高度重视,为加快陶艺企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文化品牌意识,强化黄河古陶的社会影响力,继 而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浚县已计划投资2960万元,规划用地40亩,建设黄河古陶艺术馆、中华陶苑大型综合陶吧和五条生产线。目前规划设计已经完备,建 设手续也已办齐,即将开工建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浚县黄河陶艺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必将借助文化改革发展的春风,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李从献)(原标题:黄河故道民俗多彩 古风陶艺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