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锡梅,1940年出生于太康县,是建国后道情戏的第一代传人。她的演唱特点是吐字清晰、嗓音洪亮、声情并茂、质朴大方、动作潇洒、形神兼备。她主演过《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道情戏代表剧目。
所获荣誉
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1959年,她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汇演,以《敢干的姑娘》一剧荣获演出三等奖。1960年,在全省汇演中荣获个人二等奖。1979年,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戏曲汇演中,她曾与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大师同台演出,堪称道情这一稀有剧种的代表演员。1983年全省汇演中,以《鸡婆杀鸡》获优秀奖。2008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的传承人。
演艺生涯
艰苦的学戏道路——1954年,朱锡梅加入了太康县豫剧二团,学习豫剧和道情戏,开始了她的学戏生涯。在学习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的嗓音不适合唱豫剧。1956年12月,太康县道情戏剧团正式成立,当时还在太康县豫剧二团的朱锡梅经过考虑,选择了太康县道情戏剧团。回想起当年学道情戏的情景,朱锡梅说:“刚开始学的时候,我觉得道情戏很不顺耳还听不清楚,而且道情戏唱腔也难,当时就感觉自己学不会了。在排练的时候,我还经常会躲起来哭,可是我没有放弃。我想已经把豫剧丢了,这次不能再把道情戏也丢了,我一定要学好。”于是,在三九寒天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剧团的墙边念台词、练唱腔、练嘴头。凭着仅有的小学知识,朱锡梅把道情戏的十几个剧本全部念完、背完。随后,朱锡梅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嘴头虽紧却仍能让观众听清楚自己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词,并且能连唱数十句不喘气。
凭借努力成主角——1957年1月,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太康县道情戏剧团就开始演出了,而刚开始正式学习道情戏的朱锡梅,只能是这边刚学完,那边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凭借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朱锡梅很快就唱起了主角。渐渐地,观众接受了这个出道不久的年轻姑娘,观众都说这个姑娘唱得好、嘴头紧。一次次的成功演出,使朱锡梅被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和接受。有一年,太康县道情戏剧团到郑州中原影剧院演出,郑州市民一听说朱锡梅来了,纷纷买票,等着盼着听朱锡梅唱道情戏。这次太康县道情戏剧团在郑州中原影剧院连续演了10天,共演出10场。剧团为了让朱锡梅休息休息,决定在最后一场换主角,可是在向观众解释的时候,观众不答应了,他们一起喊着要看朱锡梅演出,于是朱锡梅只好重新化妆,演完了最后一场。
爱岗敬业——40年来,她一直是剧团的“台柱子”,许多重要剧目都由她担纲主演。她为演好戏,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1963年,道情戏剧团在漯河骡马交易大会上与当地享有盛名的漯河豫剧团唱对台戏,已怀孕6个月的朱锡梅不顾全身浮肿,一连唱了15天,每天3场,共计45场。当最后一场拉下帷幕时,她一下子瘫倒在舞台上,好多热情的观众目睹此景,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1979年“八一”建军节之际,剧团接到任务,要到解放军某部驻地慰问演出。当时朱锡梅正患重感冒,团领导非常为难。朱锡梅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到医院挂吊瓶打点滴,不等退烧,便登上舞台,完成了慰问任务。
感悟和心声
“我信奉常香玉大师说的‘戏比天大’。我要一直唱下去,要教更多的人唱戏,让他们把道情戏传承下去。”【原标题:朱锡梅:道情戏永远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