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老北京的玩意。一个箱子、几幅画片、一面扁鼓、一副小钹,家伙式儿虽不多,既唱又演的本事却能让观众见景又“听”景。
小窗口呈现老天桥
“拉洋片”是京城旧时的俗名,也叫“西洋景”、“拉大画”和“拉大片”。它生在天桥,祖师爷是老天桥八大怪之一——“大金牙”焦金池。焦金池靠撂地表演拉大片在“酒旗戏鼓”的天桥立住了脚。起初,拉大片的道具十分简单,箱子用青皮席子围起,上面掏几个圆孔,里面放几张画片;焦金池登在凳子上用长棍指点解说,用锣鼓伴奏,看完一张换一张。起初的画片比较简陋,或为山水,或为人物,或为亭台楼阁,又称“西湖美景八大片”。观众们趴在席子上,由圆孔向里观看,看得是清清楚楚,听得是真真切切。要论故事内容,题材有的是历史传奇,有的是社会现实,针砭时弊、通俗易懂。那时只要说起“大金牙”,天桥无人不晓。
“大金牙”最得意的徒弟“小金牙”罗沛林,被称为天桥“小八大怪”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演出,师徒俩经常把现代的时事信口编成即景即情的词和浅白清明的唱段,打着锣鼓,作出种种滑稽动作,吸引过往人。
洋片重拉归功一人
时过境迁,老天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回家”的鼎盛光景已经随历史逝去,而拉洋片也一度在京城消失了将近3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恢复了庙会,拉洋片才得以重现。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一个人:毕福祥。
毕福祥因为从小在天桥学艺,对拉洋片记忆很深,在庙会恢复以后,他按照自己的记忆重新制作了拉洋片的唱段和道具,使得这门儿差一点失传的手艺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宣武区政府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工作。在区文化委的支持和帮助下,“拉洋片”成功申报了宣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由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来传承这门艺术,继而形成了“拉洋片”第一代焦金池、第二代罗沛林、第三代王宪臣、第四代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传承关系。
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不仅仅是老天桥摔跤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中幡的继承者,而且也是“拉洋片”这门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的衣钵传人。记者了解到,为方便演出,团长付文刚创造性地将拉洋片的箱子改造成了适合携带的、能够随意拆装的分体式箱体;为了吸引观众,付文刚和学员们把现代故事糅进画片制作,并创作了“说唱宣南”、“老天桥民间百戏”等新情节。透过一个个小窗口,老天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