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胡芹
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表明,胡芹属于历代贡品,因产于襄王分封之地的胡襄集旁的胡庄而得名,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叶片深绿,根小棵大,茎部光滑,生长快,纤维少,吃着清脆无渣,芳香爽口,素有“芹王”之美称。它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养颜、保健的特殊功效,是绿色环保食品。
相传,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柘城人将胡芹送至汴京,赵匡胤品尝后赞不绝口,封为菜肴之佳品。从此,胡芹便一直作为历代贡品延续至明清。
1953年,全国各地的名优农产品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参加展览会,胡襄农民把精心采收的1500公斤胡芹从商丘火车站直接运到北京参展。
展出期间,人们曾把胡芹送到中南海,让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毛主席品尝后感到味道确实不错,专门给当地老百姓写了一封书信,向当地老百姓表示感谢。信中内容大概有这样一句话:胡芹是劳动人民的果实,今后不要再义务送了。
只可惜这封信在村里保存时失传,记者无法亲眼看到书信的内容。据说当时书信由村里的一名教师保存,可至今也没有找到这封信的下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这同时也给胡芹增加了一层更加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之后,从1958年到1962年,胡芹作为农产品曾多次进京参加展览。胡芹也因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因其能医病健身享誉天下。
特色胡芹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国的芹菜种植历史悠久,面积那么大,为什么惟有柘城县胡襄镇的胡芹这样出名呢?
记者去柘城采访之前,曾听朋友说当地的芹菜仅有几畦种出来的才是正宗的胡芹。而记者在胡襄镇的所见所闻,觉得并不是那回事儿。胡襄镇镇长许玉宾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个中缘由。
其一是自己育种。胡襄镇胡芹的正宗产地是在胡芹行政村,行政村下辖胡庄、张菜园、刘庄等自然村,总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可以说整个胡芹行政村的土地大都以种植胡芹为主。
数百年来,当地老百姓保持了自己繁育种子的习惯,从自家菜田里培育优良种子,并一直延续至今,与外界的芹菜品种几乎没有杂交,做到了“根纯苗正”。
其二是“三立”栽培。胡芹行政村的老百姓种植胡芹仍是按祖上流传下来的传统种植模式。每年的立夏前后开始育种,立秋前后开始移栽,立冬前后开始收获,一成不变。
其三是地窖储藏。胡芹到了收获季节,整个茎和叶是墨绿色。当地老百姓带着土墩把胡芹从菜田里刨出后,“移植”到自家所挖的地窖里面,还要让其“生长”一两个月时间。这时候,胡芹开始产生“质”的变化:整棵芹菜的茎秆和叶子全部由墨绿变成嫩黄,并长出嫩芽,到春节前才开始上市。
其四是土质区别。在胡芹行政村的1000多亩土地上,用铁锨随便向地下挖30多厘米深,就会发现黑土层,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只有这样的土层,才能够生长出味道鲜美的胡芹来。同样的种子,种到其他地方,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开封的“玻璃脆”也相当出名,但无法与胡芹相提并论。
胡芹行政村所种植的胡芹,你只有品尝以后才发现,一股浓浓的芹菜味扑鼻而来。在村头农民种植胡芹的菜畦里,记者随意拔出一棵,仔细咀嚼茎秆,味道着实不一般。
药用胡芹
也许是孤陋寡闻,见识短浅,过去记者只知道芹菜是一道菜肴,吃法有许多种,还从未听说过芹菜有药用和保健功能。
镇长许玉宾给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年有一段时间,他因工作劳累,经常出现头晕头疼,大脑思路不清晰,他连续3天每顿饭都吃些胡芹,结果不知不觉神清气爽,工作起来特别有精神。
镇长的话可能含有广告成分。但是他对记者说,上面有不少领导都派人到村里专门购买胡芹,听说吃了降血压、降血脂,挺管用。他还告诉记者,今年民权县的一家酒厂和村里达成了协议,在胡芹“移植”到地窖里的季节专门收购芹菜叶子,用来加工一种具有特殊风味和保健功效的饮料。
记者在胡芹行政村采访时,就胡芹的药用功能和村里的几位老人聊了起来。老人们说,种了一辈子的胡芹,大道理我们不懂,你看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身体没有什么毛病,可能和经常吃胡芹有关系吧。
千百年来,柘城县胡襄镇的胡芹之所以历代成为贡品,因为它不单单是食品,更是“药品”。
绿色胡芹
胡芹行政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刘全庆告诉记者,胡芹是标准的绿色环保食品,没有受到任何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芹菜本身就有一股较为浓重的气味,害虫根本不愿和它打交道,也就不需要喷洒什么农药。最近两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沼气池产出的优质农家肥是施底肥的好肥料,施到田里根
本不会产生病虫害。沼气池产出的沼液,又成了喷洒芹菜的“叶面宝”。所以,当地的胡芹也就成了天然的绿色食品。在和一位农家妇女交谈时,她对记者说,家里喂有几头猪,所产的粪尿足够上几亩地的。
高产胡芹
记者在胡芹行政村采访时看到,该行政村80%以上的土地种植了胡芹。一位曾上过《河南日报》的老人说,他种植的胡芹在上世纪80年代亩产就超过了万斤,收入相当可观啊!
镇长许玉宾在菜田里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胡芹大都在春节前销售,在当地每公斤一般可卖到1.5元,拉到外地每公斤最高可卖到3元,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绝对没问题。
目前胡襄镇的现状是仅胡芹行政村这个主产地生产胡芹,而邻近具有同种土质的村庄种植面积却很少。是不是胡芹非要种在胡芹行政村才叫胡芹,其他村庄就不能种植胡芹,或种植的胡芹没有“胡芹味”?
镇长的回答是:“非也。”他说他曾专门跑到省城请来农业和土壤方面的专家对当地的土质进行分析和化验,其结果是只要是和当地相同的土壤,都可以大面积种植胡芹,味道上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而已。
听镇里的负责人说,他们将在现有的胡芹行政村1000多亩胡芹的基础上,建立胡芹生产基地,完善项目区内的水利设施,两三年内实现种植优质胡芹1万亩。并建设胡芹加工厂,搞好胡芹包装、脱水等粗加工。搞好弓棚种植,扩大胡芹种植规模,使胡芹生产一年一季变成一年两季,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记者也从村里了解到,胡芹行政村今年专门成立了合作社,变各家各户的自然销售为合作社收购,统一对外销售,老百姓卖菜好比过去到合作社卖筐一样,不再为销售作难。
品牌胡芹
胡芹虽然是一个土特产,但它却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名牌,甚至比某些经常在报纸、电视上做广告的酒产品要悠久得多,并且是正宗的贡品。然而记者在和当地的镇、村干部交谈时却发现,这么一个著名的产品至今仍没有到工商行政部门注册自己的商标,这可能和当地人的小农意识有关。
作为一个出了名的地方土特产,怎么能够突破束缚自身发展的瓶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才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采访中,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也向记者讲述了今后胡芹的发展思路。
镇长许玉宾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春节前夕,一位在郑州工作老家是胡襄的官员给许玉宾打了个电话,说他去过许多大型超市,很多不知名的农产品都堂而皇之地上了超市的柜台,惟独没有发现家乡的农产品。他的许多朋友都想品尝老家的胡芹,想让镇长给想想办法,搞些小包装的胡芹。
这下子提醒了镇里的干部,镇里立马组织人员到郑州和商丘拉起布棚销售胡芹,很短时间就销售一空。许多人就是冲着“胡芹”这个金字招牌来的,无论价格高低,都要买上一些,或自家品尝,或赠送亲友。
北京也有人曾专门开车到胡芹行政村购买胡芹,可当地百姓没有拿出当年进京参展的劲头,白白丧失了宣传自己的机会,仍然沿袭着过去那种“提篮小卖”的传统经营模式。
品牌应该产生效益,不管是社会的还是经济的。但愿柘城县的胡芹发展能够走出误区,让这个千年老字号真正发扬光大,惠及别人,也惠及自己。(总策划:郭文剑 张浩哲 张宏建 文\晚报记者杨根生 李双军 图\晚报记者 魏文惠)(原标题:千年“芹王”数胡芹)