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开幕的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至10月31日晚,已演出了三场。来自三门峡、洛阳、开封、驻马店的稀有剧种、曲种先后登台演出,吸引了上万名观众观看。
在演出现场,记者发现,稀有剧种、曲种的演唱者大多来自基层、农村,大多数演员上了年岁,在舞台上已不是那么利索了。经历了社会变迁的大潮后,这些戏曲的生存状况究竟怎么样呢?
昨天下午,来自三门峡陕县峪里村的扬高戏剧团演出了传统戏《金瓶梅》中“挑帘”一折。虽然道具简单、化装也粗糙,但他们演得很投入,观众看得也很认真。团长李超伦拉把凳子坐下来和记者说道:“扬高戏原名羊羔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解放后才改的名。我们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能哼几句。剧团是业余的,演员更是业余的,一年就唱一回。因为没人招呼,今年春节我们村的戏没有唱起来。”据了解,扬高剧团以前曾经红火过,看的人很多。可是现在不行了,剧团里演员最大的78岁,平均57岁,连个跑龙套的都找不到。这次能来郑州演出,大家伙都很高兴。但他们也深深地担忧,尽管上级也很重视挖掘抢救稀有剧种,但没有经济支持,年轻人都不爱学,过几年这个戏可能就没有了。
虽说和扬高戏相比,二夹弦的名气要大得多,但是,二夹弦同样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当中。二夹弦曾经风靡北方很多省市,留下了很多优秀剧目,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最火时曾连演130场,一天演6场,演员都顾不上卸装。但是,自1984年全国唯一的二夹弦剧团———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停办后,二夹弦在正规舞台上消失了。为了抢救这个稀有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说服自己的家人卖掉房产创办了二夹弦戏校,培养学生。经过多方奔走,到处贷款、借债,邀请知名艺术家参加,今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剧团成立了,戏也排出来了,但依然困难重重。田爱云表示,虽然没有钱,我们就是到处借也要维持,我就不相信这么好听的二夹弦会说没就没了。【原标题:一半是高兴一半是辛酸———全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