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纸灯笼承载着无数人温暖的记忆
开栏的话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河南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河南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抢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但仍有大量如永城纸灯笼者,像野花一样凋零、败落,令人扼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关注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专栏,报道散落于山野的我省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之花,剖析其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激发其生机与活力。
灯笼,从古时的灯具到现在的民族工艺品,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逢年过节打灯笼的人少了,传统的纸灯笼慢慢也在被五花八门的塑料灯笼所取代。但是在永城市马牧镇郑寨村,却依然有一批钟情传统手工艺的人们,坚持着手扎灯笼这门传统技艺。2月15日,笔者走进马牧镇郑寨村,详细了解这种民间手工技艺。
历史悠久,世代守护技艺
村民告诉笔者,郑寨村做纸灯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84岁的老人郑文彬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前辈什么时候开始做纸灯笼,自有记忆开始,老人就看到家人每年都会做纸灯笼。
郑文彬告诉笔者,郑寨村做纸灯笼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以前一位神仙化作乞丐来村里乞讨,可村里人不愿意施舍给他东西,就连坐在小孩子屁股下的烙饼都不愿意给这个乞丐。神仙禀告给天帝后,天帝大怒,欲用火惩罚这个村里的村民。村民得知后,赶紧制作纸灯笼,并点燃灯笼,远远望去,好似村子被火烧一样,这样村子才逃过一劫。后来,制作纸灯笼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加上灯笼寓意吉祥平安,又演化出“姥姥要给新生的外孙在第一个元宵节送灯笼”的传统习俗。
据介绍,以前该村每家每户都会做纸灯笼,每年的十月份开始,村民就开始整理制作灯笼的原材料:高粱秆、蒲草秸、玉米篾子等。按照制作灯笼的模具,分成大小不等的内衬,准备好糨糊,然后就开始工作了。
据该村村民郑玉敏介绍,做纸灯笼从截高粱秆、剖玉米篾子、搭架子、拓版画,到最后粘贴、勾边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作都要认真仔细手工操作,马虎不得。一般四角的灯笼需要32个内衬、56个塞子(用以连接内衬骨架)、10张纸片,如果是六角或者八角的纸灯笼,需要的材料更多,也更费时费事。
“知道这些工序,也并不等于就会做纸灯笼灯了,实际做起来每个环节都还有更细的讲究。”郑玉敏边做灯笼边向笔者介绍,“比如挑高粱秆时,要选硬度适中的。太硬,后续工作不好开展,太软,容易裂开。玉米篾子厚薄、宽窄、柔韧度,差一点点都会导致前功尽弃。还有最后的粘贴,一定要小心,对照好,确保版画在平面的中间,以便做出来美观。”最后,将穿过铁丝的小圆木片底部拉到顶部,加上插蜡烛的灯台,一个20厘米长10厘米宽,且四面图画各异的四角灯笼便成功“面世”了。
除了普通的纸灯笼,村里心灵手巧的人还做船灯,因为纯手工制作,一家人一般每天只能做三四个。三个月下来,等到快正月十五的时候,每户可以做三四百个纸灯笼。用背筐或者扁担装上满满的纸灯笼,村民开始赶庙会去。
“那个时候卖得比较便宜,四五分钱一个灯笼,但是因为没有塑料之类的灯笼,所以销量还是不错的,每次挑的一二百个都能卖完,有时候还供不应求。”回忆起以前的繁荣情景,郑文彬说,“我们背着灯笼到夏邑、永城周边乡镇,甚至到安徽亳州等地销售,那个时候是纸灯笼最受欢迎的年代,我们村里人也干劲十足。”
现状堪忧,越来越少年轻人坚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等不了“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品,老手艺因为做工久、人手少、销路窄等因素,也留不住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许多老手艺陷入日渐失传的尴尬中。
据了解,目前,郑寨村除了村里的老人,年轻人没有愿意学的,而目前依然在坚守做纸灯笼的只有69岁的李树申一家。
李树申告诉笔者,村里只有他家做纸灯笼的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挣钱少,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手艺,认为这既费时费工,又不能挣太多钱,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谈及原因,李树申坦言,再加上现在很多制作版画的模具都已经没有了,村里只现存一块制作版面的模具。
提起纸灯笼工艺的传承,李树申面露忧愁:“以前村里做的人挺多,而现在村里只有一些老人会做,因为做这种传统纸灯笼繁琐而且钱赚得不多,做纸灯笼的人年龄出现了断层,现在只剩下我家了。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要是在我们手上断了不好。我们也不想断,怕喜欢这纸灯笼的人再也没地方买了。”
销路变窄,老手艺盼传承
现如今,市场上各式各样电子塑料灯笼,款式多样,可是远远不如传统的纸灯笼让人魂牵梦绕,因为它蕴含着祖先的生存智慧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永城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郑亮告诉笔者,这些纸灯笼不仅仅是对一种民间手工艺品的传承,更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小时候过元宵节,小伙伴们一起提着各式花样轻巧俏皮的灯笼,迈着轻盈的步伐,点亮蜡烛,唱着歌谣“灯笼灯笼灰,三钱买一堆”在村里嬉戏,这是一种温暖的记忆。
问及做纸灯笼能收入多少,李树申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市场上塑料灯美观,现在一个能卖四五元钱,今年一共做了200多个纸灯笼,也就卖了不到900元钱。“现在是销路越来越窄,买的人越来越少,不稀罕了。”李树申感叹道。
纸灯笼,作为一门老手艺,它具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对于纸灯笼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郑亮表示,脑海中有很多构思,欲将传统灯笼进行到底。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建成一个纸灯笼展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间手工艺品。也希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꼈㨈6
【专家点评】
守护精神家园请从身边做起
卫绍生
永城纸灯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元宵佳节和其他喜庆节日的必备之物,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虽然没有洛阳宫灯那样幸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和夏邑等地的纸灯笼一样,有特殊的文化渊源,传承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蕴含着百姓的思想情感,在元宵节等节日里渲染着喜庆吉祥。可惜的是,永城纸灯笼和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改变,面临着传承发展的窘境。
永城纸灯笼虽然是个案,但它反映出来的,却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大课题。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守护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大力提倡,而且需要社会和民间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从人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让民间文化得到发展。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请从身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