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文化遗产 >> 文遗动态 >> 浏览商丘

关注商丘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睢县

2013/4/2 10:05:15 点击数: 【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种遗产维持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只有它才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评审委员会进行认真评审和认定,提出了推荐项目共121项,并于11月8日向社会公示。其中,我市有6个项目被列入公示名单,分别为:民间文学类花木兰传说、民间美术类柘城李秀山泥塑、民间舞蹈类大仵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及曲艺类四平调和二夹弦、文化空间类火神祭祀。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
  
    睢县是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的,据88岁的老艺人彭素鸾回忆,睢县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玩会班成立于1895年,尤吉屯乡丘井村玩会班则成立于1900年。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间传统业余剧团,虽春、冬季节依然活跃在各种庙会和活动中,但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对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二夹弦的演出也愈来愈少。
  
    睢县二夹弦花开两朵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与纺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便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他们父女俩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来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今天的二夹弦。
  
    睢县的二夹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另一支是尤吉屯乡丘井村,这两个分支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要一支为后台乡阎庄村。后台乡阎庄村玩会班由阎庄人韩宝印创建于1895年。韩宝印对二夹弦情有独钟,无论是生、旦、净、末、丑,还是拉弦无所不能,韩宝印家境贫寒,以走村串乡演艺为生。
  
    阎庄人韩祖兴(1919年生,已故)7岁学艺于韩宝印,学习了二夹弦的全部精华,继承了许多传统唱腔和剧目,有50多部戏至今仍在传唱,并做了许多增补益善工作,使得二夹弦在民间更受欢迎。韩祖兴与彭素鸾结婚后,又教会了彭素鸾二夹弦,他们边继承、边发展、边收徒,成立了阎庄二夹弦剧团,二夹弦得以在睢县及周边地区流传。
  
    另一支是睢县尤吉屯乡丘井村玩班会,组建于清朝宣统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为该村张玉春、陈化玉创办。
  
    据二夹弦老艺人郭振东讲,陈化玉家庭很穷,从小跟随父亲在河北、山东一带要饭,在当地拜师学艺,学会了二夹弦剧种的各种行当,后回家乡创办了丘井戏曲玩会班,其所收弟子有开封第一任二夹弦剧团团长李学义,以及连孝志、连普备等。1958年,山东菏泽二夹弦剧团来睢县演出期间,该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亲自到陈化玉家拜访,称其为老师。
  
    1958年,睢县政府在阎庄、丘井两个二夹弦玩会班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睢县二夹弦剧团,配备了音乐唱腔设计人员,并举办了数期戏曲培训班。“文革”期间,为破“四旧”,原来的曲目全部不让唱,剧团基本停止了演出活动,至1968年,睢县二夹弦剧团被撤销,演员全部回家,由政府主办的二夹弦剧团至此寿终正寝。1970年,在艺人韩祖兴、彭素鸾、马义生、张新正等人的组织下,重新组建了睢县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并保留了大量传统剧目,继承了二夹弦的优秀声腔,培养了一批二夹弦的传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睢县又成立了河堤乡二夹弦剧团,使得二夹弦剧种得以壮大和生存。
  
    60年戏剧传承路
  
    睢县后台乡阎庄村88岁的老艺人彭素鸾为在世二夹弦最早传承人。当记者在睢县文化馆馆长张祖营和党支部书记张慎芝的陪同下找到这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偏辟村庄时,彭素鸾老人热情地从院里迎了出来,老人88岁高龄身板依然硬朗,走路有劲,脚下有根。其儿媳打趣地说:“唱了一辈子戏,落了个好身体。”彭素鸾老人告诉记者,她是结婚后才跟丈夫韩祖兴学唱戏的。当时她已二十五六岁,但天资聪颖,只要听丈夫唱两遍就能学会,加上她知道自己学戏晚,所以学起来很用心,每天都刻苦练习。后来跟着剧团演出,边学边演,不到几年就把几十个剧目全部掌握,且边演出边收徒。“我们这儿唱二夹弦的都是我和老伴教的。”彭素鸾老人说,她这一辈子收了七八十个徒弟。开封二夹弦剧团第一任乐队指挥马培功就是她的徒弟。彭素鸾老人回忆说,她当时领着一班徒弟走乡串村演出很不容易,往往是晚上唱戏,第二天早上要点馒头充饥,上午抽空排戏,快到中午时赶紧到村庄上唱一阵好讨点口粮。她的徒弟都是这样教出来的。老人说,她70多岁还登台唱着戏呢。几十年里,她领着徒弟到过淮阳、石家庄、杞县、山东曹县、原阳、叶县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曾用这样的话来赞美其唱腔的优美:“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振兴二夹弦任重道远
 
    采访时,老人说:“我给你们来一段《白蛇传》选段吧。”在优美流畅、委婉细腻的曲调中,记者感受到二夹弦已融入到老人的生命里。
  
    前两天刚从平顶山带团回来的韩战军团长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挂牌演出的“睢州二夹弦剧团”就是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韩战军说,二夹弦的曲调优美流畅,唱腔委婉细腻,生、旦、净、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点。它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能演出古、今及近代各种剧本体裁,且又能驾驭正、悲、喜、闹、文、武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唱上半个月也唱不完,且大多是宣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表现男女爱情的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因而很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据韩战军介绍,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有20多名演员,且女多男少。由于收入不太可观,每年都有一两个出去打工不回来的,也有跟着唢呐班唱戏的,人员是逐年减少,年轻人学唱二夹弦的也很少。韩战军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由于老艺人的去世和转行,许多剧目、曲牌无人继承,无人整理,造成了剧目、曲牌甚至板式的湮灭,他再过10多年也出不去了,下面再没传承人,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二夹弦剧种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2006-12-29 作者:刘絮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