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最美牡丹红——记91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4)

2013/12/20 16:17:32 点击数: 【字体:


学习为了传承,更要探索创新。

  在北京演出《桑榆唱晚》期间,北京成良文化发展公司的经理李博成找到她说:豫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好像中老年观众多一些,年轻人较少,我们要想办法争取年轻观众……

  面对这样的现实,马金凤陷入了沉思,她说:“观众爱看不爱看,观众没有错。好东西谁都愿意去看,关键在于演员有没有把观众吸引进去的本领,演员要有真功夫。”

  曾经有一次,在中州剧院演出时,突然停电了,当时台下一片喧哗,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马老就让人给她打着手电筒,自己站在舞台中央唱,一直坚持到恢复供电。她认为,吸引年轻观众,还得演员下功夫。演员下到一定功夫,唱得字正音圆,符合人物,有剧情有故事,真正把人物的思想表现出来了,观众是爱看的。“不怕千人看,就怕一人瞧。”

  “地方戏曲改革的基础是观众,大量普通观众自觉看戏,自愿欣赏,才能给豫剧带来希望。看一场戏要花两个小时,既费时间又要拿钱买票,不是真正的艺术,人家才不看哩!不仅演员要有真功夫,演出形式也要创新。”

  在这样的思索中,传统戏曲创新跨出了第一步,《穆桂英挂帅》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新改编,把交响乐引入豫剧演出,用80人组成乐队伴奏,5000多小节的交响乐贯穿始终,与戏曲音乐融为一体。

  新版《穆桂英挂帅》共在保利剧院演出8场,场场爆满,有人统计,演出期间平均每场全场鼓掌36次,演出后平均鼓掌10分钟,演员谢幕3次。

  啊牡丹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1956年,洛阳市豫剧团宣告成立。由于剧团是马金凤一手带起来的,外界邀请剧团出去演出,马金凤经常跟团去演出,工资却和大家的一样,“一辈子没讲过工钱”。

  马金凤在洛阳有套房子,是洛阳市政府特批的,三室二厅,宽敞明亮。可是,这个家简朴得令来访的人难以置信:水泥地板,白墙,没有经过任何哪怕是最简单的装修。从客厅、卧室到厨房,看不到一件新的或者是档次高一点的家具。桌子是旧的,椅子是旧的,沙发也是旧的。厨房里的橱柜,卧室里的梳妆台竟都是几块板子钉起来的,粗糙得像街头小吃摊的简易饭桌。

  但她的心里却惦记着演员们的住房。费尽周折为洛阳市豫剧团盖起了家属楼,马金凤自己却一平方也没要。她说:“大家在一块都奋斗这么多年了,现在都老了,得让演员们有个落脚的地方。”

  直到80高龄,马金凤还担任洛阳豫剧一团团长,每年下到县、乡、村给农民演出。如今,观众思念退了休的马老,希望她露面的机会更多一点。而她认真地说:“现在年纪大了,观众抱着那么大的热情见到我了,我怕他们失望。作为演员,我去了得给他们奉献点什么,如果不唱的话,觉得愧对观众。”

  马汎浦告诉我们:“现在很多邀请俺妈都推了,因为觉得去就得给观众带来点什么,不然觉得对不起观众,给再多钱也不去。”

  马老现在与女儿住在一起,只是偶尔回到洛阳,她说:“回去一次,车接车送的,得给领导找多少麻烦?”

  “俺妈心脏不好,走长路的话会心慌。医生嘱咐她要少出去,多在家静养。”马汎浦说。

  “以前经常外出演出,没时间和孩子们见面,现在有时间了,就多和孩子们说说话,亲热亲热。至于日常作息,现在不跟团了,也就顺其自然。”马老说,她特别喜欢鲜活的东西,家里养了很多花草,用河南话说:“只要绿绿的就行。”

  因为怕别人认出来,马老外出散步也很少,在家闲来无事时,她也会坐在电脑前,挪动鼠标,玩起年轻人常玩的“接龙珠”游戏。

  91岁的马老,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腿不疼,依然坚守着演出时定下的清规戒律: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辛辣生冷之物。

  她爱观众,时常伏在案头给戏迷和学生们回回信。

  重孙女“宝宝”想学戏的话,她也给比划比划。

  这时,马老不像一个大师,更像一个奶奶。(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原标题:最美牡丹红——记91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3-07-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