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三门峡古稀剧种:扬高戏

2013/8/1 16:48:41 点击数: 【字体:

    提起扬高戏,至今在陕县大营镇峪里村、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两个村子,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儿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每逢重大节日或各种庙会以及天旱祈雨等重要活动,能够请到扬高戏前来捧场,就是引以为荣之事。可以说,在当地没有了扬高戏,集会或节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扬高戏在那里曾一度被奉为“神戏”。

    扬高戏的本名叫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1955年,陕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树滋在对扬高戏进行考察研究时,发现它的曲调与迷胡、花鼓调的最大区别就是起伏大,调尾旋律上扬,多用“大跳”,因此将该剧种称之为扬高戏。

    与其他戏剧相比,扬高戏的表演、音乐、舞美具有一股古朴气息。它不注重表演技巧,不大段唱白,但重故事(剧情)表述,旦角男扮,延习至今。生、旦、净、丑同腔同调,尤其是净的唱法和音色值得一提,这与其他戏曲相比稍有变化,唱调有72大调、36小调。其音乐伴奏很有特色,弦乐多碎弓、多抖动,加之高音竹笛,可谓繁弦急管、金声玉振,给人以欢快明朗或凄楚激越的感受,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关于扬高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朝。相传隋朝末年,李渊率兵南征凯旋,途经田野听此曲调,顿觉耳目一新,即令乐官将此曲调记录下来。李渊登基后,命宫女学习演唱。从此,宫廷内外共唱此曲,以示荣贵。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又命长安宫民皆唱此曲,以示孝意。中宗时期,该剧的化妆演出很有特色,形成了扬高戏的雏形。唐朝末期,一位赴长安赶考未第返乡的书生,在出函谷关后,因手中拮据,便将扬高曲调传授于灵宝南阳村。南阳村戏班以元杂剧剧本为基础,用扬高曲调登台演唱,形成了具有灵宝特色的扬高戏。经过漫长岁月,它又逐渐流传到陕县和山西的平陆、夏县一带。

    清道光年间,扬高戏开始能够与秦腔、蒲剧相抗衡。清光绪年间,豫西、晋南最红火的就是扬高戏。凡大庙会、大戏楼皆请扬高戏班,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扬高戏。相传民国十一年,在山西芮城南庙古会上,扬高戏与蒲剧名班对台。演着演着,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涌向扬高戏那边观看,还挤倒了庙园的大墙。此时的扬高戏,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由于社会变迁、战乱频繁,加之外来剧种相继流入,对扬高戏的冲击很大,变得时强时弱。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日趋稳定,扬高戏有所恢复。但是由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戏,扬高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现在在陕县峪里村仅存的一个剧团,也是该村扬高艺人自发组织成立的。该剧团有成员34人,且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觉拜师学艺的人,平时只能参与业余演唱。该剧团最年轻的艺人35岁,其他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年的经费只有300元钱,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组织演出,并且还是免费。

    扬高戏经千年发展,从盛到衰令人无奈。假如能够让扬高戏从民间走上正式舞台,使其重现往日辉煌,这无疑是一件幸事。■ 姚书勤【原标题:三门峡古稀剧种:扬高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部在线 2012/6/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