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扁担戏: 一个人的流动舞台

2013/8/2 9:27:05 点击数: 【字体:

    舞台上,武松闪亮登场,作揖、行礼、伸腿、练拳,小小木偶转动自如。三碗不过岗,店家的表演活灵活现,待到景阳岗上老虎出现时,筋斗乱翻,惟妙惟肖。观众看的是目瞪口呆、流连忘返。而这正在表演的扁担戏,无论是配乐、口技,全凭表演者一个人。目前,扁担戏已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知道孙清香,所以也特别想了解他所表演的扁担戏。在新蔡县,提起孙清香与他所表演的扁担戏,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这个深冬季节,笔者有幸来到杨庄户乡,采访到今年已是84岁高龄,也是新蔡县扁担戏的惟一一位表演者的孙清香老人。

    老人虽是年岁已高,但人耳不聋眼不花;虽仍是一农家老汉的装扮,但言语中更带有几分文气,谈起扁担戏更是精神抖擞。

    一幅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清末由安徽艺人传到驻马店新蔡县,由一人挑着戏担子穿乡走村进行表演。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该戏集戏曲、坠子书、鼓词、口技、民间工艺泥塑、彩绘为一体,一人口噙蔑子说唱,10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道具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人一台戏。道具人物一箱载入,小小舞台可以拆合,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扁担戏”。扁担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剧情紧凑、技法严密、敲锣击鼓、说唱吹做全由一人担当,能在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半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且“扁担戏”题材较广,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唱腔、念白随着人物角色变化而变,表演者要有多变声腔,协调的动作等高超技艺。

    孙清泉自幼随父亲孙彩兰学、练、演五指木偶戏。多年来,在传承父辈演技的基础之上,大胆融入自己的创作。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并彩绘着装等。在他家中看到,诸多削好的红薯头等。原来他就地取材,用红薯、萝卜刻人物头像,用毛笔、颜料彩绘面部,用毛巾、布头当作服装。为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练习表演动作,他自制口哨,能吹出多种戏曲曲调,尤其长于豫剧唱腔。后来,他受前辈艺人的启发,开始学用真噪子唱,还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铜器打锣鼓点子。其父死后,孙清香独立演出,演出剧目有《王二卖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刀劈王伦》、《三打白骨精》、《老包铡陈世美》、《穆桂英》、《破天门》、《辕门辑子》、《东郭先生》等。

转眼,孙清香表演《五指木偶戏》已有50多个年头,经常演出于豫南、豫北、皖西等地。由于“扁担戏”的剧目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戏曲,这些故事都是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为内容。这些内容融入“扁担戏”轻便、灵活的表演形式之中,使百姓喜闻乐见,深受其教育。

“老孙的扁担戏还‘挑’进了中央电视台。”围观的群众还特意兴致勃勃向我们介绍,表情中更多的是自豪。2007年,孙清香表演的扁担戏《三打白骨精》被中央电视台七套摄制并播放。

   如今,孙清香已被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每年的农闲时节,他总是走村串户为乡邻表演濒临灭绝的民间绝活——扁担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的洼地’,农民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视、打麻将,过年过节扭扭秧歌,日子感觉很平淡。我痴心地演着五指木偶戏,就是尽自己的棉薄之力去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问题。”笔者,仿佛能再现有这样一位老人挑着扁担行走在田间沟壑的情景,更是为老人对艺术执著的精神而感动。

    与诸多民间艺术一样,因为缺乏传承人,孙清泉在交谈中不经意间留露中几分无奈和惋惜。 一个人一台戏,一个人一个剧种,一个人一门艺术,作为古代艺人谋生的手段,扁担戏一度盛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老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扁担戏也逐渐绝迹。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只能从电视荧屏的资料上欣赏到他们的陈迹和风彩。作者:子衿【原标题:扁担戏: 一个人的流动舞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 2010-12-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