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曲剧他乡遇知音

2013/8/2 17:00:38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曲剧他乡遇知音

河南曲剧他乡遇知音

河南曲剧他乡遇知音

    编者按5月20日至22日,郑州市曲剧团携经典剧目《卷席筒》、《徐九经升官记》、《风雪配》在天津市八一礼堂演出,为天津的戏迷们奉上了精美的戏曲大餐,同时在戏曲同行和专家面前充分展示了河南曲剧的魅力和实力。天津市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名剧、名家、名团戏曲艺术大展至此落下帷幕。记者有幸跟随演出团赴津,亲眼目睹了演出盛况———

  “唱得真是好哇,多少年没听过这样的好戏了。”《卷席筒》在天津演出结束的当晚,一位年届八旬的老太太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她说自己离乡多年,最想听的还是家乡戏。这次听到“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段,忍不住落下泪来。演出的3天时间里,我听到太多这样的话,看到太多张激动的面孔。在曲剧团刚到天津的当晚,就有两位天津戏迷跑到后台要求签名,他们虽是天津人,却能准确地认出剧团的主要演员。在《风雪配》演到“装箱”一折时,我听到身边的一位天津人说,今天的戏就是着重表现舞台艺术的,昨天的戏(《徐九经升官记》)是表现矛盾冲突的,而《卷席筒》是让我们重温经典的。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惊讶和欣喜。多么专业的戏迷,多么到位的评点。最后一场《风雪配》结束后,观众拼命鼓掌,久久不肯离去,曲剧团无奈之下又加演了3段清唱。河南曲剧在异乡遇到了知音。

  天津八一礼堂负责策划这次展演活动的李经理告诉我,邀请剧团演出采取的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演出之前,他们联合当地媒体,做足了宣传工作,同时赢得了不少广告商的赞助。他们对此次演出的经济效益非常有信心,因为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大批的票友和戏曲爱好者。就郑州市曲剧团的这3场演出来看,戏票售出率都在90%以上。

  天津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戏曲艺术如今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发现和创新,缺少好的宣传、运作和策划。如何让戏曲深入观众心中,让观众自觉走进剧场,如何使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团里演了一辈子苍娃哥的老艺术家张升科说,现在曲剧缺乏好的接班人,戏曲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曲剧班。他说本来自己早该退休了,但由于没有人接替自己演“苍娃哥”,所以一直还在演出。

  好的苗子、优秀的演员、固定的观众群、成熟的市场运作,这一切环环相扣。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振兴戏曲艺术只能是一句空话。⑥2

  田冠军:苍娃“旧貌”换“新颜”

  这次在天津演出的《卷席筒》中,苍娃由海连池的关门弟子田冠军主演,他的表演风趣、幽默,神似其师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被极负盛名的曲剧艺术大师海连池和胡希华相中,是田冠军不曾料想的事。那时,田冠军已在南阳文化艺术学校教书多年。两位艺术家一次在南阳与田冠军同台演出,觉得他非常有潜质,从此对他格外留心。名师的垂青点燃了田冠军对舞台的热情,他决心跟随他们。等到田冠军能够独立演出胡希华的代表作《屠夫状元》时,他们才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

  问及和师傅演的苍娃有什么不同,田冠军说,和师傅浑厚的唱腔不同,自己的音色更明亮,扮相也更活泼。“师傅常夸我演得比他好,这让我有了信心。”

  谈到以后的发展,田冠军更是信心十足。他说,团里已经对五六个曲剧传统剧目的折子戏进行了全新改编,从唱腔、表演到故事都有创新。《卷席筒》里的“卷席葬弟”一折也在其中,增加了很多新元素,相信会让观众看到一个崭新的“苍娃”。⑥2 (冻凤秋)

  海波:一生难解曲剧结

  在赶赴天津的车上,我碰巧坐到了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的儿子海波的旁边,海波此行在《徐九经升官记》、《风雪配》两个剧目中挑大梁。一路闲聊,我逐渐熟识了这位言语间透着幽默洒脱的演员。

  谈起父亲,海波的表情有些复杂。他说,小时候其实和父亲很生疏,因为父亲忙于演出,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不多。他心里对父亲是又崇拜又害怕。“父亲对我期望值很高,希望家里能出一位大学生,不愿意让我学唱戏。”然而天性和禀赋还是让他走上了这条道路。父亲虽然失望,却还是不断给予他指点和帮助。海波说,他的父亲已年迈,身体不好已不能登台,他希望自己能把父亲的艺术成就发扬光大。

  海波12岁进了南阳戏曲学校学习,毕业后顺利进入郑州市曲剧团,开始走向真正的舞台。几年后,他开始担当主演,之后多年间,几乎演遍所有曲剧代表剧目中的丑角,唱功和表演都愈发精进,而他始终激情满怀。⑥2 (冻凤秋)

  孙玉香:璞玉含香终成器

  虽然年届不惑,孙玉香依然苗条、清秀,仿佛她在《风雪配》中扮演的高秋芳,端庄而活泼。

  孙玉香13岁学戏,1982年,她被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收为弟子。这么多年,她按老师的教导,学会沉静,用心去体味戏,不断使表演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

  孙玉香自信地说现在是她表演生涯的最佳状态。“戏曲表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年轻时阅历太少,常常忽略了深层次的情感。我第一次演《风雪配》时,自信心很足,演完之后,大家却说我演的像‘泼旦’而不是‘闺门旦’。我想这就是由于表演缺乏内在的东西。”

  从1983年进入郑州市曲剧团,孙玉香数不清自己演了多少场《风雪配》,但每演一场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谈到对《风雪配》进行全新改编的事,孙玉香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她说:“目前,我们先尝试改编戏里的《装箱》一折。从唱腔、剧情到表演变动都很大,我自己都还在适应阶段。改编演出后,如果观众反应好,就着手改编全剧。”(冻凤秋)【原标题:河南曲剧他乡遇知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005年05月2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