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刘震等做客开封网详谈开封盘鼓艺术

2014/8/8 16:29:36 点击数: 【字体:

    本网讯  昨日下午,开封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开封市盘鼓协会秘书长刘震等做客本网,详谈开封盘鼓艺术的渊源、特色、发展及前景,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据刘震介绍,开封盘鼓属于黄河流域传统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单人背着击打的最大规格的鼓舞,在长期的传承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程、一套套传统鼓谱以及独有的表演技法,具有强烈的的感染力。在开封的历史上,一度有过“村村有会,庙庙有会”的盛况,具有深后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盘鼓也随着祖国的发展再度兴盛,基层表演目前已发展到130多个,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多次代表省市走出国门,传播中原文化,不久前更是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精神世界的同时,开封盘鼓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封市金明区孙庄村农民组建的盘鼓表演团队,每年可以为村里创造百余万元的收入,而像这样的村庄在开封还有不少。在访谈中,孙庄村大学生村官方理利介绍了村民们近年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表示该村将以此为契机,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发展,把盘鼓文化做大做强,为村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开封网嘉宾访谈节目,今天做客直播室的是开封市群艺馆文艺部主任、开封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开封市盘鼓协会秘书长刘震,和开封市金明区孙庄村大学生村官方丽丽。欢迎大家的到来。刘老师,开封盘鼓在国内民间艺术界素负盛名,请你先给网友介绍一下这种艺术形式在整个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好吗?

    嘉宾:简单来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一条最主要的主线就是黄河文化,它的支系很多,其中鼓文化方面,源头藏族地区的热巴鼓比较简单,但是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往下游走,到了甘肃一带的时候就演变成一种粗犷的汉子风格;再往下走就变得复杂起来,最厉害的就是到了陕西、山西时的三晋文化,黄河鼓文化有了一个停留,就像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样,出现了腰鼓、花鼓、威风锣鼓、牛拉鼓、将鼓、乌鸦鼓、文雅鼓等等;到了内蒙一带,牧区人民又创造出了马上鼓。惟独到了河南以后,地势一下子成了开阔的平原,于是就出现了开封盘鼓。所以开封盘鼓从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逐鹿中原、啸傲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这样一个概念;到了山东入海口,鼓子秧歌也都反映出了山东大汉对生活的那样一种迫切追求。所以说开封人应该自豪的是,我们的鼓文化应该是黄河鼓文化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开封盘鼓。

    主持人:也就是说黄河流域鼓文化是和我们的母亲河是分不开的,随着每一个地区的地理人文条件的不同,也形成了各地区各种各样特色鲜明的鼓文化,是吗?(嘉宾:对。)那么我们开封盘鼓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点呢?

    嘉宾:鼓文化到了开封以后,有了广阔的活动场地,它最重要的传承来自于北宋时期,在其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最独特也最不能让其他艺术形式与之比拟的,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鼓乐从组建到表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当有数百军士一起表演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军士举着一个醒目的旗帜进行指挥,随著他的旗帜一高一低的指挥,数百军士的演奏就会出现强弱变化、队形变化、服装表现等,这都是有记载的。比较起来看,比如甘肃的鼓舞,在古时候,是要通过鼓声的变化传递军情信息的,所以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腰鼓,可以一边搏斗,一边击鼓传递情报;而开封历代战争都讲究布阵,所以鼓乐也就带有了布阵、表演规范等特点,有自己的起承转合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节奏的鼓点,传递着欢快、热烈、欢腾等不同的情绪,而这些欢腾等表演,一定是在平原这样一种表演环境下,截然不同于打腰鼓、胸鼓等黄土高坡、沟沟坎坎上的表演艺术。我们挖掘整理多年,就发现开封盘鼓这一点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黄河九曲十八弯,发展到开封盘鼓文化,与开封的地域特点、历史渊源,特别是北宋文化赋予它的内含,造就了开封盘鼓文化独特的风貌。

    一是鼓点,从鼓谱上看他集中了汉文化的优点,比如老德胜鼓谱的发展就有一个序列,如狮子滚绣球、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头道花、二道花、三道花等等,排列一下就会发现是渐序性的,分别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起势是庄严的慢节奏,告诉人们“我来了”,然后是行进节奏,接着还会有反映人们对生活美好热爱的快节奏,那种鼓槌的调度、翻跳,坐着这里是讲不出来的。所以开封盘鼓之所以能随着杨家将、包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给开封民间艺术带来今天这样一种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着强大的历史根源。没有这个根,这棵艺术树就不可能长得这么茂盛。    

    二是强大的群众基础。开封鼓谱是一个非常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到目前为止我收集整理的是 。据文字记载,开封在清朝以前是街街有庙,庙庙有会;村村有庙,庙庙有会。这就说明,要形成开封鼓文化,必定要有一个强大的群众性文化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不可能产生那样的优秀鼓队、优秀鼓手,不可能传承下来那么多传统鼓谱。1991年我们到北京演出时,小北岗村的鼓手一出场表演,所有的群众和评委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开封盘鼓的表现力很强。

    三在动作技巧上,开封盘鼓是跨步走的,因为它不是巨大的鼓,巨大的鼓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推着移动;同时它又不像腰鼓,腰鼓很小,随便怎么打也就是那么大的音量。开封盘鼓是能够背在身上在行进中演奏的最大的鼓,比它大的就没法背着走了。它在行进中最大的动作就是跨步,因为鼓大,在走路时左腿和作弊都是会受到限制的。所以就会出现相应的一系列动作。因为左臂要受到限制,所以就具有了一种残缺美。又是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把盘鼓做的小一些呢?为什么不把鼓槌做的细一些呢?不!这就是开封人的性格!虽然是残缺美,但也有一种整体美。如果调一个单一的盘鼓手表演,可能有一段舞不太好看,整体来看会感受到一种悲苍,但如果这份悲苍是由四个人、八个人、十六个人甚至更多的人来表演,那就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就像宋朝的许多东西一样,从历史上看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却是一个起步。

    主持人:开封盘鼓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何?

    嘉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号召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我从1984年开始接触民间鼓舞的抢救发掘工作,对全市进行了普查,走访了许多老会首、老鼓手,了解传承情况。据了解在清末到民国初期,开封盘鼓被人为增加了求雨工具的功能,把祭祀和战鼓、过年、庆丰收等作用融合了起来。到1942年,开封曾经出现过“千盘大鼓”的情况;1991年3月8日,开封市成立了盘鼓协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当时参加的有环卫局所有打鼓的人,有冯全喜、严世德、赵文学等人,当时参加协会的仅有30多个队伍,现在全市有134个队伍,其中有一支队伍是由驻澳部队战士自己组成的。开封盘鼓的动作力特别强,先后到国庆大典、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做过演出,还代表省市出国演出,前不久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这也是对开封盘鼓艺术的一种认可。

    主持人:谈到产业化,孙庄村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你们那里的情况现在怎么样?

    嘉宾:在我们孙庄村,村两委非常重视和支持盘鼓队,在人力财力上都全力以赴的支持这件事。在市里多年的扶持下,我们现在做出了成绩,经常代表省市演出,这次还从江西婺源为市里拿回了“山花奖”,这代表了我们现阶段所达到的成绩,但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比如说如何把它做成产业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继续发扬光大等等。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过程中,是个关键的时期,以后如何进一步把它做大,才是我们下一步要做好的事情。现在在我们孙庄村,每年都有文化节,十多个文艺团体会集中进行一次大展示,不仅仅是盘鼓,其他的文艺形式也要进行汇报演出。

    谈到产业化,我们主要是考虑到要传承,就要为它找到一条出路。我们现在都在讲科学发展观,如何让开封盘鼓在我们村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需要我们做的一个课题。我们村的这项事业目前已经初具产业雏形,经常到外地的景区等地开展商业演出,或者被外地邀请前去传艺,这些收入加起来,保守估算每年也会为我们这个2400人的村子带来百万元以上的收入。所以发展产业化也是我们顺应市场需求的举措,而且可以一次去养活这些艺人,让他们能够更专心的去传承、发展和创新。如果不搞产业化发展的话,单靠参与者的一腔热情,他们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投入时间和经历过多的话是无法持久的,因为会影响家庭收入。所以要让这个事情健康发展,就必须让这些人通过这些活动赚到钱,能够养家,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搞艺术。以后,我们准备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黄河生态旅游,而做好盘鼓产业,也是在打造品牌,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准备结合我们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联通市场。我们村的网站目前已经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网站”,将专门设立一个板块为宣传我们村的盘鼓服务,介绍团队、表演、价格、服务项目等各种资料和图片,让别人了解我们,形成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在开封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做许多文章。在经济效益方面,孙庄村还不是做得最好的村子,禹王台区汪屯村也是其中的一个,像这样的村子我们市还有不少。有些村子把这项产业与农活结合得很好,两不误。这项事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是最重要的因素,希望新成立的局委领导重视此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互联网(2010-09-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