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商丘

刍议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商丘四平调为例

2013/4/17 11:17:07 点击数: 【字体:

 
   【摘要】四平调剧种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与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对河南稀有剧种—商丘四平调进行多方面的论述,对保障四平调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四平调 河南稀有剧种 传承与发展

  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现状

  河南是中国的“戏曲之乡”,因此深入分析河南戏剧的现状积极保护河南戏剧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河南中州有着十分丰厚的戏曲文化积淀,加之受开封形成的《诸宫调》、宋杂剧以及极具艺术的“元曲”的浸润,并受各地语言、民俗及姊妹艺术品种的熏陶,从明代中叶开始,已呈现出繁华的景象。从明万历十年起,河南境内曾相继产生、存在和流行过近80个不同的剧种,其中戏曲剧种约65个,占本土的2/3。

  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艺术规律作用下,400多年来河南戏剧也经历了兴衰更迭的变化。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戏剧的众多剧种仅有8个幸存下来。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支持鼓舞下,经过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在1956年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中,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启动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在河南省各市(地)、县(市)组建了一千余人的修志队伍,在诸多努力下,经过近六年的田野调查,对河南戏曲这一宝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有些剧种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拥有自己的专业表演剧团,像昆曲、清戏、评剧、越剧、罗戏、山梆(靠山黄)、八调腔、豫南花鼓(光山花鼓)、迷胡(眉户)戏等;截至新旧世纪交替之期,依然发展兴旺、存在或尚有踪迹可寻的,共有37个剧种,其余均已消亡或退出河南。

  四平调的发展现状分析

  四平调的概况。四平调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性剧种,它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广大接壤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戏曲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四平调戏班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接收,这一剧种从此便在商丘立足、发展。四平调在苏、鲁、豫、皖发展迅速,并达到该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革时期,整个文艺界都被视为“10年文艺黑线”统治下的“黑窝子”,商丘市四平调剧团被迫解散,该剧种的发展陷入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平调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另一个春天。商丘四平调剧团恢复重组,该剧团所排演的历史剧《小包公》,红极一时,影响极为广泛。1980年12月,首次“四平调唱腔音乐座谈会”在商丘市文化局的倡导下顺利召开,这是继“双百方针”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更青睐于流行音乐和电视剧、电影。包括四平调在内的很多戏曲剧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濒危的民间文化。

  商丘四平调的起源。早在民国时期,花鼓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将二人席地对唱的单一形式改革为由多人演唱,分兼锣鼓,且随时借“髯口”、“头饰”等简易的化妆用以区分人物角色的演唱形式。但由于当时的旧政府认为花鼓的唱词“有伤风化”并多演男欢女爱的曲目,而屡遭禁演,花鼓艺人们为了能继续登台演出只能不断的更改名称。曾先后使用过“文明梆”、“干砸帮”、“无弦梆”“咣咣戏”等名称。

  1931年在商丘的演出就是以“咣咣戏”挂牌,当地人称“大酥瓜”的管主,嫌“咣咣戏”这个名称不雅,于是就提出:依据剧中的男女多用本嗓演唱,曲调听起来四平八稳,花鼓常用曲调中又有“平调”这一板式名称,便建议各取一字“四平调”,这一名称由此而来。

  商丘四平调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就艺术特色来说,从语言上来看,其唱词具有典型的中州韵味;从调式上来看,具有宫调式的鲜明特征;从曲调上来看,它是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干,很少有其他的音调。四平调在唱腔艺术上具有很强的摄取、吸收、消化能力,不仅吸收各种姊妹艺术的有益营养成份,还吸收民歌、小曲的精华来丰富自己,使自己更加富有生气,更具机动灵活的表现性能。由于艺人们创作个性的差异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又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流派。四平调因产生于民间,无论是其表演技巧还是戏剧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很容易与广大老百姓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它也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其前身是花鼓。

  四平调的唱腔音韵、道白隶属北方语音系统,使用的是“中州韵”,有十三道韵辙。由上下两句组成,以七字、十字句为主,唱词压韵、合辙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常用的调式在bA和bB之间,有时使用其近关系大调(bE或F之间),多采用“宫”调式。常用板式有平板、直板、念板、散板和慢板五类,都是4/4节拍。另外还有“河南溜”、“丰县溜”、“昆腔”等多种唱腔曲牌混合。

  从发展现状来看,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四平调剧团20多年前在全国基本绝迹,四平调的发展更是逐渐跌入低谷,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也歇业20年。为了挽救这一濒临消失的稀有剧种,2002年以来,经过团长付梅和国家一级演员拜金荣等老演员的努力,四平调剧团渐渐恢复并进行排练和表演,2003年,他们自编自演的剧目在河南省第三届戏曲大赛上获得银奖,在全国“国花”杯戏曲大赛中获得金奖,再次引起艺术界的关注。在抢救四平调这一传统戏曲的过程中,商丘市梁园区委、区政府积极做了划拨资金及公开向社会招聘四平调演员等方面的努力,为四平调剧团解决编制难题。这一系列措施对四平调剧团的复出以及这一传统剧种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和保护四平调的具体措施

  四平调现在之所以成为了濒危剧种,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流失了大量的原有观众。四平调鼎盛的年代,其流行地区,没有电视、网络、歌厅等现代娱乐方式,百姓的文化生活的可选择性非常小。最常见的一种文化生活形式便是农闲时的村头大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想要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濒临消亡边缘的四平调,关键便是培养一定的听众群体。笔者认为,听众群体的培养要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

  商丘四平调剧团应该组织创作班底加强新剧目方面的创作。一些经典的传统剧目也许可以吸引许多中老年听众,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却缺少吸引力。因此应在戏曲创作上下足功夫,创作一些与时代相结合、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剧目,把年轻人吸引到戏剧舞台前。

  保护和发展四平调,不仅要培养听众更需注重自身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在外部因素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四平调戏剧的改革工作如果不能与时代同趋同步,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首先在剧目的创新上,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现代农村、城市生活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裁进行创作。在唱腔、唱法创新上可以像邹玉振、王汉臣他们当年创立四平调一样,更多地吸收其他剧种曲调、其他唱腔唱法的精华,甚至还可以借鉴一下民族和美声唱法发声方法。

  商丘地方政府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剧团的发展。政府在剧种的传承与保护中始终应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应调动协调宣传、文化等主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一些大型的巡回演出。还要有效地运用本地的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资源,录制四平剧的经典剧目,在一些电视台播放,拓展戏剧的传播渠道,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小抓起,培养传承与发展四平调艺术的生力军。培养听众群要从小抓起,在商丘的中、小学、幼儿园掀起听、唱、演四平调戏曲的热潮。把四平调的经典剧目故事如《小包公》等制作成小朋友爱好的卡通影片、或排演成励志的儿童剧,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熟唱家乡的剧种。在学生们的音乐课上开设四平调的传统音乐教学,让孩子们对四平调的唱腔和知识有系统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听众群,还可以培养新一代的生力军。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平台,高校在保护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建议四平调这一属于“传统音乐”范畴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试着进入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可在相关院系成立四平调戏曲实验班,招收对口的戏曲专业人才,这样一方面提高演员的素质修养,另一方面也系统地传授了四平调唱腔。这不仅完善了当地院校的本土音乐教学,又能更好地传承四平调。

  结语

  河南濒危剧种有许多类别,类似四平调这样的地方小剧种还有很多,对其进行发展和保护的措施是相类似的。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以系统的、科学的方式全面地实施保护和抢救濒危剧种的工作,在保证其自身品质、尊重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50400)【原标题:刍议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商丘四平调为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 2013年01月1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