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夏邑唢呐吹出幸福歌

2013/5/2 9:16:49 点击数: 【字体:

夏邑唢呐吹出幸福歌
   

    唢呐作为传统的乐器之一,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如今,河南省夏邑县的农民唢呐队,不仅将这一传统的演奏形式传承下来,而且加入了新的元素,倍受广大群众欢迎。这些唢呐演出团体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靠声声唢呐,吹鼓了自己的腰包,吹来了幸福的生活,吹出了太平盛世。

  代代相传吹出致富路

  唢呐艺术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曲目繁多,旋律优美,高亢激昂。解放前,吹唢呐被视为“下九流”。但夏邑县的民众,并不以为耻,代代教习,心传口授,相衍成俗,将这一传统艺术保留至今。

  解放初期,夏邑县的老一辈唢呐手,高奏唢呐,庆翻身,庆解放,带出了徒弟百余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遍布夏邑县城乡。如今,他们逐渐独立成派,互相切磋,互相竞争,新人辈出。

  近几年,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夏邑县的唢呐活动,空前繁荣。现已拥有唢呐队100余支,唢呐手达200余人,其中有年愈花甲的老人,有七、八岁的孩童, 也不乏十七八岁的女青年,他们分布在全县各个村落,很受村民们喜爱。这支民间唢呐队伍,长年活跃在夏邑城乡,为该县增添了无限乐趣。凡民间俗事、婚丧辰喜,建房造屋,送兵迎兵、开会议事等,村民们都要敲起锣鼓,吹起唢呐,示顺吉、求喜庆。特别是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还要张灯结彩,以不同形式,与狮子灯、花灯、龙灯配合一起,欢天喜地吹唢呐,敲锣鼓,自娱自乐,常常闹到半夜乐而忘返。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夏邑县唢呐手们也有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他们利用农闲暇余,为民间俗事服务,收取一定报酬。每个唢呐队年均收入可达2万余元,一般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技艺高超的唢呐队,相请的人家更多,他们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夏邑县的民间唢呐队,既松散又严谨,能大能小,随合随分。小的可五、六人组队为农家服务,大的能组织几十人的大型唢呐艺术团。

    不断探索走出新天地

  “音乐创作和演奏,必须要有丰厚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老一辈唢呐名家尚学先道出了自己的经验。他常常深入百姓生活,采访民间艺人,把表现当代广大人民思想情感作为唢呐的精魂,将百姓的喜怒哀乐化成音符,融化到自己的乐曲里,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尚学先等老一代唢呐演奏家取材于民间小戏曲调,同时融合了花鼓灯和淮北戏曲的乐曲——《锔大缸》,用唢呐、大小手管模拟小炉匠的叫卖声、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声和金刚钻补缸的转动声,惟妙惟肖,令人叫绝,在豫东平原轰动一时。

  如今夏邑县涌现出不少吹唢呐的年轻好手。会亭镇王刘庄村的王亚男今年17岁,唢呐“龄”却有近10年。这些唢呐手和祖辈、父辈不同的是,他们不断探索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唢呐新曲牌,吹奏的《社会主义好》、《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有农家风味,深受群众欢迎。

  在不断的探索中,夏邑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的吹奏、表演技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从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几十人带动作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二胡、萨克斯合奏;从鼓、钹、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架子鼓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发展到曲牌、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这两年,不少唢呐队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与音像出版社联姻,录制唢呐曲牌、地方小戏,小品等,拓宽了唢呐队的发展道路。王集、太平、中峰、郭店、业庙等乡镇的唢呐队录制了《亲生儿子不养娘》、《王三赶集》、《小夫妻》、《称母》等十多部小戏、小品,光盘投放市场很受农民欢迎,为唢呐队和音像社增加了不少收入。
 
    演技娴熟大赛展才艺

  夏邑县人吹唢呐有很多绝活,一是冬天吹奏时,不仅手不僵,还能冒汗;二是夏天连吹几个小时,可以喉口不干。最令人叫绝的是“单手吹”和“换手吹”,艺人们左脚打锣,右脚踩钹,单手举一支唢呐,4只手指灵活起落,吹一阵,换到另一只手,竟曲不中断,衔接得天衣无缝。

  夏邑县十分重视挖掘、发展夏邑县的唢呐艺术,每年正月十五,夏邑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都要在县城主要街道举行唢呐大赛,各乡镇党委政府从众多唢呐队选拔出吹奏高手,代表本乡镇到县里参赛。

  比赛那天,来自全县的24支唢呐队的选手们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单吐、双吐、三吐、连吐、咳音、上滑、下滑、花枝、颤音等演奏技巧,不仅能精彩吹奏出《百鸟朝凤》、《小放牛》、《将军令》等不同风格、不同音色、不同韵味的唢呐名段,而且还能熟练优美地演奏出豫剧、京剧、曲剧、越调、花鼓、二夹弦、黄梅戏、河南坠子等。

  桑固乡的董恒发、孔庄乡的马留薪、火店乡的刘建设、马头镇的黄建成、王集乡的孟兰军、县城的高传义等唢呐演奏高手的演奏,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豫东平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似乎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男女结婚时的前奏曲《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其如泣如诉,其余音震颤,怕是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一种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当然人们听了这样的悲曲之后,也会化悲痛为力量,力争奋发有为。每年唢呐大赛那天,他们演出的台下观众如潮,叫好声不断。【原标题:夏邑唢呐吹出幸福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民乐网 2009-11-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